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孩子 » 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

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

     依据以往的亲子教育经验,我提出以下三个引导孩子习惯的方法分享给朋友们。

    1,利用孩子的虚荣心,给予竞争式快乐。

    2,使用牵引式前进,并给孩子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

    3,当孩子犯错,告诉他怎样是正确的。

    以上方法,我们一一来分析。

    第一个,利用孩子的虚荣心给予竞争式快乐。在正式讨论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上班辛不辛苦?那我告诉您一个不辛苦的方法,从明天开始不去上班,行不行?如果不去上班,谁来创建美好的未来?如果不去上班,谁来建设美好的祖国?不过我的思想并没有这么伟大,我上班只是为了钱。如果不上班,那就没有薪水,也就没有办法养活我的家庭,所以我必须得去上班。这是有利益引诱的,并不是我想要去上班。所以,在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也会这样想,为什么要我去做,为什么你不去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吧。所以,在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的同时,也要给他一些奖励,当然在这里我所提到的奖励,是指思想和语言方面的奖励。

    女儿三岁那年。有一天,天色渐晚,我想让她把灯打开,但是她正在看最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我知道如果我说:“顾雪琪,把灯打开”。她顶多看我一眼,一定不会去做,自己的女儿,我太了解他了。所以我就试着用另一种方式,首先要把她的注意力从动画片吸引过来。我叫了一声:“顾雪琪”。当她的目光转向我,我语速紧迫的说:“谁先开灯”。说完,我以最慢的速度,手指向电灯开关“冲”去,嘴里还边喊着:“我——先——开——灯”。只见她起身跑过来,小手一伸,“啪”!把灯打开了。女儿高兴的欢呼道:“我先开灯。”看着女儿开心的样子,我也笑了。从那天起,我们家就多了一台“智能声控电子设备”。每当夜幕降临,我只要说:“谁先开灯”,我家的灯——就亮了。在孩子把灯打开的那一刻,同时也得到了竞争式快乐。

      孩子挑食厌食不吃饭,我想是每一位家长最头疼的事。我女儿也同样,平时爱吃零食,吃饭时间又不饿了,饭不吃,汤你总得喝吧。奶奶盛一碗汤放在茶几上说:“顾雪琪喝汤”。女儿的反应只是回头看一眼,继续看动画片。五分钟过后,奶奶的语气加重,说:“顾雪琪,喝汤”。看着女儿走过来,表情是多么的无奈,摸了一下碗说:“太热了,再等一会儿。”那汤都快凉透了,她这样说只是不想喝罢了。我环视着房间思考着,怎样让孩子把汤喝完,当我看到墙上女儿的奖状时,计上心头。我悄悄来到奖状前,指着奖状逐个念上面写的字:“顾雪琪小朋友,可爱喝汤了,一天能喝一碗汤。”我猛然回头盯着女儿假装惊讶的问:“真的啊!”再看女儿,站起身来,小手一举说:“我能喝两碗!”。说完,端起碗来,咚咚咚一口气喝完,这汤怎么也不热了。

    称赞,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奖赏!

      第二,使用牵引式前进,并给孩子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所谓“牵引式前进”就是在孩子完成事件之前,给他一个有所期待的奖励。

     关于我提出的牵引式前进,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一个模拟场景。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你要让一只小羊顺着中间的黄线,直行100米。其方法有两个道具供你选择,一支皮鞭或一把玉米。对于传统的驱赶式方法,我想你一定会选择那只皮鞭。如果你选择了那支皮鞭,很遗憾!你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当你努力向着你的目标驱赶小羊,当皮鞭抽打在小羊身上,小羊开始前进,但是它没有方向。轻一点,小羊走一步,重一点,小羊三步走。偏左了向右赶,偏右了又向左赶。这只小羊很迷茫,不知道你在做什么。打轻了,小羊走的太慢,打重了,或许它会偏离方向乱撞,甚至掉头往回走。即便你费尽心思把小羊赶到了终点。请问,你得到了什么?小羊又得到了什么呢?

     小羊为什么往前走,因为你在打它。小羊为什么会往前走,因为你在打它。小羊为什么要往前走,因为你在后面打它。小羊往前走并不是自己想要往前走,而是因为你在后边打它,它感觉到疼。你的目的是让它直行100米,而这只小羊往前走的目的,只是想要离你远一些罢了。我会选择那一把玉米。玉米放在小羊嘴边闻一闻,

    “香不香?”

    “香!”

    “好不好吃?”

    “好吃!”

    “想不想吃?”

    “想吃!”

    “好,来!”。

    当我手拿着玉米顺着黄线直行100米,想要吃到玉米的小羊会不会跟着我前行呢?

    当我手持这把玉米,走走停停配合着小羊的追赶。小羊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但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小羊能够跟随我的脚步,是因为在我手中有它想要的,是我给了它一个追求的欲望,它知道每上前一步就能离目标更近一些,再近些。当我牵引着这只小羊完成我的任务的同时,小羊也追求到了自己的目标。

      我认为,无论教孩子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走在前面清晰、有效的做出正确的指引,而不是紧跟在孩子的后面,眼看着错误发生再去纠正,甚至欧打和责骂。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我下夜班回家,我一个人在家看女儿。女儿制造了好多垃圾,我依在沙发上眯着眼睛,看着地上的包装纸、玩具和积木,心想:待会儿还得我收拾呀!闭上眼睛眯一会儿。可转念又一想,又不是我弄的,为什么要我打扫呀。那么在这个时候,我能不能用一个方法让孩子自己开开心心、高高兴兴的,把房间打扫干净呢?这,又有没有可能呢?

    我眼睛盯着房顶,开始想主意。当我低头看到茶几上的遥控器,突然我心生一计。我拿起遥控器放在耳边说:“喂!顾老师呀。”正看动画片的女儿听到后,注意力瞬间转向我。我接着说:“我是顾雪琪的爸爸,我们家顾雪琪可乖了,她的积木从不乱摆乱放,都放进那个小盒子里”,我随手指了一下玩具箱。此刻,女儿的表情那个美呀,动画片也不看了,起身开始收拾玩具。看着女儿把玩具全都收起来,我心里也是那个美呀!我接着又说:“我们家顾雪琪还帮妈妈扫地呢!”。再看女儿,拿笤帚去了。笤帚拿来,把地扫干净。“啊……!”我心里惊叹着,可以安心的睡一会儿了。闭上眼睛,正要进入梦乡,女儿突然推我。“爸爸,爸爸,告诉我们顾老师,我还帮妈妈擦桌子呢。”我睁开眼睛看了看女儿,这时她手拿一条毛巾。我没来得及去拿摇空器,直接把手放在耳边说:“喂,顾老师,我们家顾雪琪还帮妈妈擦桌子呢。”再看我女儿,开始认真的擦桌子。那表情是多么的骄傲!

      面对孩子,你说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你说他是个好孩子,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你说他是一个坏孩子,那么他就会往更坏了去做。无论你的期盼是什么,孩子终将变成你所描述的那个样子。

    第三个观点,当孩子出现错误,请告诉他怎样做是正确的。用两个事件来举例说明。

    事件一:

     女儿三岁那年,每次休班我都会带女儿去游乐园、超市或广场去玩。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下了公交车,离我家还有五分钟的距离,我背起女儿,手里拎着在超市买的玩具和一些零食。此时我可以感受到女儿愉悦的心情,于是我故作问答。

    我:“高不高兴?”

    女儿:“高兴!”

    我:“开不开心?”

    女儿:“开心!”。

    女儿接着说:“爸爸,今天我不揍你。”

    我瞬间呆滞了。今天你不揍我?好吧,谢谢啦。

    之后的几天里,这句话一直回荡在耳边,耿耿于怀。我一直在思考,并把这个问题分开来寻找答案:

    1,在此状态下,孩子应该对我说什么;

    2,当孩子说出“今天我不揍你”,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错误已出现,如何纠正。

    大概五天的思考,我终于有了答案。在此状态下,女儿应该对我说“谢谢”。然而孩子说“今天我不揍你”,她想要表达的意思正是“谢谢!”。今天我没有惹妈妈生气,妈妈不会揍我吧!今天我也没有惹爸爸生气,爸爸也不会揍我吧!可见在一个孩子的心里,只有揍你与不揍你。所以,“今天我不揍你”,就是好的了。

    在心存感谢之意,孩子之所以会说“今天我不揍你”,是因为在一个三岁孩子的词库中,还没有一个能够准确表达此刻心情的词语或句子。又当如何纠正呢?几天后,妈妈给女儿买了一身新衣服。我问女儿,高不高兴?高兴!开不开心?开心!要不要谢谢妈妈,女儿说:“谢谢妈妈”。从那天起,女儿再也没有说过“爸爸,今天我不揍你”。

      我把这种错误定意为:那是知识的欠缺。孩子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怎样是正确的。所以,当孩子犯错,最重要的是告诉他怎样是正确的。我认为:欧打和责骂,只是对自己的无知做出的发泄,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益。

    事件二:

     2016年,女儿读三年级时(上学期),老师通常会发一张试卷作为家庭作业,写完后要交给家长检查。女儿写完之后交给妈妈检查作业,妈妈看完之后,气不打一处来,很多错题、很不认真,书写也不工整。很生气的说:“你看你这么不长心呢,这么简单的题都会错。你再看看,再看看这个,这个做了多少遍了怎么还能错呢。”女儿被责骂后哭丧着脸。我走过来解围说:“好了好了,我来检查吧。”这时女儿哭着喊出来:“以后再也不让妈妈检查作业了。”当我拿过女儿的卷子看了看,真的好多错误。我问女儿43+37等于多少?她说:“70。哦不对,是80”。我又问女儿:“十位上的40+30是等于70呀!”女儿回答说:“还有个位的3+7要进十的”。我拿过卷子,指着43+37=70的错误结果问:“这里为什么等于70呢?”这时,女儿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哎呦,错了错了!”连忙去拿橡皮修改了过来。

    每个人都有粗心大意的时候,当发现孩子的粗心,提醒他一下就是了。我相信,和蔼的提醒比责骂的怒吼更有益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曾有这样一位妈妈,因女儿写字不认真,东张西望,又错误百出,曾几次走过来责骂孩子。最终孩子把笔一扔,“我不写了。”妈妈一看女儿的脾气比自己的还大,生气走过来把孩子的卷子给撕掉了。好吧!当你看着满地的纸屑气的吐血的时候,请问: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吗?您的孩子有认真写作业了吗?您的孩子书写工整,并且答题正确了吗?卷子都没了!尊敬的(讳名赵丽蓉)赵老师,曾在一段小品中说过这样一句台词,“她不会,她不会你就教她呀,你转啥圈儿呀!”

     当孩子发生错误,家长不应该一味的指责孩子,把孩子的错误一再放大。受到责骂的孩子所承受的是委屈、伤心、伤自尊、悔恨和自责,因为这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当孩子发生错误,请一定告诉他怎样是正确的。假若你没有告诉孩子对待事件的正确方法,当下次遇到同类事件,他还会用另一个错误的方法去对待,因为除了指责你并没有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案或方法。即便事件再次发生,他也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如同食品、药品,总有过期的那一天,生活用品总有坏掉的那一刻,指引女儿养成好习惯的一些方法也渐渐的失效了,最先失效的是我家的“智能声控电子设备”。有一天夜幕降临,我对女儿说,“顾雪琪,谁先开灯”!她只是看了我一眼,说:“你离得近“。好吧,我离得近,还是我开灯吧。

    自从有了念奖状的方法,女儿每次吃饭,也变得容易了好多,还有几次女儿主动提出:“爸爸,你再念一下奖状!“于是我连忙走到奖状前,认真指着奖状上的字,念着我编的句子,顾雪琪小朋友可爱喝汤了,一天能喝一碗汤,再回头看女儿,依然是端起碗来咚咚咚一口气把汤喝完。终于有一天,正当我念奖状上字的时候,女儿跑过来,认真的看着奖状,像是在寻找着什么,她问我“哪个是'小'?我怎么没有看到'小'那个字?”坏了,女儿识字了。念奖状这个方法从此也失效了。

     打电话的方法同样也是用了约两年的时间,终于有一天,我拿起遥控器,假装给老师打电话说:“喂~,顾老师呀!我是顾雪琪的爸爸”。我正要往下说,女儿突然跑过来抢走我手中的遥控器,放在耳边说:“喂~顾老师,我是顾雪琪~喂~”。女儿定睛一看,生气的把遥控器摔在地上,把电池都摔出来了。

     女儿渐渐长大,这些方法也逐渐失去了效用。不过没关系,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孩子在哪一个年龄段,出现怎样的问题,我都能想出更好的方法,来引导她的行为和习惯,因为我可是她的老爹!

    2015年11月24日,整个山东遭遇了几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降雪。天气寒冷,在农村没有暖气,早上室内温度只有9摄氏度,这样的室温也就造就了很多起床“困难户”。女儿也不例外,不过她有主意,晚上穿着棉袄棉裤睡觉,早上起床就轻松的很。奶奶提出“这样不是一个好习惯,穿着衣服睡觉不舒服,穿衣睡觉容易冷”。女儿钻进被窝,干脆不听。过了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说:“穿衣服睡觉很累,穿衣服睡觉……”。奶奶几乎把所有穿衣服睡觉的坏处说尽,女儿依然闻而不语。我在一旁实在看不下去了,走过来趴在女儿耳边说:“脱衣服睡觉,我给你讲个故事”。说完转身我就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女儿喊着“爸爸,来讲故事吧!”。我回来看了看女儿丢在一边的衣服。好嘞!开始讲故事,讲个什么故事呢?讲一个《不脱衣服睡觉的小男孩》。这个故事中,我极力的讲这个小男孩儿有多么的傻,有多么的笨。而且还穿着衣服睡觉。讲完之后我问女儿:这个小男孩是不是很傻!这个小男孩儿是不是很笨!女儿都点头说“嗯”。我接着又问:明天要不要脱衣服睡觉。女儿坚定的说“嗯”。第二天晚上,看到女儿床边放着的棉袄棉裤,我开心的笑了。我发现我太有才了!

     对孩子讲大道理,他是听不进去的。他们只会在意眼前的利益,总觉得大人说的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对你提出的要求或建议,他们更趋向于享受此刻安静的状态,所以我们家长要正确的指引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好习惯难养,坏习惯易成”和“天生就是这样”,这些说法,我是强烈反对的。孩子的习惯是在生活中逐渐养成,无论是好还是坏。若说一个习惯需要二十一天养成,出于您对孩子的期望,你可能希望孩子能够三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用一天的时间去改掉一个坏习惯,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所以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养问题。有些家长总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那么多的好习惯,是那么的懂事。我说:他们只看到别人家的硕果累累,但尚未体会到那些家庭对孩子良好的教育氛围。

      回到脱衣服睡觉的事件,只对女儿说了一句话,就达到了我的目的。这个方法可不是对每位家长和孩子都有效,即便同样的事情,当你走在孩子耳边说:“脱衣服睡觉,我给你讲个故事。”您的孩子有可能说:“哼!谁稀罕。”但是我做到了。

     你爱你的孩子吗?有多爱?又怎样证明?你确定你的孩子爱你吗?又拿什么来证明呢,此刻我就可以拿出一个证明来:在任意状态下,我可以语气平和的说一句话,就能让女儿哭两个小时,且在这句话中没有关于女儿的任何人称代词。我想这样就可以证明,孩子爱我和我对孩子的爱是同样的吧。

      “大志恒,真乖呀”。是多么简单而又普通的一句话。而这简短而又普通的句子若是由我口中说出,将会刺痛女儿的心。当女儿哭喊着:“你不爱我了吗?你不要自己的孩子了吗?”。我可以感受到在那一刻她是多么的悲伤。朋友们请相信我,孩子对我们的爱远超于我们对他们的爱,女儿只是想要我像她爱我一样爱她。

     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因为有爱,让我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都能轻松的解决。“爱”,无处不在,我要用爱,守护孩子的心灵;用爱,呵护孩子的健康;用爱,影响和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是我生命中最快乐的事,是伴我度过一生最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