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发出突破令 » 第10章红色记忆

第10章红色记忆

    //红米畅想

    我想走进祁山禄山

    在这个森林覆盖达九成

    在这水清空气负氧离子暴满

    寻一份安家之地

    这里有很多山泉水

    这里有冷浸田

    这里有深厚的腐殖层

    都是我丰富的营养

    能哺育我茁壮成长

    我要尽快落户扎根

    象当年的上山下乡知青一样

    融入大集体

    进入寻常百姓家

    学到农事,融入醇朴

    我要在游客还未到来之前

    召号我的兄弟姊妹

    挤满山旮旯的梯田

    先让城市的人儿欣赏之后

    成为相机里美妙倩照

    成为画家著名丹青

    然后,摇身一变

    成为客人眼中喜爱的红娘

    成为游人碗中追忆的红军粮

    与南瓜君一起

    扎根红色登贤县域

    开拓出另一片新天地

    让红色家族更加丰满

    火色的祁禄镇一片繁忙的研学热,投资热。

    红军粮家族也跃跃欲试,准备冲出来,扎根山村高山冷水田,努力为长征文化助力添彩。

    炳宣集中的第一件事,召开村民党员小组长会议,讨论通过,背山村试验种植红梗米水稻议题。

    群众现在比较少集中开会,都不习惯。通知会议时间是8点,现在过来的人员才一半,各小组都还有不少农户没到,8:30在家的农户基本来齐。

    炳宣示意村书记清点人数,准备开会。

    :父老乡亲们,大家坐下,边喝茶边听。现在开始开会。下面首先请我镇分管旅游的刘委员给我们讲话,大家欢迎!

    热烈的掌声过后,炳宣开始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乡亲们!大家好!今天开会,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通过我村种植红梗米水稻。因为现在我镇红色体验游很火,每天都有不少人要体验吃红米饭、南瓜汤,所以,利用山地优势,开发种植祁禄牌红米、南瓜,供所有的游客吃上红米饭,南瓜汤,研学体验感更强。

    大家静静地听。

    顿了顿,炳宣继续讲道。

    :据调查和核实,现在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体验餐卖得很好,红米的价格一路升,已经卖到12元一斤了。如果按红梗米稻亩产800斤红米计算,亩产收益9600元。这是第一项收益;第二项,将这些红米,煮好卖给来体验长征路的游客,一桌红军餐300~500元,红米2斤煮饭,能卖给10人吃,能产生50元的附加值,算下来那是收益20000元。合计起来算亩产效益是29600元。十分可观。

    我讲完了。请大家发表意见。

    :那一斤能有50元的价钱,那就有数算了。

    :确实不错,唉,以前我记得种过,不难种。

    :真有那样的话,那我参加种。

    ……

    大家七嘴八舌,都纷纷表示这提议好,有红色体验游,农副产品真的能发挥它的优势。

    :那大家举手表决吧!

    主持的袁支书提议。

    :同意高山角水田种红梗米水稻的成员请举手,好,放下;不同意种红梗米水稻的请举手,没有;弃权的请举手,没有。一致通过。

    会议补充了其他当前工作。

    ……

    散会后,大家心中充满了对红色研学游的兴趣,对种红梗米水稻有了新的认知。

    肖丽收完会场,悄悄地对炳宣说。

    :刘委员,我家承包了一大块地,你是给我送温暖来了。太感谢你了。我们正愁着种什么更有效益呢。

    :好呀!感谢要有行动。

    :可以呀,就是嘴聋,听不见。

    哈哈哈!哈哈哈!大家都被这小妮子逗笑了。

    :肖丽,你的讲解词背得怎么样了?下次来了团,要安排你上了。

    :我还不行,嘴聋。

    :又说,会被你笑死。

    张娜忍不住,一阵花枝乱颤,梨花带雨,上气不接下气。

    接下来,大家分头去落实今天布置的各项工作。

    散了。

    炳宣心里记着一事,产业发展的养蜂效果如何?想要去现场看看。

    叫上李安和肖丽,步行去石壁塅的背永村产业基地。

    视野开阔的梯形林地,张开如五指的山峰里,一字排开好几百箱蜂箱,有七八条,长方形的蜂箱上盖着塑料纸,勤劳的蜜蜂进进出出。

    专业养蜂袁师傅看到我们过来,赶紧上前介绍情况。

    :刘委员,这里的都是农户寄养的蜂子,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好。当前有什么困难吗?

    :困难谈不上,自己每天到这值守,驱赶黄蜂。发现蜂箱的遮盖物太簿,夏季来了会太热,影响蜜蜂成长生活。

    :哦,那肖丽记得,汇报给支书,赶紧去购买更换。

    这时,一只大黄蜂飞到蜂箱口,与悬停在门口的三只防卫哨兵周旋,俏不注意就冲上前去,咬死哨兵。

    大家正担心怎办?袁师傅棕榈尖扫一挥,一记击中大黄蜂,垂死的它掉在地上,还不甘心张动着双翅,嘟噜着蜂嘴,像在述说着什么。

    太阳照在层林尽染的山脊上,幻化出五彩斑斓的光线。

    :我们回去吧,肖丽、李安。

    :刘委员,喝杯茶再走。

    :不了,袁师傅。等你为大家养出高产优质的蜂蜜,创造了奇迹的时候,我们再喝。

    嗯,嗯,大家都不约而同点头,仿佛领到军令状,都要全力以赴战斗,丝亳不敢怠慢。

    回到村部,远远听到一农户嗓门很大,朗朗要养猪,上的规模还不少,张娜正在解释。见炳宣过来。

    :刘委员,你来得正好。我解释了几遍,都不通。看来只有领导亲自挂帅了。

    来人名收吴迪,住在山旮旯的老村里组。看到好多农户,给公司养猪,攒了不少钱,眼热,也想在老家养猪致富。所以要村里出证明,批报上级审批。

    炳宣坐定,首先倒了一杯茶给吴迪,然后开门见山问。

    :你为什么要在祁禄镇养。

    :哦,是我家呀。

    :知道是你家呀,但我们正在搞什么发展呢?

    :不太知道。

    :那养猪会污染环境吗?

    :不太会,有污水处理设备。

    :吴迪,不会吗?养猪场周围苍蝇满天飞,还十分臭。你承认不。

    :承认有。

    :那是配方饲料里放了不少含重金属的物质,所以十分臭,污染水源,导致本来干净的河水不能喝。

    :另外,我镇我村现在宣传和推广的走红、古、绿引领的旅游路线,你养猪却是反的做法,把子孙后代的路都堵了,还吃了子孙后代的饭。村里、镇里怎么会批准你去养呢?

    :可是养猪攒钱呀,也来得快。

    :是攒快钱,但是污染了子孙后代赖于生存的干净环境,那是得不偿失,得不偿失啊!

    炳宣语重心长地,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谈发展,谈未来。搞得吴迪脸一阵青一阵红的,再也不提申报养猪一事了。

    边上的几位同事听了,受益匪浅,十分佩服炳宣。特别是张娜,再也坐不住了,抬起丰满的后座,调度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