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发出突破令 » 第4章师出有名

第4章师出有名

    石老先生此时有徒步小道后的无限激情和感想,想要通过某种方式保留下来。连照片形式都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自己要表达的愿望……

    驿道为了减下坡度,拐了一个大大的弯,缓缓地将这位贵重的客人拥入怀中,小心谨慎地关注着老者的举动,把自己最平坦最耐滑的身段献出来,让老者一边思考也不影响走过层层阶梯,保证老者的安全。

    路边大石,也恭恭敬敬地站在那,等着将军钦点。

    叉路口到了,休息后又走了2公里多,且离上车点还有1公里多的一段路,胡主任想在路边找个地方让领导坐会休息下,这时抬眼一看,50米外恰好有一农家。

    :主任,我们去那农户家坐会休息下。边说边顺手指了指那个方向。

    这4公里多,翻山越岭的,石主任确实感到累了,便笑着说。

    :好,去那农家看看。

    刚到房前,一老汉正好站在门口,看到小分队过来,前有引路,后有随护,赶紧招呼大家,进来坐下喝口茶。

    肖主任认识袁多湖,便上前介绍这是远方的客人,想在这坐下歇会脚。

    袁多湖,上岭岗村民,自己是泥工、木工师傅,见多识广,热情好客。这来了客人,十分高兴,赶紧让座、烧水、沏茶。

    :来,老先生,喝杯热茶。

    :这有杯子续上热水就行。肖主任忙递过石老的保温杯。

    石老先生喝着热茶,看着满脸堆笑的多湖问。

    :表俵,你今年多大了?

    :我今年七十一了。你呢?

    :哦,看不出来,象60多岁的样子。我比你大十岁。

    :唉,我庄稼汉显老,我们看起来像一样年纪。

    :不,你硬朗,还能下地干活。

    :农民就是活到老,干到老。

    :多湖师傅,你手上有“血。”肖主任插话并指了一下说。

    :哦,这个呀,是红油漆,我刚从金沙桥回来,那三个大字是我凿好、上色的。

    :我看见了,刻得很好。

    聊到这刻字,有生意经验的多湖这时想到,贵客这装束这派头一看有来头,这远方的贵客如果赐一幅字,我可把它刻出来,十分有意义。想到这,转向问。

    :石老先生,我们镇里要举行几百名远方记者来重走长征路活动,您愿不愿意给我们这里写一幅字,我可以把它刻好,让大家欣赏。

    这一句问,顿时引爆了刚才路上的遗留感觉,恰好接上头一一老先生早已一路感触颇深,感慨万千,有一股强烈的能量气流想要喷出,想要留下点什么……

    :那你拿个写的来。并若有所思地说。

    :我在全国走了那么多革命过的地方,长征路这方面研究也不少,今天走的这条路,确实长征时期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等指战员走过的古驿道,到现在仍然保护得十分原始,还十分完整,可以说是全国唯一保留得这么好的。

    一支多湖孙子写作业水笔和白纸,光荣地成了石老先生赐墨宝的助手工具。

    胸有成竹,有感而发的六个大字“红军长征小道”一挥而就,龙飞凤舞,占满整张纸,下面还落下了书写时间。

    这发生在一普通老百姓家的向远方客人求墨宝佳话,是祁禄镇人民支援红军长征的历史见证使然,也是苏区人民、登贤县人民的福报,六个大字“红军长征小道,”此刻决定了祁禄镇经济发展的未来,决定了脱贫攻坚战后的方向,是祁禄镇金字招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祁禄镇乡村振兴的神来之笔和核心。

    在场的几位大小主任没见过这阵势,这种自然天成发生又这么有重大意义的事突然发生,心里都暗暗责怪自己没有准备,有点反应不过来,有点没负到责任之感。

    写完后,石老先生的生活秘书还交代多湖,把这字刻好后,交到祁禄镇政府保存起来。

    :好,好,多湖和肖主任都高兴地应着。

    后来汇报镇领导后,领导很重视,就近选了路边的那块立石,请多湖师傅镌刻和上色

    “红军长征小道”在上面。还把石主任总结这段路的话:这条红军长征小道是迄今为止长征沿线保留最完整,最原生态的唯一一条红军长征小道,用路线景区牌的形式书写在上面,供大家研学。

    剩下的路,要自己走,红色专家领导的神来之笔,后来收藏在县博物馆。

    :我们继续走。

    刚成完这件心想事成的事,石主任心里十分畅快,走路的步子轻快了起来。

    经过层层铁丝网的八月瓜园,铁索桥!豁然在目,那是当地百姓日常通行桥,横跨在清澈见底翠绿色的小溪河坝上,随风上下摆动。那是大渡河上的铁索桥的缩小版,却也维妙维俏,意义一样。都是长征时通过的铁索桥。

    前后护卫做好最高级别保护……

    桥面也分了功,哪只脚踩上铁索,那条铁索兄弟就崩紧,不让有丝毫摆动;哪块木板踩上,那块木板就咬牙坚持支撑,不让有丝毫松动;风也加入了护卫,停止了拂桥,只把力量用在喊“加油!”上。

    ……

    接应车摆在桥头,胡主任劝领导乘一段车,这段是公路,直通圩镇。

    :还有一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在徒步线路结束的地方,等下停车再看。曾主任提示领导。

    :行。五人小分队上车。

    车上,石主任还在回味铁索桥上的摆动感受,笑呵呵地说。

    :这铁索桥真的相通,很有那些年我在大渡河调研走时的感觉。

    :是啊,这段路十分有意思。好多长征路上的元素,值得推广。胡主任应。

    :这里山青水秀,历史还在,很有潜力。

    石主任刚说完,车子已停下。

    :到了。曾主任声音。

    大家护着石老先生,来到袁屋宗祠,即登贤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从正门走进悬挂着登贤县苏维埃政府牌子的三进二厅宗祠,石老先生首先看到顶上的八角形拱顶,指着说。

    :这有好几百年了,雕花绣朵,是那个年代的象征。

    :是呀,保护得真好!

    在记载有登贤县的由来那牌子前,石老先生说

    :1934年用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烈士名字命县名,都是上了级别才用,说明牺牲也大。

    :是。都点头。

    在一幅红军标语前,石老先生指着标语问曾主任。

    :这是宣传什么的?

    :是一幅画吧!曾主任答。

    :你看,这左边高高在上的是红旗图形,有红军的五角星符号在上面,代表的是红军,大大的共产党三个字,画了一个大圈,表示这是共产党的天下。下面是用象形文字画出的一只狗的形态,国一一民一一匪一一党四个字组成,代表白军,寓意是说国民党是一只狗。

    :那时,宣传队要把这高深的意义浅显化,给当时大多数不识字的百姓看懂,真是用尽了心思。

    :是呀,石主任解释真到位。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呀。胡主任赶紧说。

    ……

    出了旧址,这支队伍开始了新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