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发出突破令 » 第3章老将点兵

第3章老将点兵

    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重走长征兵倒计时前三天,偏远的小山村,破天荒迎来一位重量级老干部一一石仲泉。

    湖北红安人石仲泉,是中共党史学家,BJ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曾参加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工作,随后具体负责《历史决议注释本》的编写和修订。主编的《***的读书生活》等曾荣获国家图书奖等大奖。

    石仲泉来到于都后,还在于都发布: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晴朗的天空下,一辆公务车下来一位81岁仍然精神矍铄操作外地口音的不熟之客,市党史办胡主任、县党史办曾主任一前一后陪在他身边。镇里接到通知:今天9点来位贵客,身份保密,只知是已退的大领导,班子成员都已分派在路线点上,各自负责一块。就派了一位副科级扶贫办肖主任去对接接待。

    老先生听汇报说这有一条古老的驿道,中宣部的500名记者要重走长征路,十分有兴趣,抛开重要的研讨会,一定要亲自来看一看,走一走。

    金沙河北岸,阳光普照,绿树成荫,车来车往,一派要开展大活动的繁忙景象。

    肖站长接上领导后,从基耕道引客人到金沙河边,反复说明,这条山路崎岖,过河爬山,十分不好走。但石老态度坚决,坚持去看看。

    一番交待司机和准备好后,这支精练的五人队伍出发了。

    三板桥面已扩展到五板桥面,日夜加班见了成效。五根木头串在一起,长5米,两两交会对接,平整结实。

    木桥建好后,第一次遇见这么大年纪的老者一一驻着拐杖也要过,远远还听见介绍是中共党史专家,中共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虽然不知副部级是多大的官,但心里十分自豪。于是精力高度集中,帮助老者用拐杖插到最安全处,还挺直身板,纹丝不动,承担起前有保驾、后有扶持的三人团重量,让来客不出现丁点闪失,安全顺利过桥。

    右拐上山路,踩在密实的小石头上,老先生低头瞧瞧,老旧光滑平整;用拐杖敲敲,反弹很大还结实。立刻感到这就是自己小时期家里放牛时常走的石阶路,倍感辛切。

    停下来对陪同人员说:这确实是古驿道。古代人砌石头很有方法和讲究,不用任何粘合剂,都砌得牢,几百年不动不散。

    :是。陪同人员都点头。

    一段塌方的小土堆遮住了小道,下面是一大块滑坡塌方。

    :你看,这有拦阻的道路,下面就会塌方,排水不畅,小时候经常看不懂。

    :是,大家应着,同时伸手护着过塌方路。

    小分队走走停停,这一路上的树木给了最热情的接待方式。热了遮阳,凉了给光,充分体现了祁禄镇大山的淳朴和热情。

    一段笔直石阶路上,老先生又停下。

    :这些石头就更大块,边上有山石,看来是就地取材。刚才口子上离河近是河卵石。

    :石主任观察真细心,分析入木三分,十分到位。胡主任应。

    :是啊。众陪同异口同声。

    拐杖一会停在古驿道相连的7字弯独拱石桥侧面,指着一块块褐红色巨形马条石说。

    :这是老石头,风雨年代感在上面,还有水溶性石灰沫子,一看就有千年历史,那个时间建桥只用糯米、三合土等作粘合剂,现在仍然十分牢固。

    :是、是、是。三种三同口腔的声音。

    拐杖继续前进,跳跃着跨过鹅卵石。大家劝老先生休息下,老先生坚持继续走。

    拐杖越走越有力,穿过层层缓坡石阶路,踏过曲折山路。在树荫下没有一丝阳光的俏壁旁又停了下了。

    :以前没有大型交通工具,在这种深20多米的河沟,深山里要建起这种桥那太难了。所以就地取石节省劳力。还好这里恰好有可利用的山石。

    :是呀!石主任眼真厉,一眼看出,我走了几趟硬是没注意到。县党史办曾主任说。

    这时,要上陡坡了,脚做过手术的肖主任坚持休息下。

    :石主任,请您老休息下再继续走路。顺手递过保温杯,要石老先喝口水。

    :好吧!大家趁机坐在桥边新修的竹凳子上。

    山间的空气往常这里很凉,今天象是特意为了忠诚迎接这位来自远方年迈的贵宾,极外温暖,风停水静。

    休息了10多分钟,老先生感到坐不住,拐杖重新移动,一步一步往山上转移。

    陡峭的树梯,表现出了最有善的配合,十分小心,屏气不动,强力支持这支前呼后应的三人团队上来。

    ……

    这时,前面的陡坡只剩最上一段,太阳出来了,抓住这时机,县党史办曾主任拍下了一组石主任阔步向前的珍贵照片。

    山顶上,准备工作早已就序。就地取材,竹子作顶和木头作梁简单房子,暂时充当起古代茶亭的作用,能为每一位来客遮风挡雨。

    :这里以前应该有茶亭。

    走南闯北,知识渊博的石老先生又一次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

    大家都佩服得不行。

    休息到这,感觉还不够,体胖且年纪也不轻的市党史办胡主任看到石老先生又想起来继续走。擦着汗打趣说。

    :石主任,你很像那时红军走长征路呀,时刻警惕四处有危险,稍坐片刻,又要前进!

    :是,我们就是在走长征路。继续走,不能停!

    老先生即应了话又给我们指出了工作学习方向,简短但充满哲理。

    小分队听到老将发令,就继续前进……

    还好一段平坦大道,彻底缓解了前后卫紧张的两随从。石老先生的步子迈得更大,走的频率也更快……

    油茶林的热情也被大家带动上来了,早伸展出长长的手臂,张开翠绿的树叶鼓起了:加油!的掌声。

    :思源井,这名字起得好!饮水思源。

    :是我镇刘委员起的名,我们驻一个片,他这段时间经常走这条路,了解这里的历史,说这名贴切,当年红军在这里路过,取过水烧饭,原来更小,红军来了挖大了。

    :是啊,要饮水思源,中央红军在无吃无穿,缺盐少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战略转移步行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沿途牺牲了那么多红军指战员,我们后代一定要记住这革命成功十分不容易。

    站在小道即将下山平台处,石老先生远望着前面的万水千山,挥了挥有力的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曾主任再一次按下了手机照相快门,记录下这特别时刻。

    “咔嚓!咔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