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天女生花 » 第十三章 许韦药苑

第十三章 许韦药苑

    钱曼华是土生土长的延陵西林镇人,但她已经阔别延陵十多年。这十多年,延陵城乡变化巨大。她对延陵熟悉程度,真不如韦和这个户籍是外省的人。

    韦和这些年在长期居住在,延陵的西山镇。西山镇是延陵最大的、最西的乡镇,它因西山得名。

    西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史记载,西山地区6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了。西山海拔其实不高,属丘陵地带。但对于平原地区的江南来说,几百米海拔足够高了。

    西山附近大大小小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山头有几百个,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西山在延陵县,占比面积三分之二还要多一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西山作为人类很早的一个聚居地之一,这里有广泛的道教、佛教文化的传播。西山周边流传了很多人、鬼、神的传说。

    解放前西山是苏南有名的抗日根据地,这里有过开国将帅名垂青史的伟绩。常城最大的水库,延陵水库离西山不远,在它西北方向。

    在改革开发之前,西山山区可谓人烟稀少,有的地方还是荒无人烟的,人们大都集中在西山镇上。改革开放不久,因为对红色基因的崇敬、因为当地的传说、因为道教、佛教,诱人虔诚,给了人们足够神秘和想像。因为这里有山水可以寄情,西山打造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西山景点的开发,包括从前名不见经传的野鸡山、方山、锅底山、老人山、唐岭这些都被旅游景点规划了,没了它们从前的名头了。这里原本很寂静的山山水水,被人为规划和设计成,休闲、度假、娱乐的,宛若神仙聚集的仙境。

    西山的东、南方向的山山水水都被利用起来了,离主峰很远的北面一个无名山头,也起名叫凤凰山,成了延陵区里最大的公墓。

    韦和这几年在西山忙着种草药,她种草药的那块地是她十多年前买的。买的时候那就是一块没名字的野山地,地处西山各景点的西边,这里有一千二百多亩,最高峰的海拔也就一百来米。

    韦和给这给无名山头,取名许韦药苑,许是外婆的姓。韦和希望未来这里,在中药材市场,有名有份。在中药材行业,有举足轻重地位。

    韦和当年她买这块地,并不是她有什么前瞻性的规划,能掐会算的,未来她会来这里种草药。她当时只是单纯地想,让自己手上的一笔闲钱,不贬值。

    现如今人们有钱没钱都烦、都焦虑。没钱的人焦虑,还能理解,他们想钱、想有钱。有钱的人也烦,可能这是让没钱的人匪夷所思的事,他们烦的什么劲?事实是他们也在烦钱的事情,他们烦钱生钱,烦钱贬值。

    有钱人认为自己现在有钱,但不能保证自己一直会有钱。他们还有孩子,孩子们也要成为有钱人。他们费尽心思地想,让万子万孙们都有钱。这烦得了吗?这样能不烦吗?

    人人都往钱眼钻,个个都在打钱的主义。没钱的人,他们天天的想方设法的去挣钱。有钱的人,他们想着钱生钱的事,想着各种投资。但是资,哪有那么好投的唦!

    韦和虽然没有千子万孙,她这几十年也没少挣,但她也有因为自己钱少不能做的事情。

    韦和这些年投资最多的是房子,她最多的时候要还十五套房子的房贷。她觉得自己在四十岁前挣的钱,是值钱。那时的钱也是好挣,来钱的方式渠道也多。不说别的,她四十岁之前做基金的利润就丰厚得狠呢!那时的基金只要是买,大都是有得赚的。

    她四十岁之前挣的钱,在魔都来说也是大钱。她在四十岁之后挣的钱么,虽然看着也是不少,工作也很体面,但是那钱真没有以前的钱值钱。她也不想着去盘什么基金和股票了,太费神费脑子。

    常城的老板们私下倒是有个融资的圈子,是高利率。高利率的风险也高,钱出去后是奔着大钱去的。但是从钱出去的那一刻,你的神经也是绷紧的,因为变数太大了,有时候亏得很莫名其妙的,没处说理。这种钱来来去去的,真是太费自己了。

    她自己合算了一下,这几年要不是搞了投资,她挣的钱还不够这些年亏和贬值的。

    韦和当年在这里买地也不是她有先见之明,是那几年常城市商会流传这样的信息:西山有山有水是宝地。未来西山会大面积的开发,那里的地会升值。商会老板们的钱,未来都往这里投。

    韦和跟风去了几回,大老板们买了大山头。有钱人、有思想和有路子。他们在买下西山的地,盖度假村,搞旅游景点的开发。

    韦和手上的钱有限,就买了一个很偏僻的小山头,那个山头因为偏僻,相对也是很便宜的,她就拿下了。有了地,她想着总能做点什么的?

    事实是,当时她也没精力,她也没想好去做点什么?地买来后,她跟一个花木公司合作,租给他们种了花木。

    这些年的西山,也真如常城老板们预想的那样,长时间的大规模开发了。特别是最近的五年,很多单位在这里都有了很多、很大的投资开发。这里有了全马的跑道、有了竹海、茶山、花海、还有水库、湖泊,都开发成了特色旅游景点,五A级的景区就有两个。高尔夫球场一家,各式的假日酒店和农家乐就更多了。

    西山在这一系列的开发之后,韦和之前买的那个小山头,也就没有原来那么偏僻了。她那块地周围的几个大公司,都想着要兼并她的地。

    她才又去看了那块地,小山头的山下周围也被沥青铺的马路给包围了。买地的人,价钱出得很诱人。卖了这块的地,净利比相同的价钱在魔都的炒房的效果都好。她在犹豫,因为她不知道这笔钱,成为现金流后她要干嘛?

    王小读延陵人,省城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她是韦和妈妈何敏表妹的女儿,她比韦和小十岁,和韦和的关系一直很好。

    元旦那天,她在韦和常城的大别墅里吃饭。韦和说:“西山的地最近有人想买,出价很诱人。”

    “嗯!那块地钱,现在值钱了哈!不过地现在不能卖了啊!可能还会涨,你又不等着钱用。再等等看么!”

    “话虽这么说,他们出的价钱很合适,未来能不能有这价,不好说。这里买了差不多有十年了,再等我老了,几十年后,土地的所有权有期限的,到时性质还不一样呢!影响成交价啊!”

    “嗯!也是啊!这钱,你得让它活起来啊!”

    “怎么活?”

    “怎么活?我也不知道怎么活哈?”

    “如果你有这笔钱,你会怎么办?”

    “哼!你这点钱,我才不废这个脑子呢!我的白日梦里,是关于几百到上千亿的流水。”

    “哼!你可真敢想。你说你要这么多钱你想干嘛?”

    “买下许村,我自己办个中医药大学。”

    “醒醒啊!许村已经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现在它叫东城街道。”在延陵已经没了许村,但许村的传说和辉煌,很多人心中有印迹。特别是有许村血统的,许村印象是他们胎里就带来的。

    “所以,是白日梦啊!哎!你又不喜欢游山玩水、周游世界的。再说,你一个人,带着钱满世界的溜达,我也不放心啊!”

    “如果我的往后人生,除了游山玩水和周游世界,就那么躺着算了。什么都不要烦。这地卖不卖,捐了吧!”这年代人人在计算钱的事情,但他们的人生又不想被钱算计。

    “嗳!不如这样啊!你把西山地给我们学校用来种草药,你就去收收租。嗯!你最好也帮着管管,那比你现在当个总经理省事,钱也不会少的。”王小读想当然的想着、说着。

    “西山当地的药农采不到药了?还是现在没人采药了?西山以我的那块山地为界,往西还是原生态,据说那些山地的要保留原貌,不再开发了。那里不是有药可采摘啊!”

    西山往西,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面积,不再开发了。政府觉得西山已经开发了太多的人造景观和景点,它能吸引的游客也就这些,再开发下去就雷同了,不能再劳民伤财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采野生药材的药农,有经验的越来越少了。老药农,是按照药材生长的时间适时采摘的。”

    “那些药材可以人工种植?”

    “嗯!西山有很多的野生药材,已经收不到了,现在的药农找不到采摘的地点,当然也有是他们的时节不对。其实那些药吧!人工种植也是可以的,就是这种植技术和药材品质急需规范管理,有的品种需要仿野生种植。有的品种药材还是很适合人工种植,比野生的有效成分含量还高,因为西山的山地生长环境合适。”

    “人工种植比野生的还有效,那野生的也不值钱吧!”

    “话不能这么说,药材地道种植,品质真不差。主要是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宜。”

    西山地处北纬30度,海拔不足四百米。亚热带季风气候,江南福地,降水丰沛。这里土壤结构是土壤砂岩和灰岩易存水,山体表层土质黄粘土,适合很多中药材道地生长的。这里有书记载的中药品种有七八百种,西山是天然的中药材宝库。但是人工采摘的野生药材,是供不应求。

    “西山现在没人种吗?”

    “不是,西山周边有人工种植的,规模不是很大。很多种植户为了经济利益,高密度种植,而且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一起来。他们追求产量啊!化肥农药残留,这样产出的中药材,质量就差了啊!”

    中医药大学之前在西山有合作的公司,进行人工种植。公司都是逐利的,药材生长是有它的特殊要求的,过分追逐利润后,药材品质要求就降低了,合作也就很难合作了。

    中药材本身质量不能保证,药材炮制过程后,农药残留、激素、化肥,都是影响药材药效的。

    现在很多出口的药材,因为农药的残留问题被退货,王小读单位也是因为拿不到高品质的药材,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王小读是因为同事的工作上,遇到困难,才和韦和开玩笑的,她也真是想帮同事,选一个对药材很负责任的合作伙伴。

    王小多说让种药材的,这还真让了韦和她动心了。那年年底王小读和韦和去看过了那块地之后,地没卖。她是提前通知了花木公司,陆续的移了花木,她不租了。

    韦和在王小读的牵头,和省里的中医药大学,还有农业大学的技术支持,在她的小山头搞了中药材种培植基地,种道地药材。

    韦和原本只是想把西山的地租给学校种草药,她提供了地和相关的设施,她就想做个清闲的地主的。学校那边觉得种药材总是需要人管理的,后来谈来谈去,就谈成了这个药苑是韦和的了。她提供合格的药材,給学校。

    来年开工的时候,韦和辞去常城的一个百几十人医药化工厂的总经理职务,卖了她名下常城所有的房子,包括市中心的那套二十年前买的,她自己住的别墅。她去西山种道地药材。

    许韦药苑通了水电,在山的东北位置框了差不多有十五亩,砌了一个六层砖混层楼房。

    在一楼,二楼有实验室,一二三楼还规划了各类各种时期药材分切、整理的车间、储存的仓库。四楼是园林农艺研究、五楼中药材实验研究,这里也都有实验设备。六楼有综合办公室,会议室、财务室,还有韦和的宿舍。

    大楼的西面有个食堂,是许韦药苑的员工食堂,许韦药苑是没有堂食的,员工餐是园区食堂送过来的,这个食堂就是一吃饭的地方。

    大楼前浇了一个五六百平的水泥地做晒场,水泥地最南面,造了浸泡和清洗装置,用于药材的清洁。

    在大楼后面,有块十七八亩的低洼地,韦和挖了个池塘,用于整个许韦药苑的雨水储存,和种植水生的药材,她还投资搞了一个人工智能节水灌溉系统。

    从造房子到种上草药,这些事情忙了她一年多。她还用围网把整个属于她的山地给围起来,装了监控。东南山脚下栽种了一排桂花,东西两边各有个门,平常不开的。

    南边有大门,是主要的进出。她请了山下的一对年近五旬的蔡姓夫妻在看门,男的他还需帮助韦和管理外来种植的农民工,女的负责打扫卫生。

    中药材检验和实验人员,还有食品技术人员由中医药大学协助监管,农艺由农业大学提供技术,统管是韦和。

    韦和根据许韦药苑根据山体特点,规划了五条上山的环形路线,分别是许韦一环,许韦二环、许韦三环、许韦四环、许韦五环是最接近山顶的。

    各环内有小路,药苑的路,一到四环都是以药苑种植的药材命名的,牡丹路、芍药路、迎春路、桂花路、水仙路、红梅路等等。

    许韦五环内的路,都是以参为名的,人参路、党参路、丹参路。一到四环内走花路,最高峰是名贵药材的人参路,虽然药苑种不了人参,这里种植的也是价值相对高的药材。

    药苑每一环的主路三米宽,道路是硬化的,原生态沟渠一米宽。每一条花路的路两米宽,原生态沟渠五十公分。整个许韦药苑,环路、花路、参路都是利用的太阳能发电的路灯。苑内交通工具是电动三轮车。

    根据药材特点和种植要求,有温度要求的,需要大棚种植,她也搞了几十亩的培植大棚。

    药苑大部分药材是仿野生栽种,根据药材的生态习性,选择和合适西山种植的药材。喜阴的药材种在山北,喜阳种在山南,多年生的药材划指定区域,安规定要求的密度、套种。

    苑里种植了太子参、丹参、黄芪、明党参、葛根、灵芝、黄精等等,一百多种适合西山山地适种的药材,在这里开始试种。

    延陵地区的人工工资很高,苑里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工,这对来说韦和成本不小。好在老蔡夫妻帮韦和请到了,山下失地农民,这些人因为年龄,工资相对少点,他们对农活又很得心应手。

    农民们在韦和这干活,也是觉得挺合适的,电瓶车一会儿就到家,天天都有得做,活都是手法生活,不需要自己出太大的力气。

    在许韦药苑干活的农民们,有点想不通,他们上山干活,老板在家里就看得清清楚楚的,要不是亲眼看见那些会动的摄像头,他们还有以为老板是西山传说中的妖精显灵呢!出了鬼了。

    山上种的东西,都是从前山地里野生着的花花草草。以前也知道是药材,但是不知道这能治什么病?有多大的药效?这药材很值钱吗?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还不是很懂的,就长这些个杂七杂八的东西,有必要买这么大块地来种?

    这些农民们如果知道,四五两层楼的大学生,那是老板花了大钱聘请的,他们会更想不通的。

    许韦药苑的药材长在地里,地头都有牌子的。每块牌子,介绍地里长的东西,生长习性,有什么药效、功效。农民们觉得,这个山上的长得东西的名字,有好多跟他们当地叫的真不一样,能治那么多的病,真是长见识了。不要说,这里长出来的东西,不管好赖,分了等级后,一点没浪费,都给人买走了。嗨!会赚钱的,真的是狗屎都能买出好价钱、大钱来。

    这不今年药苑一年生的药材后,就留了点给四楼、五楼做实验的,其余的都给人买走了。据说还出口,价钱老贵了。

    在药苑耕种的农民,还觉得这城里人种地真是不好说,你说你种地是要产量的吧?不让用化肥农药,怎么能长得好呢?老板在广场上用人高的子写着:许韦药苑杜绝农药、激素、化肥的使用。

    农家肥好是好,太麻烦了,还要去各个养殖场去买,那也不便宜啊!肥料买回来后,四楼、五楼的大学生还要求他们发酵后再用,真是会找事情。

    药苑在东西南北的四个山脚下有发酵生物肥料的草塘,这四个地方都是可以进出的,这是山泥混合杂草堆肥活发酵微生物肥,用松针、落叶、稻草,豆粕、菜粕、农家肥覆盖土壤表面,减少杂草。药苑的其他杂草,用人工除草。再说给地里除草吧!你用点除草剂,多省事啊!或者用割草机也可以。

    这些方法,那个没有种过地的魔都城里的老板,被那些没种过地的大学生教唆着,傻傻地说不行,还非得人用工。

    那些个四楼、五楼坐办公室的孩子,有时看到地里冒出来的野草,还不让拔了,说是可以套种的另外品种的野生药材。城里人种个地,花样经真是多很啊!

    这一年多,许韦药苑因为王小读和中医药大学的努力,许韦药苑在中医药市场也是有了名声了。

    许韦药苑种的药材,大多数是大学提供技术和种子,当然也有附近药农从别的地方,移值过来的野生药材。药苑成品后的药材,大学选走了,剩下的大都数是出口的。

    韦和之所以积极的在西山种药材,主要不是王小读给她创造了机会,也不是因为这儿种出来的药材很赚钱,地闲,她全是因为她的外婆许玉玉。

    韦和认为自己在西山种药材,也许是她最接近外婆的方式。外婆许玉玉是个中医药剂师,她出生在延陵许村的一个中医世家。在延陵县城,许家解放前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大户人家。

    延陵从前的东城乡,现在的东城街道,在叫东城乡之前叫许村。许村那条很有名的老街,叫许巷。解放前的许巷街上,有许家的药铺、米行、瓮堂、茶馆、酒楼、当铺、杂货铺。

    许家在延陵许村有几百亩良田,在许玉玉出生之前家里祖上已是三辈从事中医诊疗了,家里还有药铺。

    许玉玉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各种药材,家里教看书识字,也都是从中药方子开始的。吃的零食也是中药材料,吃过很多的甘草、红枣、橘子,有好多的药材。有些传说中价值连城的药材,韦和家里还有不少,都在韦和新家的储藏室,收藏着。

    当年许玉玉出生后,她的爷爷知道是个女孩,很是高兴捋了捋自己的胡须,敲了敲手中烟袋说:“呵呵!终于有姑娘啦!还是老大家生的。好呀!长房的孙女啊!唔!就给她十八颗黄豆吧!”

    当年许玉玉这辈,老许家六个儿子,他们的“男小鬼”已经有十三个了,女孩许玉玉是第一个。

    为什么要给十八颗黄豆呢?这十八颗豆子就是许玉玉的嫁妆。当时许玉玉出生的时候,真是种黄豆的季节。爷爷意思是许玉玉出生就给种了十八颗黄豆,第一年是十八颗黄豆,就收了差不多有小半口袋的豆子了。江南是‘春播一颗粟,秋收万颗种。’

    第二年,再用这半口袋的豆子,全部作为种子继续播种。这样年复一年播种,等到十八岁后出嫁的时候,这十八颗豆子至少十八次的N次方,这是几何级翻倍的嫁妆,也是需要家里很多田地支持的。

    这个爷爷倒是不怕,因为许家在许村,有很多的地。为此,许玉玉还在延陵许村有个“十八子”的外号。

    许家能够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不是因为村里人说的,许家祖坟葬的好。最主要的是许家人有野心,有基业。许家的处事法则,家里的每个成员财产分配,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有方案。

    许家几代人在许村努力创下了伟业,到爷爷这代延陵许村已经满足不了爷爷的雄心了。为此,在许玉玉出生后不久,就安排了许玉玉的爸爸去魔都创业了。所以这个外号叫“十八子”的许家长公主,是在魔都长大的。

    在许玉玉出生后,许家就在魔都开了中药铺,父母亲就带着许玉玉一直住在这里。许玉玉的前半生,是药铺公主。

    这个药铺公主也是亭亭玉立,如花似玉,人称弄堂里的四大美人之一。许玉玉身高有一米六五多,白皙的皮肤,还有那天然出众的青眉,配上了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头乌黑的长发。

    许玉玉因为前半生是药铺公主,成就了她一生精湛药剂师的生涯,使得她一辈子衣食无忧。在风风雨雨的人生路上,不受风雨的洗涤,风平浪静度过了一生。

    她的成就,也影响了很多人的未来人生。比如韦和同学潘菲儿的妈妈刘雅兰,还有韦和的妈妈何敏都是受她的影响,她们虽未做中药药剂师,但她们都做了医学相关的工作。

    虽然直到许玉玉出嫁的时候,那十八个豆子,是否真的子生孙、孙又生子的长了二十二年了?也没人计算这二十二年的豆,值多少钱?用了家里的多少地来种这些十八颗豆子的N次方?许玉玉自己也不知道,好像也没人追究这个问题。

    许家在她出嫁的时候,许家老大这一房将魔都的药铺和米行给了她。许玉玉的哥哥们已经被许家老爷,去香港创业多年了。

    韦和跟着外婆长大,许玉玉在韦和二十岁那年去世。她老年的时候,跟韦和说过很的事情,但是最重要的事情是两件:外婆嘱咐的第一件事情是家里的房子要保住,这样外面的人回来才好找。

    第二件事情就是家里樟木箱子里的药方,一定要保存好,那些比什么都重要,是无价之宝一定要保存好,等妈妈回来处理。

    房子虽然是一直在的,但是越来越破旧了。韦和四十一岁的时候,弄堂开始拆迁了,家里的房子也必须拆了,房子保是没办法保了,不过她在原址附近还是能有房子的。

    在拆迁搬家的时候,韦和再次面对外婆生前给她留下了一大樟木箱,这个箱子的长宽高都比普通的箱子大,里面储藏的就是外婆说的中药药方。

    因为是厚实的樟木箱,因为是宣纸,药方没有收到虫子和温湿度的影响,方子保存的很好的。外婆的那个大的樟木箱子,很沉很重,它也重重压在韦和的心头。

    韦和自从十七岁辍学去了延陵后,从繁华的都市到了乡间。很快就过了新鲜期,她是很渴望回魔都的。

    那时工厂只有星期天放一天假,她也不能因为这一天的假,起个大早,坐车赶回魔都吃个饭,再摸黑回来吧?

    那时还没有黄金周,所以她只有节假日才可以回魔都,每一次放假回魔都,她都是下班后,就披星戴月的从延陵坐中巴去常城。然后在常城坐火车,一路辗转,常常是半夜或者是早晨到家里。

    其实她完全可以第二天早上翼翼当当的,在延陵坐最早的长途汽车,中午到家里吃午饭,她这么折腾一个晚上,就是为了早回魔都几个小时,由此她对魔都、对家、对外婆是有多依恋。

    二十岁之后魔都没了外婆,她的工作更忙了,她就再也没有在魔都过过年。这之后每次来回魔都,也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似乎从那年起,魔都就成了她想回,却回不去的故乡。

    岁月流转,韦和在长大,魔都也在变化。魔都的中心变多了,它的街道变了,它的房子变了,魔都人也变了,最后连家里的弄堂都变没了。飞速发展的魔都不是原来的魔都,家也不是原来的家,故乡也不是原来的故乡。

    魔都的故事没有韦和,韦和的故事也不在魔都。不知是魔都淘汰了她,还是她在疏远魔都。

    韦和在她二十五岁之后就不愿意回魔都,三十岁之后她每次回魔都像是做了亏心事似的,不敢久待,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她安慰自己,她这样的无需在这里按一个家,常城更适合她生活。

    当韦和在再次见到外婆的樟木箱子后,她知道自己这些年不愿意和亏心的原因了。她不愿回魔都,不是飞速魔都的发展没有她战绩,她是觉得自己没有完成外婆交给任务。她没把药方交给自己的老娘,让药方流传人间,造福于民。她主动和母亲失联了,她自己也没有能力做到推广药方。

    药方是外婆收藏的,关于药方外婆说过很多:她说如果要将这些她保存的药方,流传下去和利用起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药方是她和许家人救治过很多病人,经过辩证后的验证,而且很多人是痊愈的。这些话是外婆一有机会就和念叨,她去世前一天还在说。

    韦和知道这些保留下来的药方,有很多是经过外婆的手,或者是她家药房出去过的中药,对病人实施过医治的验证药方。这些药方是外婆用宣纸复制的,并且在药方是有相关的诊疗备注的。

    如果不是为了外婆说的让外面的人,惦念这个在魔都的家,她可能都不会回魔都。

    这世间很多东西,韦和都是能放下的。唯独外婆说过的话,她一直没忘记。外婆最后交代的事情,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她一件都没有做得很好。这些年,她就这样一直在逃避。

    因为拆迁,因为见到樟木箱子后。韦和变得心事重重,她工作也没什么热情,她似乎失去了挣钱的兴趣。那个工作,那份工资,无所谓了。

    她当时给自己总结了一下,如果她的未来人生就这么平淡的过着,那她的人生似乎多个、少个百八十万,甚至是一两千万,真没什么影响。

    何况现在一年到头,也挣不了那么多的钱。从十七岁就开始致力挣钱的她,她想要挣的大钱,没有挣到。她想要做的事,也不是她很想做的。她也觉得自己很累,主要是心累。

    她在睹物思人之后,她知道自己必须直面外婆的嘱托,她很累的心就越发的煎熬了。

    她此后为了那些药方,她频繁的在常城地区的药企跳槽,想要进入药企核心,但是她没有如愿以偿。因为她去的是西药企业,她真真切切感受自己离药方,越来越远了。这些药企的科技人员给她一个定义:中药就是一个安慰剂。

    那段时间,她沉迷于麻将中,麻木自己,越麻越累。麻到最后,她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就这么老了,也变懒了。

    四十六岁后她拆迁后要的房子,已经陆续的可以拿钥匙了。韦和先拿到的是东院那套房子和社区底商门面房。

    东院的那套房子的装修的,她是委托了常城的一个装修公司装修的,那个公司是韦和的一客户,他们很熟悉。不过那套不是豪华的装修,就是一般的中上水平,装修完了没有买家具。

    东院的门面房,她就是收了个房而已。她简单的装修了一下,其实那里也不算是装修,就是通了一下水电而已。

    然后,她把寄存在常城一个公司驻沪办事处,从前家里东西搬回了底商门面房。韦和当然的是又和樟木箱子面对面了,她的郁闷可想而知了。好在没过多久王小读给她机会,创办了许韦药苑。

    她把药苑取名许韦药苑,王小读说因为许韦二字,药苑有了历史的厚重和责任。韦和倒是没有想过历史,她就是想为了外婆做点事情。

    韦和自从决定种植药材后,她不像在别人家公司上班的状态了,她好像又恢复了青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许韦药苑似乎给了她归属感。

    韦和四五岁的时候就跟着外婆后识药、碾药了。她小的时候,外婆在做各类药方的收集、誊写、整理,她也是有参与的。

    外婆一直想把药方留给韦和的老娘,因为老娘有文化,懂医药。但是老娘快三十年没有见面了,她们断了联系也有二十几年了。

    韦和为了实现外婆关于房子的心愿,她开始装修魔都的大房子。她知道这年,是外婆诞辰100年了。但愿到那时候,有什么人来寻找外婆的故事,房子是最好的见证。过了外婆的一百年,也许真就没什么人来这寻根问祖了。

    魔都因为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前老街、老弄堂也已经不见了踪影,但是在原先家的地理坐标,有了现在的大房子,实现了外婆的一个愿望了。

    许韦药苑生产稳定后,韦和回了魔都。韦和搬进了大房子,书房整理好了之后。

    她开始看药方了,她觉得药方不能就这么一直闲置。药方待在那个樟木箱子里,再有价值的宝贝也是废纸啊!她开始静心整理,她是想着替老娘先整理整理。因为她知道她的老娘,如果好好的活着,现在也是快古稀的老人了。很多事情可能也是无能为力了,药方的事情很有可能也是指望不上她了。

    她也是想,如果今年还是没有人来外婆这寻根问组?她自己有时间把药方整理整理,出一本书,完成外婆的心愿就好,谁去完成,不重要。

    王小读是知道韦和有一箱子的药方,但不知道都是些什么方子?都说“遗之千金,不如遗子一经。”

    她是非常的羡慕,韦和有一箱子药方的啊!自己的外婆和韦和的外婆是同辈。她就记住了外婆的一双小脚。

    王小读其实不知道,她的外婆的故事多。这个有着许村血统的中医学博士,她现在已经没有当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豪言了。她曾经说过:她会是拥有许村血统中最优秀的后起之秀,他们这一辈,她的起点最高。她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道可传世。

    王小读不知道,她的小脚外婆罗淑珍,曾经也是有过同样的信念。罗淑珍解放前去过大舅舅在魔都的家,比她小一轮的表妹许玉玉那公主的生活,真是令她艳羡,那样的日子自己是一天都没有过。同样是女孩,孙女和外孙女在许家的待遇千差万别。好在她的外公,把她这个最大的外孙女,留在许家学中医。

    罗淑珍刻苦学习,她想让自己如书上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道可传世。以此超越许玉玉,让外公对自己刮目相看、引以为豪。

    但是事与愿违,解放后,因为她的公公,是还乡团团长,她自己生了八个孩子,小叔子死了,帮小叔子抚养了五个孩子,她的幸苦,是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一辈子待在西山镇,她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妇孺皆知罗小脚医生。

    罗小脚在西山很有名,人有病都找她。她挺长寿的,活了整整100岁,她在一个夏天的午后,午睡静静地离开了人间,她比许玉玉多活了三十年。

    王小读的母亲杜康美,家里最小,有机会去读了专科学校,有机会在中医院做医生。进中医院那天她自己说,她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道可传世。可是没过几年,她为了超生王小读的弟弟,又回到西山做了一辈子的赤脚医生。现在她在省城,王小读弟弟家,做了不要钱的保姆。现在,她早就忘自己曾有过的誓言。

    王小读她在三十六岁做了一个决定,去走仕途了。在做这个决定之前,她是纠结了好长时间。如果继续研究她的中医学,她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老师和医生,成为名医的可能性不大。

    《后汉书》中“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医见业。”是曹操杀华佗原因之一。那时的王小多觉得自己读了太多年的书,自己的医术自己都不看好,她甚至不看好这个行业、系统,她看不清自己未来路的方向。

    因此,她觉得自己动一动,可能是最好的。如果她够努力,她可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她可以帮助很多人、行业、系统,有一个好的环境。她还替自己狡辩,仕途是可遇不可求的,医生只要她愿意,她六十岁后依然可以做。可以做到外婆老去的年纪,也不是不可以。

    最终,王小读没有继续她的誓言,她们三代与许家有血缘关系的女人,可能都没让许家觉得优秀,他们只是有着许家血统的外姓人,许家没有以他们为骄傲。

    王小读之前知道有这些药方,觉得多少是有点价值的。具体是什么价值,她没想过去过问一下。

    韦和想出书,就帮她出一本,不是什么大事。书出来,多少会给中医药行业添砖加瓦,或者给中医药事业锦上添花的。

    韦和还决定今年在她外婆诞辰一百年,把药方出书。王小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可以。可是出书,还是要先整理药方,看看到底都是什么药方啊!她让韦和回去,先大概的整理,再看。

    韦和也是觉得事情是这么个理,她就开始整理了。等她坐下来静心整理药方的时候,让她没想到的是,很多药方上的字,她也是看不太懂了。

    中药药方没学过中医药的人,大都是看不懂的,韦和记得自己小时候她也是看过很多的药方,没有这样的困惑,她是看得懂的啊!

    外婆整理过的那些药方,是繁体字,她现在也不是每个字都认识的,看着很费劲。这些字,她还得从家里的那个《新华字典》找对照。

    她觉得自己真的是忘却了很多的东西,小的时候她也常常看中药方子的,她看的时候也没有这么费劲啊!她是觉得自己很多地方退化了,连字都不认识了。她一边埋怨自己的健忘,一边翻着字典。

    事实是韦和玻璃心了,现在她看很多繁体字费劲,真不是事,未来的她还会有很多发现,自己从前能做的事情,后来也都做不了了。比如她现在在电脑上、手机打字打得刷刷的。事实是有很多的字,她已经不会用笔写了。

    她现在除了用笔在文件上签名快,其他的字要手写,有时都要想一下的,未来她是否想得起来,是否会写,真没人能保证了。

    韦和因为繁体字崩溃,她觉得就樟木箱子里的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就是一个工程。韦和这时才知道整理药方的事情,不是一个单个事情。

    韦和在整理出一个完整的药方之后,她才知道自己要在外婆诞辰一百年的时候,出书是草率了。

    她算是知道了外婆为什么要让妈妈去推广药方了?事实是外婆也是草率了,她想要的,姆妈不见得有什么办法去解决?

    外婆留下的那些药方,不是她许家创新和研发的,韦和在好多资料上都能找到雷同的。但是外婆的药方有她的特别,她在有很多药方上有她的见解和说明。她是对同一药方、同样病症,不同的病人痊愈过程的说明。

    通俗一点说,就是同样的病,张三和李四,用的药是一样,到了王二就不一样,到了张麻子那还不同,药剂量需要增减,药材品种也有加减。韦和觉得这些说明,比药方的价值大。

    外婆用她自己毕生所学,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她把验证了病人的病情,药量药效,痊愈后的情况,都做了相关的医治备注。她还根据药方治病的病因,做了分类,还备注了治病的成功率。

    药方中的不同产地,同一中药材料的药性差异,外婆也有备注,药材因为地域的差异,而产生品质差异,有不同的药效。

    药方上有详细备注了有多少病人吃过这药,治好了什么病?但她药性差异原因,阐明不多,外婆自己似乎也很疑惑。韦和看到这些,也是很疑惑,不知怎么解惑?

    韦和疑惑的是,外婆的疑惑,难道她的老娘就不疑惑了?韦和觉得外婆药方不是最宝贵的,最值得她发掘的是外婆在药方上的医治说明。

    现在都说中药要一人一方?14亿人真需要十四亿个方子?或者经过研究是有可能需要一万四千种方子?大概率的一方一量的方子只需要一百四十种?生活在相同的区域是否是一种?或者他们的姓氏一样、种族一样,那是一个剂量?还是男是一个剂量,女又是一个剂量?同一年龄段的也是一种?而且现在的人和从前的人,也是不同的,这、这、这可咋整?韦和费劲了。

    韦和把药方拍照给了王小读,她也觉得韦和家的药方,这真不是一本书,可以解决的。王小读不仅费劲,这人也烦上了,她又开始怀疑和思考人生了。

    韦和最近着段时间一是为了药方,另外她也是想实地了解很多药材的产药的情况,为此最近她就很频繁的出差。她辗转在江苏、浙江、湖北、福建药材的产地和药材市场。

    药材因为地域的差异,而产生品质差异,也就会不一样的药效。她从前在家里看到的,都是经过加工后的药材。

    她根据外婆在药方上备注得很详细的资料,她去备药材了。在买药材的时候,她是想验证药方上注明药材有嫩的、老的,药效和药性不同,下药的病症也是有区别。她采购了,不同时期的药材。这些药材药效和品质,韦和也是通过采访当地药农和药商,获取她想要的信息。

    韦和是采购了不少的药材,下一步具体怎么做的步骤,她不知道。她这些药材买回来是要进行加工和进行实验认证?药方的事情她该怎么持续?她也是没想好。

    她只知道自己不做心累,做了人累,做了还不见得有结果。在药材和中药方的事情上,自己亲力亲为能做只是做些皮毛,这事她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帮她,这也是她费劲的地方。

    因为凭她的能力,她真是无法鉴定药方。她也不懂药材的药用和药效的,不懂中药方,她更不懂中医。

    她比普通人有点优势的是,打小认识一点常用的中药材,她这点道行,不该去霍霍中医药的。她更明白现在中医药市场,也常常的被一些黑心的唯利是图的人钻了空子,破坏了中医药的声誉。

    韦和想来想去,觉得真是因为事情这么难,才应该去做点什么?成与败都是结果。结果是告诉自己,也是告诉后人。

    韦和就根据药方说明,在指定的区域采购的中药材料,筛选达到可外婆注明的可使用的状态。

    这些药材,她还不敢送到许韦药苑。她怕王小读知道后,笑她痴人做梦、笑她废医验药,自寻烦恼,她还会笑她劳民伤财,有钱烧的。

    王小读在很多方面和韦和有共同语言,但她们的分歧也很多,王小读用她的科学理论,常常压迫韦和。韦和当然是不会被压迫和屈服的。

    王小读说:在她们之后,相信中医药的会越来越少了。因为没有现代科学依据来支持。特别有中医说:把吃进去的病吃回来,简直是胡说八道。

    韦和怼她:现代科技不一定是真科学。现代科技说人参与萝卜同科。萝卜你能吃一碗,人参你吃那么多试试?

    王小读其实真不是想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压迫韦和,她是觉得韦和真是操心命,她应该活得更轻松一点。有些事情,睁只眼、闭只眼,最好是放任不管,才是对的,她真没有必要去烦,因为烦不了。

    韦和东院的门面房车库,一间是放了两部自行车和两个酒柜,还有一些不方便上楼的物品。另外两间,一间韦和是做了中药材储藏室,储藏室就是简单的干燥、密封和避光处理。

    药材留在魔都,还是韦和觉得,这要是想做什么实验和检测,魔都的这类科技还是比较先进和有从业水平的,找相关的机构,还是比较方便的。

    她这么瞎忙,她目前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她甚至有了不敢对外人讲的想法。但是这是自己选择的最能接近外婆药方的路途,不是在许韦药苑种药材。

    韦和在整理了几个药方之后,她就联系了几个做医药化工的朋友,请他们介绍了几个中成药制造企业去考察了,她去参观了几个著名中药研究所。

    她还请赵宇帮忙找寻了邻国的中医药的资料,因为她的药材也是有出口的,她也是知道一点国外的中药材市场,特别是相同类型的中成药,邻国进口回来的,那是国产的多少倍啊?他们凭什么啊?当然这也另外一方面说明中药,肯定是有药用价值的。国外现在对中草药是什么研究方向?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曾经劝自己,你一个种药材的,就不要中药方有非分之想?自己安稳日子不过,整理好药方,以外婆的名义出一本药谱,也可以流传于世,传承精华。自己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让别人研究后造福后代吧!你不要奢望有机会验证药方?你佐证不了外婆的说明。

    外婆的说明,你韦和验证不了的。你没可能、没有资质找病人验药?也没有可能找名中医会诊?

    是,你是可以按照药方的草药配比,配制一些药,将这些材料送往哪个大学的实验室和第三方的实验室去分析验证。你还可以验证主要是毒性、药性,进行分组对照试验,分析一些数据获取她想要的证据、信息?再退一万步讲,你这样做就能验证外婆的说明?

    如果想自己安心,这一系列下操作下来,不是有千万的经济实力就可行的,那些富豪榜上的前十的钱都不一定够?她也觉得自己想的做的,比时下搞得沸沸扬扬的造车更不靠谱。她在这个方面想要做出点什?要有造火箭那样凝聚力的团队和科技能力,否则那就是在开盲盒,有或者没有,成与不成,真不清楚。

    但对于韦和外婆的中药药方来说,许韦药苑做的再好,也是废医存药。因为这些方子,她要的实质性东西,她自己无能为力实现的,她必须求助外力,所以其结果的变数很大,她自己心里明白现在做的事成败和最终的结果,不是自己现有的能力和外力一定能够实现的。

    但如果她不做,她不甘心。她是星期一自己对自己说算了吧!星期二她又对自己说,要不找中医药研究所去谈谈。不过到了晚间,她又觉得谈不了了。星期三她又再想,那个药方的药材,自己十七岁都是常常的见,自己现在怎么就对这些没什么印象呢?

    为此,她常常纠结着夜不能寐,到了白天精力又不能集中,太伤人了。成与不成、做与不做,这些想法一直占据和攻击她的脑细胞,她总是不断的问自己这件事一定要做成功吗?做不成功又会怎样?不做会怎样?这件外婆一直很期待的事情,把她自己贡献也是做不了。为此,她才会为了排解自己的郁闷,在江边的茶餐厅遇见钱曼华。

    最后关于药方,韦和最后跟自己和解了,她给了自己一个方案,自己先整理和认识药方的草药,这些药材她必须从大到小、从嫩到老,不同的产地,拿到现代科技可以提供的数据。现代科技能做、她想做检测和实验,她就去做。

    这些药材她会从几个方面,验证的外婆的说明,一是客户,客户还分两种国内的、国外的,他们对药材的反馈信息,就能变相佐证药材的质量。二是药材产地药农、药商,也是又很多的信息可考的。

    但是要保持理性,不做迫害中医药市场的小丑。到最后,不管结果如何?她自己不会跟药方纠结了,最灰心或者失望的时候,到那时候这些药方出本书,还是有科技数据的支持。

    或者再没办法的时候,自己把整理出的资料送给中药研究所,贡献药方了。就是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要。如果许韦药苑,将来足够有名,那还是有人要的。所以,她和许韦药苑都是任重道远。她此生未能如愿的,将来许韦药苑谁继承,就帮她来完成。只有这样才是对外婆最好的交代,她此生挣的就是心安理得。

    钱曼华自从和韦和很熟悉后,在她看到韦和外婆有那么多的中药方子的时候,她对外婆只剩下的五体投地加崇拜了,这才是家里真正的矿啊!

    韦和纠结这事情的时候,她也是为了另外的一件事情,伤了神。她听到了一个消息,她的前东家在她走后,因为在经营生产中急功近利,做了利益熏心的事情,给人揭发了。事情还有点大,老老板娘因为问题的严重性,自杀未遂,老板进去了,只剩下少东家在艰难维持工厂了。

    韦和就有点自责了,如果她还在那里工作,她坚持了那份工作,她也就坚持了正确的操作,她也就可能坚持住了老板娘的健康的生命,坚持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现在这个企业是被打了一棍子,得花多大的代价挺住啊?

    不过后来她有想通了,她有的只是坚持,而且她的坚持很有限,因为她的坚持左右不了这个世界上的变化。也许这就是人生,就像她在之前总是看不起那些不如她的人,后来她才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什么人,都是生活教会我们怎么继续好好的生活。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无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她接不接住外婆的嘱托,都是她努力的结果。最近韦和的精神状态不是很好。自己也知道,在心里也常常安慰自己说:“自己还算是年轻的,就自己思考的做事方法,对与不对,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开展和实践,慢慢来,不着急的。”

    韦和没有钱曼华那样的野心和雄心,她没有想过天女生花,她也不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事情,那样的境界对自己太残忍。她的人生只是随心的,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人生小目标。但她也不会为了自己实现不了的小目标,为难自己。韦和此生能够潇洒和逍遥的是,任何时候,不把自己活困难了。

    钱曼华请她一起去延陵,接她父母,她也是欣然接受了。她觉得和钱曼华处事,舒服。隔天,她给钱曼华做向导,到延陵的养老院,去接她的爸爸妈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