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再兴 » 第十八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

第十八章 从来志士惜日短

    刘琰的事情处理好了,诸葛亮便再也没有心情在成都耽误时日了。选了个日子,丞相诸葛亮向刘禅上表,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北伐讨贼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刘禅也依前番故事,向天下颁布了讨魏诏书,以示汉室正统在益州,北方曹魏是篡汉的逆贼。而如今天下的共主、炎汉的继承人、季汉的皇帝陛下将委派丞相诸葛亮兴师讨贼,着令海内义士和诸郡豪杰起兵响应,朝廷将不吝爵土之赏。

    刘璿则是激动不已、踌躇满志,总算是可以离开成都,离开这囚笼一样的宫殿了。此番一去,正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也。

    皇帝刘禅率诸臣郊送,诸葛亮与众臣再拜,顿首而去。临行,刘禅拉住刘璿,轻抚刘璿的头,满是不舍的道:“我儿,去了营中,记得听从丞相安排,不要乱来。也要多寄信来,免得你母后挂念。”

    刘璿见刘禅如此,又想起张皇后与自己生母王贵人对自己的好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俄而又联想到前世的父母身上,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了,会不会时常想起自己,还是把自己给忘了……莫名其妙的,刘璿鼻子没由来的一酸,再抬头时,眼睛里已经泛起晶莹的泪花来。

    刘璿仰起脸来,看着刘禅,认真的道:“儿臣此去,定会谨遵丞相之命,还请父皇与母后不要担忧。”

    建兴十二年(234年),汉丞相诸葛亮兴兵八万,北伐攻魏,皇子刘璿随行。

    一路上,斥候往来不息,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不断传来。

    吴国国主孙权已经遵守盟约出兵,剑指合肥,欲与汉一道攻魏。

    曹魏正式行文,减鞭扑法。

    汉中大营,以魏延为首的诸将已经整备三军,静候丞相。

    ……

    这辈子,刘璿一直生活在深宫中,就是成都城,都没有好好的逛过几回。这一次能够随军北伐,别的先不说,光是这一路上的风景,就让他贪婪的看个不停。

    这个时候的益州,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自给自足。路上往来的商旅不断,田野间,农夫各自忙碌。黄发垂髫的童儿,一路追逐着小狗,丘陵起伏间,又点缀着村庄座座。若不是有军队正在路上前进,刘璿真会以为自己来到了世外桃源。

    话说章武三年(223年)先主刘备托孤之时,夷陵惨败新近,季汉人口凋敝,境内人心散乱。当时魏国上下,觉得刘备死了,从此可以长松一口气了,以华歆为首的大臣,甚至纷纷写信给诸葛亮,让他取代刘禅,自己称藩自立。

    为了稳定人心,以免益州动荡。诸葛亮一方面启用邓芝出使东吴,与吴国休兵结盟,而在汉中以北则屯精兵守阳平诸路以拒魏兵。

    另一方面则调整内政,修订法度条陈,遵循法儒结合的基本思路。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鼓励生育,即“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三国志》有云“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可见诸葛亮治蜀的本事和民心的向背。

    汉中,因汉水经过此地而得名。从春秋战国时起,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蜀两国为了南郑,两家打了百余年。

    直到商鞅变法,秦国日趋强大,这才于西元前316年,由张仪、司马错等率秦军吞苴灭蜀,褒汉之地尽归秦。

    西元前312年,秦又攻楚,取楚地六百里以置汉中郡,遂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设南郑。

    秦末,西楚霸王项羽灭秦后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汉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汉中郡便隶属于益州刺史部一直到如今。

    汉中其地东接南郡,南接于巴,西接武都,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其北面是秦岭,南边是大巴山脉,四周被大山围绕,中间有汉江和嘉陵江流过,从气候上看,与四川盆地一样都是属于亚热带温暖气候。

    四川盆地因为李冰父子修了都江堰工程而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而汉中盆地与四川盆地也相差无几,这里也是著名的粮仓。

    因为北上翻越秦岭非常艰难,南下到成都平原却非常容易,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让汉中与蜀地紧密的相联在一起。然后每当天下动荡之时,这里就很容易形成各种割据势力。

    从刘邦的汉王,到公孙述,再到如今的季汉。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从汉中出兵,可以直接威胁到雍凉,而敌对势力想要打进来,却相对困难。只要把各处险隘要道派重兵把守,就会让敌人头痛不已。

    后来的历史上,蒙古人都打到欧洲去了,小小一个巴蜀之地却硬扛了几十年之久。正是因为吃过这种亏,在灭了南宋之后,元朝就一不做二不休,在搞行省制度的时候,直接把汉中给划到陕西去了。这样一来,原本易守难攻的蜀地就失去了北部最重要的天然屏障。而无险可守的蜀地自然也就无法轻易的形成割据势力了。

    一路上,刘璿跟着诸葛亮,风尘仆仆的赶到了南郑。稍作休整,诸葛亮又带着府中诸人,前往巡视黄沙城和褒中。

    黄沙城是诸葛亮在汉中屯田时所筑,这里有着无数被开垦好的农田。因为历次北伐,除了第一次是因为错用马谡而痛失街亭外,其他都是因为粮草问题而不得不退兵。痛定思痛之下,诸葛亮调集了许多农夫和军属,在前线大力发展农业。

    等到汉中麦熟之后,又用木牛流马,将粮食运送至褒中。褒中,就是褒斜道在汉中的起点。

    不知道是感觉到了自己时日无多,还是刘璿表现得足够优秀,这一路行来,诸葛亮只要有空,就会向刘璿灌输自己的一身所学。而刘璿,也像一块海绵似的,充分吸收着丞相的毕生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