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第10章:将内阁委托于诸位大臣,朕深感放心。

第10章:将内阁委托于诸位大臣,朕深感放心。

    古时宰相拥有决策、议政和行政。

    内阁制度将议政权交由内阁,行政权归六部,而皇帝则保留最终的决策权。

    内阁的设立令全体官员震惊,他们互相对望,一时间似乎都感到有些麻木。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而新皇上却一口气设立了三位相当于丞相的大学士。

    他们虽没有宰辅的名号,却实际承担着宰辅的职责。

    全体官员议论纷纷,而郁新、张紞、解缙这三位新任的大学士更是激动异常。

    特别是解缙,自离开京城七年后重返,即被委以重任,这无疑证明了他深得皇上的信任。

    三位新任大学士步出班列,向皇帝高呼万岁。

    朱允炆再次颁布旨意:“任黄子澄为户部尚书,任齐泰为吏部尚书之职,任方孝孺为翰林学士,负责监察内阁。”

    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迅速跪下以示感激。

    朱允炆并没有遵循历史的轨迹。

    按照历史,齐泰最终成为兵部尚书,黄子澄担任太常卿,拥有干预军国大事的权力,而方孝孺甚至几乎达到了丞相的地位。

    这三人成为了朱允炆的核心智囊,但最终却未能阻止朱棣攻入南京!

    考虑到齐泰的能力,让他负责人事管理而非军事或许更为适合。

    黄子澄虽然能力有限,但只要他能善用人才,掌管户部也不失为一个合适的选择。

    至于方孝孺,这位崇尚“周礼”的学者,让他监督内阁可以有效地制衡郁新、张紞和解缙的行为。

    内阁成立后,朱允炆终于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治理大局和军事改革上。

    他认为,作为国君,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应适度放权,掌控整体大势。

    特别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朱棣仍是朱允炆面临的最大威胁,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密切关注。

    随着内阁制度的引入,朝会的安排自然需要调整,朱允炆决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亲临朝会。

    在平常日子里,如果没有紧急事务,官员们就不必再深夜匆匆赶路,以防意外发生。

    从辰时(早上八点)开始工作,至酉时(下午五点)结束。

    相比于此前几乎是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制,这无疑是巨大的改善。

    朝会结束后,朱允炆特意留下了郁新、张紞、解缙及方孝孺四人。

    郁新显得有些激动,对朱允炆说道,声音中尽力掩饰着兴奋:“皇上,内阁初成立,还请您指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

    这三位阁臣深知自己只拥有议政权,并不敢擅作主张,因为他们清楚,一旦越界,可能会步胡惟庸的后尘。

    他们希望能尽快明确自己的职责界限,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触碰的,这样才能安心地工作。

    朱允炆赞许地看着眼前的四位,点头说道:“将内阁委托于诸位大臣,朕深感放心。”

    “但望诸位同心协力,确保重要事务在当日得到处理,不得拖延至次日。”

    “你们可从翰林院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工作,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可及时向武英殿报告。”

    “而军政的奏报,皆交与五军都督府。”

    “国家重大事务,如官员任免、国库收支等,需及时上报审阅。”

    “若发生边疆战事,更需立即报告,不得有任何延误……”

    朱允炆将这些事项安排妥当之后,便退回到了后宫。

    大明的官员们执行力极强,文华殿迅速变身为内阁院,新任阁臣们的上任,为大明朝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次日,朱允炆向天下宣布,平反洪武时期的一些冤案,赦免了许多无辜之人。

    同时,他还减免了一些贫困地区的赋税,并指示官府收留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士,援助那些遭受灾难的贫困民众……

    接着,朱允炆安排夏元吉等人以采访使的身份,巡视全国,以便更好地了解大明的民情。

    ……

    北平城。

    初夏时节的北平,酷暑难耐。

    整个城市的街道巷弄,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喧嚣。

    在燕王府的一间室内,朱棣正襟危坐,手中把玩着一本古旧的兵法经典。

    “殿下。”

    燕王的贴身护卫,千户丘福,在门外轻声报告,待得准许后才步入房内。

    他目光投向坐在那里的朱棣,那是一种威严与从容的混合体,恭敬地汇报道:“殿下,有来自京都的新消息,传唤您前往京城。”

    “进京?”

    朱棣的目光锐利地盯着丘福,脸上显露出一丝意外和疑虑。

    他曾长途跋涉,怀着沉痛心情奔赴京师吊唁,却在淮安遭到梅殷的拦阻,连苦苦哀求也未能通行,最终只得让自己的三名子嗣代为致哀。

    未能尽孝的朱棣,在淮安向着京城方向深深磕下几个头,心中满载着未泯的悲痛和愤怒,返回北平府。

    刚刚安定下来没几日,朝廷便意外地召唤他前往京城?

    “这消息从何而来?”朱棣的声音带着凝重,询问道。

    丘福迅速回应道:“王爷,这消息是我们在京城安排的内线探听而得,据他们报告,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朱棣追问道。

    “据说,皇上决定裁撤十万大军!”

    “怎么可能?”朱棣惊讶地站起身来,他的声音中夹杂着难以置信的语气。

    朱棣迅速站立,他的眼神锐利如刀,直直地盯着丘福。

    丘福垂下头,声音低沉:“王爷,朝廷的使者预计一两日内将到达。而且,我得知,京城中关于召王爷入京和裁军的消息,已成为众所周知之事。”

    朱棣的眉头紧皱,他在房内来回踱步,显得不太安宁,最后说道:“本王明白了,你先退下吧。”

    丘福领命,缓缓后退,离开了房间。

    朱棣重新坐回椅子上,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与不确定。

    今年,朱棣已是三十九岁之龄。

    回想起他仅十一岁那年,正值洪武三年,朱元璋就将他册封为燕王。

    到了二十一岁时,他便已镇守北平,肩负重任。

    在明朝初年,虽然元朝已从中原地区被驱逐至塞外,但它仍旧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始终怀有重新侵占中原的野心。

    北平,曾是元朝的核心所在,首都的地位使它成为了防御战略上极为重要的位置。

    刚刚就藩时,朱棣便与秦王、晋王、宁王等藩王共同守护着大明帝国北方的疆界,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在肃清了一些洪武时期的武将后,朱元璋决定让自己的子嗣担起帝国守卫者的角色。

    洪武二十三年与二十八年,朱元璋两度下令让朱棣带兵出塞北上征战。

    朱棣成功完成了任务,两次征战皆告全胜,因此声望大增,名声远播。

    朱元璋对朱棣的信任日益加深,特别是在他的长子朱标、次子朱樉和三子朱棡相继去世后,朱棣作为家中的第四子,成为了诸多藩王中的领袖。

    在朱元璋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专门命令朱棣掌管军队,防守开平地区。

    朱棣原本期待着朱元璋的出征命令,却意外地收到了朱元璋逝世的噩耗。

    朱棣在赶赴奔丧途中却被迫折返,这令北平府中的百姓和他的部下都感到困惑和愤怒。

    虽然他们不敢公开对朱允炆表达不满,但私底下,他们对朱允炆的怨恨已经深入骨髓。

    “王爷。”

    一道带着岁月沧桑感的声音打破了朱棣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