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第4章:国家的治理,关键在于百姓安康、国家富强、社会安定。

第4章:国家的治理,关键在于百姓安康、国家富强、社会安定。

    武英殿内。

    徐辉祖踏入殿堂,恭敬地完成了一番礼仪,随后对朱允炆说:“陛下,高阳郡王在比武中赢得了一把金刀。”

    所提及的高阳郡王乃朱高煦,燕王朱棣的次子。

    朱允炆轻轻点头,评价道:“看来四叔的儿子确实有能力,继承了四叔的才干。只是,宗室间的武艺比试,似乎并不足以让卿家亲自入宫禀报吧?”

    徐辉祖沉默片刻后,低头跪下,郑重地说:“陛下,臣曾目睹燕王的亲卫,这些本应听命于朝廷的军队,现已全然成为燕王的私人力量,绝对服从于燕王,这也让臣心生忧虑。”

    “而且燕王的三个儿子各具特长,特别是朱高煦,其武艺超群。”

    “臣认为,藩王手握重兵,居于国外,使得朝廷的命令难以传遍天下,这对朝廷颇为不利。”

    “因此恳求陛下实施削藩之策,以稳定天下。”

    朱允炆凝视着徐辉祖,眉宇间略显皱褶。

    显然,昨夜自己下达的命令召燕王进京,让徐辉祖误认为此举旨在将燕王留在京城,进而实行削藩。

    因此,徐辉祖急忙前来奏请削藩。

    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忠诚——显示他是建文帝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近与皇帝的关系,明确表态自己的立场。

    考虑到齐泰和黄子澄一直在呼吁削藩,尽管此事被严格保密,但对于五军都督府这样的机构来说,几乎不可能被完全隐瞒。

    “削藩?呵~何必削藩呢?”

    朱允炆起身,面对露出惊讶表情的徐辉祖,说道:“你想得太多了,我那些叔叔们还是值得信任的。”

    徐辉祖面露难以置信之色,不确定朱允炆是改变了主意,还是对他缺乏信任。

    朱允炆洞悉徐辉祖的想法,温和地说:“国家的治理,关键在于百姓安康、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诸位叔叔镇守边疆,他们的功劳自然不可抹杀。”

    徐辉祖的思绪有些混乱。

    朱允炆解释道:“关于削藩,暂时搁置,朕有意推进一项新的军事训练政策,有些想法想征询你的意见。”

    “练兵新政?”徐辉祖注视着朱允炆,急切地回应:“陛下有令,臣绝不敢违逆。”

    朱允炆轻轻摇头,询问:“目前京营的精锐兵力有多少?”

    徐辉祖迅速汇报:“目前京营精锐共有五十万,陛下是否考虑扩充军队?臣建议可从两广和西北地区调集兵力,那里的士兵勇猛善战,足以成为朝廷的中坚力量。”

    徐辉祖的考虑十分直接:

    如果朱允炆不意图削弱藩王,那只能通过加强中央军力来实现。

    一旦中央军队强大到可以压制任何藩王,那么藩王的威胁自然会减弱。

    朱允炆略皱眉头,对五十万的数目感到惊讶。

    朱元璋在位时已考虑过军队建设问题,实施了“内外二场制,分教四十八卫”的军制。

    每一卫包含五千六百人,当时的总兵力接近三十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建文时期初年,京营的规模扩大至五十万。

    与此同时,北方的边塞诸王手下也拥有超过三十万的兵马。

    “若裁减十万兵力呢?”朱允炆严肃地提出。

    徐辉祖急忙回答:“调动十万精兵用于……什么?裁军?”

    原本以为是调兵的徐辉祖,突然感到惊慌。

    在这个时期不增强军力,怎能选择削弱?

    一旦藩王有异动,将如何应对?

    朱允炆并未开玩笑,反而十分严肃地说:“军队的状况你比朕更了解,朕需要的不是老弱病残,不是家奴或家丁,更不是仅为享乐的兵团,朕需要的是真正能上战场的精兵!”

    军队的腐败问题,历来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难题。

    仅仅手持一支长矛,就敢自称精锐?

    你甚至都老到黄土快要埋到脖子了。

    仅凭登记姓名,就自认为是兵了?

    谁不知道你实际是某位显贵的家奴,或是某位将领的家丁?

    一群很少进行实战训练的人,怎能自称为精锐之师?

    徐辉祖额头上冷汗涔涔,立刻领悟到了朱允炆的用意——重在精锐,而非数量众多。

    “一个月。”

    朱允炆严肃下达命令:“一个月后,朕将亲检!还有,把事情闹大点。”

    徐辉祖大声应诺,行了一礼后,便离开了武英殿。

    返回五军都督府,徐辉祖心中仍充满疑虑。

    随即他派人召来自己的两位弟弟——徐膺绪和徐增寿,并向他们透露了裁减十万军队的决定。

    两人听后也大为震惊,显得措手不及。

    徐辉祖平静地观察着两人消化这一惊人消息,感慨地说:“皇上这一举措,可谓是高明之极。”

    徐膺绪困惑地询问:“大哥,此话何解?”

    徐辉祖端起茶杯,稍稍平复了情绪,解释道:“皇上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整顿军队,另一方面则是向诸多勋贵和将领示威,还有就是向各位塞王表明,皇上并不打算对他们采取行动,希望他们各守封地,保持稳定。”

    “可能还有更深层的意图。”徐增寿深思着,慢慢说:“皇上这是在向塞王们示意,既然连京师的军队都能重新整顿,那么将来对他们手下的军队采取行动,也在情理之中。届时,这些塞王若想反抗,也将无从发难。”

    徐辉祖赞许地望向徐增寿,补充道:“眼下皇上的用心深不可测,然而裁减十万军队已成定局。这无疑是一件会触怒许多人的决定。”

    在当前的太平时期,将领、勋贵、权贵和外戚们都寻求致富。

    若仅仅依靠朱元璋时期定下的微薄俸禄,他们早就饿死了。

    对这些人而言,最佳的发财手段便是通过领取军饷。

    这次一举裁减十万军队,并不一定真的减少了十万士兵的数量,更多的是清除那些领取虚假军饷、冒名领饷的人员。

    根据徐辉祖的估算,实际上被裁减的士兵数量可能不会超过五万人。

    “大哥,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徐增寿望向徐辉祖,不安地揉着眉心。

    “什么问题?”徐辉祖的表情透露出不祥的预感。

    徐增寿叹气说:“今天一早,妙锦进宫陪同坤极,结果被皇上任命为国子监学正。现在整个朝廷都震惊了,有些言官已经准备提出弹劾……”

    “什么?妙锦进了国子监?她怎么可能成为学正?”徐辉祖感到头晕目眩。

    国子监乃学术的圣地,天下的学子汇聚于此,许多官员都出自国子监。

    更何况,那些学者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时常满口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他们如何会尊重一个女子?

    皇上这究竟是何用意?

    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这些言官总是寻找机会发表意见,最近因为国丧而无所事事,一听说女子被任命进国子监,难道不会立刻跳起来,准备上书弹劾吗?

    徐辉祖感到头昏眼花,一阵眩晕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