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元德太子不做皇帝 » 第十八章:真正的丰收

第十八章:真正的丰收

    “好了,起来吧。”

    杨坚伸脚踢了他一个踉跄。

    “你是早知道我是皇帝,故意来搭话的吧?”

    原本他不确定,但最后泛阳的表情实在太过浮夸,那布满褶子的脸,就差写上钩了。

    “嘿嘿嘿…”

    泛阳挠头傻笑:“那也是圣上英明神武,我这拙劣的伎俩,逃不过您的眼睛。”

    “说说吧。”杨坚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示意他也坐下。

    “你既然有上好的稻种,递到民部也可,何须这番大费周章的寻吾?”

    “圣上。”从见面开始一直吊儿郎当的泛阳,突然正经起来。

    他郑重道:“是这个理,但民部甚是繁忙,我将稻种递上,他们再拨田试验,完成再下发,圣上可知需多少时间?”

    “三年!”泛阳伸出三根手指。

    “三年时间会足足损失22200斗稻米,那可是两百多人三年的口粮。”

    “风华为民之心,不少于吾啊。”杨坚不由夸赞一句。

    “小民不敢。”

    泛阳跪地磕头:“只小民祖上有言,民之大计,即是粮之大计。小民只是在粮上比旁人多了些许耐心而已。”

    “风华无需自谦,能留下如此祖训,怎会是泛泛之辈。不知是哪位大家的后代?”

    “大家不敢当,我乃泛胜之第99代玄孙。”

    泛阳说着,满是褶皱的脸上写满骄傲。

    “好,好啊!”

    杨坚大力拍他的肩膀,直将他拍的快要种进土里。

    “脱穗!”

    一道满怀激动的声音响彻整片田野。

    众人的目光被声音所吸引。

    十几台脱穗机,四散在各个位置,随着里长一声令下。

    所有人整齐划一的将稻穗塞进脱穗机中。

    他们屏住呼吸,等一颗颗金黄色的稻穗进入簸箕中时,如雷的欢呼声传遍整个田野。

    “成功了,成功了。”

    沉浸在喜悦中的百姓,沿着田埂奔跑一圈,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

    但也只是一会,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又重新投入脱穗中。

    田间又恢复了有条不紊的分工。

    有人割稻,有人脱穗,有人装袋。忙碌辛劳,又激情四射。

    “脱穗机乃大举。”

    泛阳不由感叹出声:“此举为农民省下一半的时间。”

    “圣上大恩啊!”

    说着他又跪倒在地,情真意切的给杨坚磕了几个头。

    “行了,准备好稻种,届时我派人去取。”

    杨坚笑着抬腿又踢了他一脚:“知道你诚心,不用这番做派。”

    “嘿嘿嘿…”泛阳笑着起身:“谢圣上大恩。”

    “阿俨,这件事交于你,你亲自盯着。”

    “是。”杨俨语气激动道。

    原本以为大父对他不待见,可如今将涉及百姓大计如此重要的事,交给他,这是大父对他重拾信心了。

    杨俨的心不由火热起来,更是坚信云昭训的说法,只要在杨坚跟前,定会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

    “不知提出脱穗机设想的是哪位殿下?”

    泛阳眼睛灵活的在杨昭,杨俨身上打转,眼神非常火热。

    “阿昭,快见过泛先生。”

    杨昭从善如流出列,深深对他做了一揖:“先生大善,此乃大隋百姓之福。”

    “圣上两位皇孙果然英武不凡,不是池中物,此乃圣上之福,亦是百姓之福。”

    “行了。”杨昭打断恨不能翻出诗书来夸的泛阳:“有事直说。”

    “嘿嘿嘿…”泛阳挠头:“草民冒昧,可否跟河南王殿下借一步说话。”

    “去吧!”杨坚也不为难他。

    “阿俨,随大父去那边。”杨坚把空间留给两人,叫上杨俨往前走。

    “殿下。”泛阳见人走远,冲杨昭作揖:“草民有一事不明,可否劳烦您解惑。”

    “先生请说,昭定知无不言。”

    “风华观家祖氾胜之书时,多有疑虑。上言: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

    “然我观滇中,滇东农庄种三季稻谷,亦可成活,这是为何?”

    杨昭不语,直视泛阳。

    只见他目光清澈,不闪不避,只是笑意盈盈看他。

    “先生,您以脚丈量大江南北,真不知其意?”

    泛阳不自在的摸鼻子,笑言:“殿下果如墨旭所言,是个有趣之人。”

    “殿下别误会,我并不是墨家之人,只是机缘巧合下与墨旭相识。”

    “此次,也是他事先打探出圣上的行踪,我才能得以偶遇。”

    见泛胜如此大方,杨昭报以微笑,静等他的下文。

    “殿下见多识广,又心怀天下,不知殿下可有解如今百姓缺粮之苦。”

    杨昭听后在心中思量半晌,方才回答:“昭不知,然昭知,现有的作物,也是一代代如先生和先生家祖这般的大能,经过一代代改造,方有现在的产出。”

    “昭看杂记时,曾看到过,大隋之外的天地,有不同于大隋的物产,产量颇丰,先生可寻一二。”

    “当真?”泛阳眼神火热的看他。

    “当真!”杨昭点头:“先生可先去洛阳城坊市一探究竟,说不定能寻得意外之喜。”

    “谢过殿下。”泛阳一听他后半句话,火热的心如同被浇了桶水,透心凉。

    蕃外来的种子,他在坊市寻到的没有几十,也有十几种。

    但所产出之物均不理想。

    “殿下若有其它想法,烦请告知。风华必当一一试验。”

    泛阳又重新打起精神道。

    从他十四岁离家,在大隋的各个地方都留下了脚印,如此困难都闯过来了,他就不信找不到产量高的作物。

    杨昭见他眼神坚毅,原想脱口而出的话,隐了回去。

    且不说后世高产量,诸如红薯、玉米之类的作物有没有出现。

    若他笃定有,那寻到了是万幸,没寻到他又该作何解释?

    “如此,风华先行告退,烦请殿下告知身上,我在家静候。”

    说着他作揖离开,临了不忘带上精致的小锄头,在田埂上拔下一根甜草含在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曲子离开。

    杨坚带着杨俨踱步回来,只看见泛阳消失在林间小道的身影。

    “这当真是个妙人。”杨坚不由赞叹一句。

    与民部那些老古板不同,这泛阳懂得变通。

    “可惜。”杨坚摇头:“此人肆意惯了,定不愿为官,否则将他纳入民部,定是一员大将。”

    “大父真有此意?”杨昭笑看他回答,巧了,他也是这个想法。

    泛阳见识广,且真的一心为民,跟民部那些只懂明哲保身的为官者不同,他属于实干派。

    真给予他足够的权利,说不定,真能带隋朝的农业向上迈一大步。

    “阿昭可是有想法了?”

    杨坚不由挑眉,饶有兴致的问。

    “那就要拜托大兄了。”

    杨昭冲杨俨狡黠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