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朕就是这样的硬汉子 » 第九章 朱祁锦舌战文官, 建议以工代赈

第九章 朱祁锦舌战文官, 建议以工代赈

    杨士奇首先问道:“敢问太孙殿下,朝廷为什么要接着继续下西洋?”

    朱祁锦说道:“杨大司马有所不知,太宗文皇帝在永乐三年(公元1406年)令郑公(马三宝,郑和)出使西洋,是因为先帝看见了大海之上机遇最大,朝廷与各个国家通商,互通有无,昔日汉世祖光武皇帝刘文叔(刘秀字文叔)为了加强海外沟通,汉军水师已使用风帆,汉朝商人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汉朝,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朱祁锦接着说道:“我大明王朝驱除鞑虏,再造华夏,无汉之和亲,无唐朝李家的结盟,难道远迈汉唐的大明连汉朝也不如吗?”

    杨荣接着问道:“敢问太孙殿下,如今朝廷要再造宝船,要从云贵一带砍伐的大木,恐怕云贵百姓有些不堪重负。”

    朱祁锦呵呵一笑,接着说道:“勉仁先生,既然你觉得造船的成本大,但是,只要朝廷能从这一次通商赚回来成本,朝廷可以惠民。”

    朱祁锦摸了摸自己的下巴,小脸出了一个笑容,说道:“如果要发动老百姓的造船积极性的话,本太孙觉得实行以工代赈。”

    掌管户部的夏原吉有些好奇的问道:“臣请问太孙殿下,何为以工代赈?”

    朱祁锦侃侃而谈地说道:“以工代赈,是指朝廷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夏原吉恍然大悟道:“陛下,太孙殿下的意思就是说,朝廷投资着宝船的建造,受到赈济的流民参加宝船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朱高炽那胖胖的脸上稍微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大孙说得好啊,大司农(夏原吉),大司寇(杨荣),户部和工部就给朕好好地议一议。”

    众臣道:“诺,谨遵陛下圣旨。

    说罢,众臣离开。

    杨荣:

    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人。明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所处居地,时人称为“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明成祖即位后,杨荣受其赏识,得以入阁,累迁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侍读,任首辅。在成祖去世后,辅助明仁宗顺利即位,拜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明宣宗登基后,汉王朱高煦叛乱,杨荣力请宣宗亲征。平叛后,因定策之功,受上赏。安南黎利叛乱不止,宣宗对与安南战和问题犹疑不定,杨荣与杨士奇等力主撤军。后进升少傅,两次随宣宗巡边。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自请回乡扫墓,同年病逝,享年七十岁。获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杨荣历事五朝,参加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皆为总裁官。他为人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史称其“挥斤游刃,遇事立断”,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

    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雅好诗文。他和杨士奇、杨溥等多有唱和,为“台阁体”文学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北征记》《两京类稿》《玉堂遗稿》卷等,其诗文被辑录为《杨文敏集》。

    朱高炽喊道:“大孙,你来一下。”

    朱祁锦有些好奇,问道:“祖父唤孙儿来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