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把太子带偏了 » 第四章

第四章

    皇帝和王铎同时看向这个少年,如此年纪,毫无恻隐之心,做事竟然这般狠辣,谁教的?

    爷爷感觉皇帝没把他孙子的脑袋砍下来,而是直接给换了一个。

    太子的脸都白了,这还是那个平时嘻嘻哈哈,满嘴胡喷的兄弟?这些想法,他往常一个字都没说过。

    王无咎想的是,清军入关后,上千万的人头落地,亿万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和这点儿损失比起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看到大家又不说话了,他提醒道:“陛下,现在是五月。按照惯例,皇太极备战需要三个月,大概八九月扣关,还需万岁早下决断。”

    “难道只有撤军才能挡住清军,就没有两全其美的策略?”

    听到如此说辞,王无咎知道卷王的老毛病开始犯了。

    他是自己没主意,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谁的意见都采用一点,甚至直接干涉具体事务。

    干事的人不落好,不干事的人说风凉话。

    直到把事情搞得四不像,觉得天下人都欠他的,没有一人可以信任。

    王无咎苦笑,又一次拿起小棍棍,指着沙盘。

    “陛下,若只是对付清军,当然还有良策。可万岁别忘了,南面和西面还有张贼和李贼。别看他们现在偃旗息鼓,可一旦调动兵力对付皇太极,这两股叛贼就会死灰复燃。”

    有了《穿越者指南》,王无咎清楚地知道,现在的李自成,已经让洪承畴追的到处跑,没了气候。张献忠也接受招安,囤聚于襄阳谷城。

    正是由于皇太极此次入关,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劫掠,才让他们东山再起,导致朝廷不得不三线作战。

    以至于松锦一役,葬送了大明最后的精锐,再也没有能力对付席卷中原的农民军。

    最后,李自成攻占北京,多尔衮坐收渔利……

    少年的话让崇祯帝心里拔凉拔凉的。

    是啊,这些年,皇太极和李自成就像是商量好的。

    这边一扣关,那边就折腾;那边一折腾,这边就扣关,使得朝廷的军队疲于奔命。

    还想与王无咎针对这个话题探讨一下,外面再次来人催促,看来朝中的大臣是等急了。

    皇帝起身,对着老婆的干儿子说了句,“等朕回来。”便带着他爷爷缓缓离去,边走边思考着什么。

    他记得前来的目的,是要考教二人,现在好像反过来了。不行,待会儿必须找回场子。

    此时,崇祯帝还没意识到,撤军的种子,已经暗暗地埋在他的心里……

    看着二人的背影,王无咎终于把扑通扑通的小心肝揣回胸腔,感觉呼吸自由了。

    他知道,依照卷王的性格,撤军就是自我否定,很难实现。

    即使皇帝下了决心,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朝中的大臣,边关的将士都会心存疑虑。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正盘算呢,朱慈烺他妈喊他回家吃饭,王无咎止步不前。皇后问清原委,认为老公说的有道理。

    饭菜摆在了钟粹宫,皇后亲自监督两个孩子。

    为了支援前线,周皇后十分节俭。桌子上两荤两素,外加一个丸子汤,标准的四菜一汤。

    王无咎看了看,暗道,饭菜还不如爷爷家的呢。

    食不言,寝不语,皇家的礼仪极为严格。

    直到撂下碗筷,太子的脸色终于缓过来了,凑到他的身前。

    “无咎,刚才你说的策略是真的?”

    少年摆出一副高人的姿态,抹了抹沾着油星儿的嘴,嚼着没有咽下的肉丸子,含糊道:

    “当然,唯此法可缓解朝廷当下的局面。”

    朱慈烺终究是个孩子,还惦记关外那几十万百姓的死活。

    “若是撤军,真的就让那些百姓抛家舍业,迁徙到关内?是不是会死很多人?”

    王无咎撇撇嘴,抄起茶壶,给太子和自己倒上,咕咚咕咚喝了几口,指着桌子上的《辩证法》。

    “其实,书里就有答案。我问你,是关外的地盘大、人口多,还是关内的规模大?”

    “当然是是关内?”

    朱慈烺觉得无咎问的有些多余,少年则开始认真地向太子传输他的歪理。

    “如何解救关内和关外的百姓,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关内为主,关外次之。在不能两全的时候,作为上位者,要毫不犹豫地牺牲少数,从而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

    看了看太子认真听讲的样子,王无咎很是满意。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

    “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任何个体,都会被战争的洪水所淹没。相对于关内千万的百姓、数以亿计的财物,关外那点人口和土地,连个芝麻都算不上。作为帝王,必须痛下决断。”

    太子只有十二岁,要不是为了让他早日接班,王无咎都懒得给他讲什么矛盾、实践之类的,当个快乐少年多好。

    好在太子知道将来要当皇帝,学起来是格外卖力,随他爹。

    少年正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被太子的话打断了

    “无咎兄,以后千万别说上位什么的,要是传到我爹的耳朵里,能扒了我的皮。”

    不愧是卷王的种,说问题总是跑偏。

    王无咎四下里望了望,见皇后不在屋里,满不在乎地扇着扇子。

    “那是你爹的觉悟不高,要是时刻做好让儿子取代的心理准备,不就没问题了?”

    朱慈烺不敢继续这个话题了。

    突然冒出来的兄长哪儿都好,就是不拿他爹当回事。竟然让皇帝时刻准备着让位?

    也是,几十万的人命都不当回事,这胆子,没谁了。

    自己再逼逼两句,估计太子的位置就没了。

    王无咎换上灰太狼的嘴脸,端出一副谆谆教导的架势,语重心长。

    “出道题考考你,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朱慈烺吭哧了半天,心中没有固定的答案,只好憋出一句:“是和皇太极,还有反贼之间的矛盾。”

    少年忽然板起脸,看着比起那些帝师还要严肃。

    “让你带着脑子看书,你就是不听。将来上位,连国家的主要矛盾都搞不清楚,如何治理大明?你刚才说的,是当下急需解决的矛盾,是局部矛盾,并非是根本矛盾。”

    太子随他爹,也是个急性子,催问:“什么是根本的矛盾?”

    无咎不再卖官司了,继续贩卖他的歪理。

    “现在的大明,一个是百姓对生存的基本需求,想安安稳稳过日子。达不到要求,他们就在中原闹腾。一个是地主士绅对各类资源无限度的攫取,皇帝不答应,他们就在朝堂上闹腾。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才是当下的主要矛盾。”

    太子晃了晃大脑袋,没明白。

    少年还想继续解释,只听“轰”的一声,远处传来巨响,整个大殿都在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