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天女生花 » 第二章 物竞天择

第二章 物竞天择

    余生,天女生花。这真不是钱曼华自大和狂妄,也不是她一时兴起的突发奇想的,更不是她不切实际为难自己。天女生花,在她这不是憧憬的浪漫,是她的挽尊行动。

    这些年她定过很多目标,有很多的目标也是圆满达成了。她走过的人生旅程,是有过很多坎坷。能成功越过的坎坷,都不事了,越不过的她也放下了。这些越过的坎坷和达成的目标,是她嚣张的资本。

    年少的她经济不富裕,但她是学霸。一九八五年,七零年出生的孩子十六岁了。在那花一般的年华,在那年的初夏,他们初中毕业了。中考的时候,钱曼华是那届西林的中考状元,这够霸吧!虽然她后面还有很多很霸的事情。

    那时的西林镇光中学就有三所,差不多有五百人参加中考了,那时候孩子是真多,不像现在西城乡那么大的一个乡镇,就剩了一所省级的高级中学和一个中心小学了。

    那年代能够考取中专、技校和高中的人不到三分之一。钱曼华这次金榜题名,使得她人生第一次,在西林有了星一般的闪耀,老师、同学、家长都向她投来了赞许、艳羡、妒忌地目光。

    虽然那时的状元,在各方面都没有二三十年后那么火,那时仅仅是一个成绩的排名,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好孩子,状元是说明是好孩子最好的说明。

    钱曼华上了延陵最好的高中,是她凭着自己的实力赢来的。虽然,日后她赢的东西越来越多。

    读书人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让人尊重的。那时候的农村,能读高中的孩子不多。

    初中毕业对于七零后,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最显而易见的,在西林有三分之二孩子,八年义务教育结束后,不再有书读了,他们进入社会。

    至于为什么是八年义务教育,那是他们小学只读了五年,所以他们是“同八义”。在他们之后才有了小学六年,才开始九年的义务教育。

    对于另一些少男少女们来说,义务教育可不是读书的终点。比如谢谣、周雪琴、韦和、潘菲儿、孙小华、顾生辉、褚锐、黄小明他们都上了高中,继续读书的。

    钱曼华考了全乡第一,她读了延陵县一中,延陵县一中为了奖励她,不收她的学杂费。

    那时西林初中毕业的孩子,眼睛近视的真不多,一个班上有五六个吧!同学笑称他们为“四只眼”。

    无论魔都还是常城,补课这事还在萌芽状态,只有少数人在补课,孩子们很自由的疯玩。

    孩子的成长,大人们也是一半欢喜一半忧,欢喜的是孩子初中毕业可以自力更生了,忧的是孩子们没有他们想要的成人样。

    这年代西林的孩子,大都长得就跟现在刚刚参加完军训的学生一样,黑不溜秋的。

    钱曼华和周雪琴与众不同,是白嫩嫩的,那是她们不出去“野”,在家里捂的。李云龙也是白的,那是他先天就白,晒不黑。

    孩子晒得黑,但不瘦小,这时候已经是吃穿不愁了。特别是西林的孩子,家里养的鸡鸭、猪羊,鸡蛋鸭蛋都是给孩子们吃的,到了暑假,孩子不分男女,家里都得一人给杀只鸡,清蒸了,给他们补补。这是那个年代,大人对于长身体的孩子唯一进补的方式。

    那个年代的鸡鸭、猪羊都不吃药、不吃配方饲料,食品是绝对安全的。这些没有吃瘦肉精的畜生,生长缓慢,口味鲜得都是掉眉毛的。

    孩子们看电影、电视、报纸,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他们开始追求时髦的东西,那些时髦真是叫大人哭笑不得。

    那些孩子喜欢唱那个广东话的歌,那个广东话说起来跟个鸟语似的,根本听不懂的。

    女孩子还烫起了头发,还涂口红,这哪是读书人做的事情哦!他们不分男女还喜欢穿那个叫牛仔的衣服,那些衣服厚么厚得要死,洗又难洗得很,真不像是正经人穿的。

    现在延陵停电、停水,必须提前通知各方的。一九八五年的延陵是毫无预见的,三天两头的停电。那给倒头电就像西林夏天田野里的青蛙,一天天的跳了又跳,跳的人们烦死了。电一停,唯一无需人工纳凉工具,电风扇就吹不起来了。大家只好光脚搭拉拖鞋,手摇着蒲扇家前屋后四处找风找阴凉。

    那时令延陵的大人们很疑惑的是,这个大暑天应该是穿着短袖短裤的。但是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竟然穿上厚厚的牛仔裤,不是有毛病么!问他们说那个裤子穿着很舒服,不热。真是骗鬼,当大人们的岁数是白长的,牛仔裤厚得像帆布,会不热?看他们的一个个嫩脸,热的油滋滋,真是找罪受。

    这些孩子可是初中生了啊!是文化人了啊!他们是读书读傻了吗?冷暖不知了?他们为了赶时髦,也真是够能吃苦的。

    这些孩子在背地里跟着收录机里,音乐磁带在跳什么迪斯科?一个个的看他们就像是发羊癫疯似的抽筋,就是神经搭错了。

    孩子都不按季节穿衣服了,把新的、好的都霸在身上。好在学校还是比较靠谱,这些奇装异服,是不允许他们上学穿。

    延陵的大人们是看看自己的孩子是有点愁的,他们是没看到魔都的臭孩子们,他们穿更加奇怪的衣服,这些奇装异服来自国外。

    他们个别男的还都留了长头发,不上学的那几个,头发还都了烫得卷卷的,真是吃饱撑得,难看的要死。

    这时魔都的孩子,说国外的电器好、电影电视好,说国外的衣食住行都好,说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他们想去看看国外的圆月亮。

    那时候的西林孩子没有十八岁的成人礼之说,大人们认为孩子初中毕业后,没有书读了,也养了他们十几年了,该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了。

    初中毕业生在那样的年代,在常城也是有了改变命运的条件,那时在延陵城里和常城市里招工也来农村,就明确要初中毕业生了,好一点的单位招人后还不收押金的,那时好多是乡镇工厂,招收工人是需要押金的。

    当然能够进工厂上班的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虽说进去了也是做学徒和苦力活。但那时候能进工厂就很不错了,没得挑、也没人挑。虽然工资不高,但福利好啊!不说别的,城里人那很紧张的房子都可以分的啊!很多国有的企事业单位,那可是金饭碗啊!次一点也是铁饭碗,再次点也有大锅饭可以吃啊!

    那年月家家户户的都很向往那些个锅、碗的!在城里没工作就是待业青年,一开始就待业,待着待着后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农民工们都开始进城,做苦工了。

    那时候的农村人挣钱不叫挣钱,叫苦钱,吃苦才会有钱。那些苦也不是简单的吃一点苦,受一丁点累,是流血流汗很苦很苦的。

    那个年代,挣钱这词是对那些有本事的人而言的,是有各种技术的,或者是有大锅饭、有饭碗人的事。赚钱这话就更不要说了,在钱面前你还有得赚?想都不要想,就是有传说中能够赚大钱的人,在常城也是凤毛麟角。

    乡下的孩子是摸不着那些传说中的锅和碗的,他们虽然也是饿不着了,但他们没有资本走向社会啊!那些名落孙山的,像李云龙和丁爱丽他们,先天智质不是读书的料,后天又不懂不够努力,还因为原生家庭条件也差,花钱去复读这事,他们家不可能有这条件的,只能不读书了。

    延陵城的这批初中生,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去了工厂,也有几个去外省学开车,其他就成了待业青年。

    生在延陵农村的孩子,家里条件差的,想要招去城里做苦工的机会,那也是轮不到他们的。

    男的身强体壮的,大多数去了工地,做了建筑工人,去搬砖了。冬天还有几个够年龄的,体格好的去当兵了。

    那个年代女生们,家里有点门路的去了纺织厂、服装厂,去上三八制的班,或者是十几个小时的班了。

    城里的没有办法的人,就给做生意的人,打短工了。比如卖个衣服、小百货啦!给个体户打工了。

    村里的就家里种地了,他们也想苦钱,但是没有机会的。

    此时李云龙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不知所措、不知所以、更多是不由自主。他的内心还是向往电影里和邻居家电视里,那新奇的外面世界和很甜蜜的爱情。想有钱和想成为父母口中的出人头地和有出息的儿子。

    他也想争取,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不知道怎么争取。他常常在没人的时候,无奈的在心里深深叹一口气。

    兜兜转转、浑浑噩噩的过了一年,这就来到了一九八六年,十七岁的青春岁月,孩子们大多数是发育好了。

    这一年李云龙是起早帮老娘磨豆腐,农忙的时候帮家里种种地,空闲的时间就跟着会做木工的父亲后面学做木工。总之,家里不能让他闲着啊!

    李云龙也是很盲目的听家里大人的安排,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他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过了一年多。

    日子过得快,一转眼就到了这年秋天。这个秋天,李云龙时来运转了,秋季征兵的时候他参军了,十七岁的他告别了家乡,去了祖国的大西南。

    当兵是包括李云龙在内,大多农村男孩儿时的梦想。儿时破衫烂履的他们,不仅仅是迷恋艳羡那身帅气的军装,实现自己的军人梦。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当兵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是多了一次鲤鱼跳龙门的机会的。

    但是,农村孩子当兵,除了要身体素质好,竞争也是很激烈的,一个村能走一两个就很不错了。

    李云龙能够去当兵,是包括家里的很多人没想到的好事情。他的父母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自己也是有自知自明的,家里没有什么能力去争取的。况且他还没有十八岁呢!

    最终身高一米八十二,虎背熊腰的白白净净,身体素质方面没什么可挑剔的李云龙,去当兵了。

    姚黄魏明白李云龙去当兵,是钱锁海帮儿子争取了,他才有了这机会的。机会是难得,儿子得到了。

    独立寒秋,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奔赴了祖国的大西南,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一九八六年当然也是韦和的十七岁,她也走出了自己人生的一大步。她也在那个萧瑟的秋天,做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辍学。已经开始读高二的韦和,在秋季开学后不久后就辍学了。

    当然这个辍学不是韦和擅自决定的,是外婆许玉玉和母亲何敏,费尽心机的给韦和规划了她的未来。

    何敏和许玉玉让韦和辍学,是想了又想,权衡了又权衡。虽然当时社会上有很多的言论,议论着读书无用论,报纸、电台上,包括电视也在大篇幅的谈论着,搞导的弹教授,挣得不如街上卖茶叶蛋的。

    这些都不是让孩子辍学的原因,韦和知书达理的外婆,和留过洋的母亲是不苟同读书无用论。她们知道读书和经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没有可比性。也不能用有用没用来衡量和确定,更不能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相反的外婆她们更赞成知识改变命运,经济发展需要知识,知识可以左右经济,知识和经济都将改变人类文明和历史。她们当然知道资本是人类经济重要元素,知识和资本是可以书写不一样历史文明的,这两者侧重点不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不是相互抵抗的。

    她们是觉得自己的这孩子,虽然长得白白净净、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聪明伶俐的样像个读书人。

    但是事实上这孩子读书的成绩并不理想,让人犯愁,她是弄堂里孩子中成绩最差的,这就让人很失望了。

    她们也是去和老师沟通过,虽然老师对外婆说这孩子,是没把心事和聪明劲用在读书上。她这样的成绩,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很小。

    老师这么说,外婆只当老师给自己面子了,不好意思当面说孩子笨。她也知道韦和很用心,一天天的看很多的书,包括家里很多的课外书都看,她真是看了很多的书啊!就是成绩不太好。

    外婆常常在想小小这孩子,可能是出生时先天不足,出生后可能是奶也喝得比别人少的原因,这孩子脑筋似乎不灵啊!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习肯定跟不上的。她是只小笨鸟啊!你看这孩子个子也太矮了,而且小细胳膊小细腿的,愁人啊!这文不成秀才,武不成兵。未来要想她自己养活自己,能立足社会,有点成就,就不能按部就班,笨鸟的她必须先飞。

    何敏觉得人生之事,真是事事难料的。她的知青朋友李红没有去考大学,现在在东城乡混得风生水起的。菲儿的妈妈刘雅兰上了大学,现在去做管理工作,专业根本不对口。

    读书多和读书好的确是人生成功路上,一个好的阶梯,但这阶梯不是人人都必须的,读了书多也不一定成功的。

    何敏的外公和太外公就读了延陵的私塾,他们成就了很伟大的事业。他们之后的小辈,到现在没有一个有他们的成就。

    她自己也是从小到大都喜欢读书的,这些年来国内外,断断续续的也是读了很多年书了。但是自己的人生,真很多方面都不尽人意,她没有觉得自己成功,相反的,比那些没有读多少书的人更累。

    她也很纠结的,自己的人生经历了多次坎坷和曲折。她总结过很多人成功的人生,跟读书真的没太多的关系。

    小小这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她没有怎么操心过。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实事求是的说,考大学是没什么希望的。读书可能也是不会给她通过合适工作,不靠读书有什么好的工作和前途吖?这个生来就不出类拔萃,是很平凡的孩子。

    韦和要不要继续读书,她们也是问过小小意见的,何敏也不想想她和母亲都拿不定的主意的事。小小年纪的孩子,怎么会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呢?

    而且她们母女相处的时间真是少得可怜,使得这孩子和她的关系,是那么的陌生和敬畏,小小在和她相处的时候是羞涩的、沉默的、迟钝的。她们也是太陌生了。她们母女俩的关系还不如,小小和弄堂里小华和菲儿的妈妈亲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突然的觉得眼前出现的机会了,何敏也是抓住了一个机会,这事如果成功,她的未来,儿子们的未来,小小的未来,很多人的未来,都会因为她的成功,有了更美好的未来。

    她的姆妈,她将在她未来老年的时光里,和她的前三十年一样,过上有保姆、有丫鬟的生活。她们选择让孩子退学了,去延陵。

    何敏觉得这辈子跟延陵的许村,总是有断不了渊源,虽然那里是她人生中受苦受累最多的地方。现在看来,那里可能也是她的福地。

    韦和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规划,她自己也是茫然的,不知道等待她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突然不要上学了,她倒是很开心。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韦和辍学后第二天,告别了她从出生以来就一直相依为命的外婆,跟何敏一路向西去了延陵。

    她是听从亲人们的安排,到了她陌生的出生地延陵东城乡,在东城乡的药厂上班,学习药物化验和分析。

    母亲和外婆期待韦和的学有所成,虽然那时候的东城乡药厂就一个简单的化验室。

    此时韦和的唇红齿白的她,觉得浑身上下都有使不完的劲。事实是这时候她真的是有使不完劲,因为她那时候刚开始发育了,小细胳膊小细腿比之前粗壮了,她的体能到了人生巅峰的开始了,这时是她最青春。

    三十年以后,韦和依然清楚的记得,她那天上身穿了一件黄色灯芯绒的新拉链衫,两个上手臂设计有一截约十公分左右的咖啡色,这件衣服她很喜欢。

    到了东城乡,韦和第一次见到韦民中的老婆——她的后妈。因为衣服上十公分左右的咖啡色,她后妈很不识趣地问:“这孩子你外婆死了啊?怎么胳膊上戴了黑纱?”

    韦和没回答,她冷冷地看着初次见面的后妈,心说:你什么眼神?你是色盲加文盲啊?咖啡色和黑色分不清啊?你咒我外婆啊?

    韦民中不知道韦和这一连串的问号,这孩子的冷眼,他有点怕,他更怕何敏把这些话往心里去,赶忙拦着说:“不懂别瞎说,现在的衣服就这款式。”

    韦和冷脸和韦民中的解释,那个女人故作恍然大悟样笑着说:“哎呦!这城里人真是很花哨,好好的衣裳,袖子却要接一段。”这个女人也是领教这个孩子是狠人,眼神太犀利了。

    韦和那天穿的牛仔裤,也是自己想了很久,外婆都没有买。这次去东城乡给安排上了,脚上回力高帮帆布鞋新的,包里还有一双旅游鞋也是新的,浑身上下都是新的。

    这两双鞋东城乡多少人穿,太贵了。特别是旅游鞋,东城乡的供销社都没有卖的。韦和精挑细选了梦寐以求服装,被后妈视为奇装异服。也是从那一刻起,她和父亲、继母敬而远之。

    此时的韦和有种出逃后得意,想自己都十七岁了,此前她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上学,她这学上得真是很没劲。不光学不过褚锐、顾生辉这些弄堂里男孩,更学不过潘菲儿、孙小华那些弄堂里的女孩。

    班主任老师说这孩子啊从小还得靠父母带,韦和是外婆带大的,虽然看着挺聪明的,但就是差那么一点点的。老师不喜欢韦和,其实老师是不喜欢成绩不好的学生。

    韦和也不喜欢老师,因为韦和觉得老师说了太多的错话和废话。韦和是知道自己考试是考不过弄堂里这几个,但是考不过她韦和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好嘛!关键是自己就算是真努力了,也是考不到孙小华、潘菲儿她们那样的成绩啊!

    再说了,这几个同学他们真比自己聪明吗?哼!看不出来,一点都看不出来。孙小华和褚锐他们也不是哪哪都好的,记不清他们几个是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去考科大少年班,不是一个都没有考上的嘛!他们也不是那么很优秀的。所以,一个人的优秀与否,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老师还说同学们一定要像孙小华、潘菲儿她们那样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

    韦和那时寻思,如果都像孙小华、潘菲儿的成绩好的几个,才能考上好大学。一个班几十人,大家伙都读了十多年的年书的。好么!也就一个潘菲儿、孙小华、褚锐、顾生辉,你就让十几个人学好了,这十几个人考上大学。其余的学生该怎么办?

    老师常常明嘲暗讽这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你们学习成绩这么差,对得起谁?

    老师啊!明明知道我们考不上大学,还在让大家在那硬撑苦熬,你又对得起谁?不如因材施教,让大家初中毕业后,能干嘛、想干嘛,就去干嘛!

    再说了,你教的学生合格率也太低了,就这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没什么了不起了。老师还说,考上好大学才能给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你们个人也会因为挣到大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师这话说的,生活好坏是钱决定的?那既然学好学坏都是为了挣钱,那我韦和就先去挣钱好了。

    辍学后的韦和很得意的想了这些,我韦和不仅是这条弄堂里同龄的,也是这届高中生里第一个挣钱,关键我是这第一个挣钱的就行了。未来,我还要争取做最有钱的那个人。

    韦和就和不喜欢她的老师,相忘于江湖了。此时的韦和正是向往诗和远方的年纪,虽然去的不是向往的远方,但是离开家就好。

    那时候的孩子在家里都快憋坏了,主要没地方去。韦和不喜欢这样读书的自己,离开了从前只敢在心里默默讨厌的学校。她变得信心满满的了,非常向往去那里挣钱的自己,兴奋。她内心的得意、兴奋,没敢对任何人透露。

    韦和想去创造经济,期望经济改变人生。她当然也不会想到,她的花样年华开始的征程,竟然是近三十年,才回到魔都。

    韦和想去创造经济的一九八六年,是什么样?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了,走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特别魔都的经济,它在国内是经济霸主,而且这一霸,就霸了很多年,国内没有一个省市可以与之较劲的,包括改革开放菲特区。它的纺织、化工、钢铁、医疗、科技这些方面,都是国内行业的领头羊。它生产出来产品,人人都说好。西林人笑说,从魔都出来的狗屎都比西林的香。

    魔都的高楼大厦,比七零年代那是多了很多了。那年月就连常城市也造了很多的高楼大厦,而且魔都和常城还都在,继续造高楼各种类型的大厦。不说别的,西林镇的中小学都有了楼房了。

    无论是魔都居民,还是常城市的城市居民的住房,他们都是靠福利分房。人那么多,哪有那么多的房子分哦!僧多粥少,房子就因为少而紧张了。所以,无论常城还是魔都,城市居民们住的房子叫“紧张”。

    改革开放后的常城农村人,他们自筹资金砌了不少青砖大瓦房子了,那年月常城地区已经消灭了泥巴墙的茅草房。

    延陵农村的农民们,大家都在动脑筋想着跟着谁一起去打个工,或者做个什么生意,存点钱造个新楼房。在这之后的几年常城地区,真的是造了很多砖混结构的小楼房。

    那时的钱跟几十年后的现在比起来,那是真值钱啊!能很买好多的东西,钱就是少了点,奢侈品还在国外,国内小众。

    那年头无论魔都还是常城家家都有自行车了,有的家里还一人有一部的。有好多的人家有了轻骑和摩托车了。

    那时的魔都相比其他地方已经很多元了,大街上有随处可见的小汽车,不过那些车还不是魔都人的私人小汽车。那时的小汽车可比房子贵得多,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不要说买了。有下海挣了钱的有钱人,蠢蠢欲动的想买私人汽车了,做生意需要啊!据说就快有政策了,可以私人买了。

    合资企业的桑塔纳轿车让很多年轻人,把自己目标和那个‘大足’设计在一起,作了无数美好的想象。晚报上天天是它的广告,太馋人了。

    常城是没有魔都人的嚣张,在常城顶级的奢侈品可能就是幸福摩托车了,那东西真的很贵。

    常城的第一百货公司,第一批也就只弄来了五部。那车是真的很拉风,它可以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那时横冲直撞不是因为买车人的嚣张,那是因为那时候马路中间是空的,那时的马路是不宽,但车也少啊!有横冲直撞的便利。

    那年月汽车还在运输公司和客运站,常城市大的单位才有的一两部卡车。那摩托车很拉风、也很要命,因为它习惯横冲直撞。

    若干年后,韦和在和常城的朋友吃饭聊天,得知常城市第一批买摩托车的,都以身殉了摩托车,这五个人死在了横冲直撞和醉驾上了。

    魔都普通人也是有钱的,他们手头上的钱没有房子那么紧张,毕竟每个月都是有工资的么!

    那时国营企业工人,是大家最艳羡的。常城人有的他们都有,常城人没有的冰箱、彩电、洗衣机,他们也有。他们费尽心机的想着买家用电器,还是进口的。

    一九八六年何敏和舅表姐一起回国的时候,她们从香港依然弄了几大件的家用电器,彩电真没够分,孙小华和潘菲儿家是有了,韦和自己家里就没有。

    这中间还闹了很多的矛盾和意见,韦和后来花了外汇券买了两台彩电都没能完全摆平,这还是在魔都。

    在常城这些家用电器,贵就不说了,也就是买得起人买,更可气的是那东西,也不是你有钱,随便想买就能买到的,是要票的,有的地方有了彩电票买的时候还要搭东西的,比如一台彩电搭你两根领带之类的东西。

    那时的人大都穿中山装,之后才穿拉链衫,穿西装的是寥寥无几,你说搭那领带往哪打啊?

    延陵那时候还是个县城,虽然能够买到奶粉了,但那时的延陵县还是有很多东西,买不到的,比如彩电、摩托车。

    延陵都那时还没有电视台的,当时延陵人稍微贵点的东西就是黑白电视机,常见的十二寸,大一点十四寸、十七寸刚开始有的时候要三四百块钱一台的,后来就便宜一点了。电视不是有线电视,都是无线收台,就一根天线还收到不少台的。

    延陵的大街小巷不再是萧条和死气沉沉的了,街头巷尾有个体户在做生意了,那个双卡收录机,虽然是国产的,嘶吼着港台歌曲占领了原先街巷的宁静。

    夜晚除了电影院的电影和歌舞团的声嘶力竭,家家户户的窗户里也传出了的黑白电视聒噪。

    魔都更有钱的人,他们不仅做生意,还开始玩股票了,国内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了。

    那年代万元户和三十年后,那些富豪榜上的富豪一样不差钱。如果一家有个几万的存款,真是大钱,那利息就像当于家里有一个吃公家饭的工资了。

    社会上人际关系也变复杂了,社会有了很多的潮流,有各类商品有潮、出国潮、下海潮,男人们留起了长头发居然也是潮流,穿起了裤脚比腰还要大的喇叭裤,还有那个厚厚牛仔裤,像工人的帆布裤子都是潮流。有好多人考上大学了、有很多的人下海了做生意了发大财了,有钱的人多了,总之大家没那么穷了。

    那年月魔都去到各地知青大都返城了,他们中有人又开始洋插队——出国留学了。

    魔都的大街上有了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弄堂里也来了有多的外地人,农民作为农民工开始进城了,他们都将为魔都创出了一个新的大世界。

    时事造英雄,人才辈出的江南,在改革的春风里,经济领先全国好多的地区。

    常城市的经济跟魔都是没法相提并论的,但它也是国内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这时它的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都是在蓬勃发展着。此时的鱼米之乡,鱼米真的丰富了。

    常城的轻工业产品也有几个在全国名列前茅,国营企业创建几个名优产品,有几个还是当年很流行的产品,是国内驰名商标的。延陵也有十几家国营企业,红火的让人眼馋。

    常城地区的农村也吹遍了改革的春风,常城的大多数农民们在种好自己家承包田的同时,开始了第二产业。

    他们有的在家里搞了副业,养猪、养羊、养鸡鸭、鹅,也有的农民外出打工了。因为修路了、有中巴车了,城乡进出是自由、方便了。

    农村还有部分人已经放弃种地了,他们进城做了农民工,他们是去做苦工的。除了这些人,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技术工,出国打了洋工,那些人挣的钱,那时算是大钱了。

    那时常城的农村万元户也已经不是稀奇了,每村都有几个。延陵也是有很多的,有养鱼万元户、养猪万元户、种树种花木万元户,还有什么运输万元户(主要工具是拖拉机),有了很多种类的万元户。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事,做了就能发大财。

    那个年代,还有比万元户更有钱的人,就是农村人称的工头。那年月国家的发展,建筑工人也是真是有了用武之地了。

    延陵从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七零年,这些年龄段的男人,大多数是去城里,做了建筑工人。

    那年月他们中有部分人打工打得好,已经成了工头了。这部分人当然就远离了土地,远离了农村,在城市安家了。

    那个年代,蓬勃发展的是乡镇企业,繁荣各级城乡市场,推动了农村工业。

    韦和去的东城乡的兽药厂,这个厂就是当年延陵畜牧总站创办的一个集体企业,靠生产注射用水、安乃近、葡萄糖、土霉素、驱虫药、分装青霉素等药品发展起来的,效益很好。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起来,常城市农村人,多数是不待在家里种地的,有的在乡镇企业上班。

    魔都和常城在改革开放,就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了,那时出生的孩子,大都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亲生的姐妹兄弟了。但他们也是有三四个堂的或者是表的兄弟姐妹的,和他们一起相伴成长。不管常城还是延陵,奶粉和牛奶都可以有,不紧张的。那时魔都有了进口奶粉,常城也是有了的。

    那时的人们获知外面世界的渠道有好多种了,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他们自己进出也是城市,也是比从前便捷了。

    那时人们不再为吃不饱,穿不暖的事操心了。医疗条件也好了,人们在吃饱喝足后,有医生、有药治病了,人们寿命也延长了。一大家子的兄弟姐妹,也有一两个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七十岁的老人也不那么的稀了,常城人的平均寿命也有七十三了。

    那时春风拂面拂的是红光满面,那时候的人们,心态是兴奋和担忧的。兴奋是有了很多种挣钱的机会,看到很多的希望。但也有一点点的担忧,忧心源于他们眼馋少数人有了摩托车、双卡收录机、彩色电视机,这些东西真是很少有人买得起、买得到的,但是大家都见过这些东西,人们开始了差距。

    那个年代,人们有了距离,身边的事也复杂了。人们不仅有远虑,还有近忧。人生太生,从这时这里这样开始,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这时的这里不知怎么的就到了那时的那里,最后不确定还会去到哪时哪里?

    人生中许多的这样,被岁月偷走成了那样?不明白最终又会是怎样?不喜欢这样变成了那样,不明白最后给的是什么样?就是明白你又能怎样?因为这这那那的事情就可能整合人的一生了。

    七零年代出生的人,对经济形势是不敏感的。韦和是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浪潮中了,她也是只是感受,她不是弄潮儿。

    一九八六那年的经济、文化的繁荣,比起一九七零年代,那时可谓是蒸蒸日上后的腰缠万贯了。但是那时的繁荣,到了二零一八年那些都是九牛一毛,这时是民富国强了。

    二零一八年的地球村,可谓是资本嚣张的世界,地球村虽不是被资本百分百控制的,资本还是左右了地球村里每家每户当家的。上行下效,资本当然也左右了每家每户的村民,那些凡夫俗子也是玩命的,追求资本的顶配。

    资本的顶配之选不是最合理、最科学、最正确选择,有些顶配之选从来没有被使用过,有时顶配的资本就是一摆设,它从开始被选之后就被忽视、就被遗忘了。

    顶配的资本也不一定都在豪门,豪门的配置也不都是顶配。顶配很多是显摆,发烧友才是真爱。

    地球村村民的资本配置是千差万别,顶配的资本也分先天和后造。先天的顶级配置是黄金屋里的颜如玉,这还不是最顶级的配置,更顶级配置,很没天理的是不仅有黄金屋,还有里颜如玉,最最顶级的是那传说中的有皇位继承。

    后造的顶配,是余生能有一百年,还有传说中的天仙配。顶配无论是先天还是后造,没有永恒,还会更新换代。它因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数更迭变异,改变了配置,所以顶配不一概而论,不从一而终,它会新陈代谢。

    顶配的资本不是永恒的,它会过期,它会过剩。顶配是喜好、是品味、也是品位。顶配也会喜新不厌旧,顶配展现的是物质和气质。

    二零一八年的地球村,还有一个令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匪夷所思的事情,比他们小的很多人们都被手机管制了。

    这些人手一个或两个顶配或者高配的手机,这手机比他们的亲人还亲,他们像是住在手机里一样,为它操最烦的心,熬最黑的夜,为它睡不着、也睡不醒,耗最金贵的身体。被随身携带手机控制的村民他们很焦虑,很烦躁。也是,曾经的世界是陌生的、是遥远的。

    现在的世界都在手机里,近在眼前的世界,真是一人有一世界。无论工人、还是农民都能感知世界,一件事情发生后,很快地地球人都知道,这是让民众焦虑的主要原因,他们不仅心烦,嘴也烦,嘴上常常叨叨的是“烦死了”,他们整个人,就是一个大写的烦。

    这年代狗都觉得烦,它们原本只需摇尾乞怜,就可以获得主人的赏赐的。可不知道什么时候狗们都开始内卷,它们开始穿上了衣服,有很多狗,学会很多的技能。

    狗们也和人一样有了户口,它们还有了浴室、美容院,还有私人医生,这绝对算狗仗人势吧?

    地球村里人居然碰狗的瓷,他们有单身狗、加班狗,舔狗的人太多了。人们竟然喜欢吃它们的‘狗粮’。如此这般,狗都怀疑狗生了。狗们都烦得想离家出走,去做快乐的流浪狗。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这时事和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魔都这个地球村瞩目国际的大都市,吸引众多高配和顶配资本在较量。此时的魔都是著名的金融和商业中心,它的贸易、科技、航运、文化艺术,都是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魔都的旅游和工业也是国内的头牌。在魔都旅游就像地球村女人们逛街,家庭妇女去超市,可以去的,都去过好多次了,真没有什么好期待。但就是想去,这每次去了吧!多少还都是有点收获,它就这样的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

    魔都的产业园区的技术和产值,也不是别的省份的工业园区的所能相比较的,比不起也没法比,它拥有国际先进的专业度。很多人都期望在魔都挣大钱,有很多的是外省来打工的,还有很多的外国人。

    这些人赚的钱,大多数是:魔都赚钱魔都了(结束),离了魔都当电脑(从前人离了是当棉袄,这里的当是典当的意思)。他们在魔都赚的钱,在魔都也就用完了。月光族们,钱是挣得多,花得更多。

    现在的魔都人也不仅仅是留在魔都挣钱,他们也去到国外挣钱的。还有很多的魔都人,去到国内的别的省份去办厂、开公司,做生意的。世界变小了,地球村里好多的人和事情,通网就成。

    此时的常城,鱼米之乡的香是香满了城。赶上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机遇,这里是资本嚣张的鱼米之乡。

    虽然常城的工农业总产值,是超过好几个省会城市的。不懈奋斗常城市民众在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都想做大和最强。

    现在西林工业园的一个上千人工厂,在园区里属中上游的企业,它一个工厂所能创造的产值,就超过西林镇八十年代末期工农业的总产值了。

    这还是工业园区里的一个工厂,一个园区的这样规模的工厂也是五六七八个。这还是中上游的,当然个别更大的,处在上游的企业,也是有一二三四五的。

    这样的产业园区在延陵就有十多个,这还是在工业和科技上取得的成绩。

    延陵还有农业、旅游,延陵还是建筑之乡。这时的常城家家户户都是有了小汽车,这时的家用汽车就像是八十年代的自行车,每家至少有两部,马路上到处都是,早高峰和晚高峰真是最高峰。

    现在的车便宜的是真便宜,也就是代步而已。当然也有贵么贵得要死的车,那都是年少青春和有钱的主们的显摆。

    这时的每个城市高楼大厦随处可见,这时的房子叫贵,贵得要命。但是很奇怪的是很贵的房子,家家户户都有房子,有的还有几套,甚至更多。

    常城市现在没有县了,都是区和市,它的常住人口就有六百多万了。八十九十岁也都是平平常常的路人,常城地区的平均寿命也已经是八十有几了,各区的百岁老人不完全统计有一百多。从前活到七十古来稀的人,现在更稀奇的是七十几岁的他们还有爹和娘。

    这些六七十岁有爹娘的人,他们不像他们的父母六七十岁的时候那么健康,他们都要吃点药,他们大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的。

    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常城地区,地球村里称王称霸的几个大户,都在喊人口老龄化严重了。

    这时春风拂面,拂的满脸的胶原蛋白和雍容华贵,虽然雍容华贵和胶原蛋白,好多是资本促成的。

    常城的资本虽然嚣张,但是拿他们跟魔都比,常城就是一小样,魔都的很多方面它都是在仰望,魔都是它的榜样。

    在这资本大潮中,韦和、钱曼华和李云龙他们,虽不是引领潮头的弄潮儿,他们也是水手级的人物。在常城经济大潮中,他们把自己挣成了亿万身价。

    钱曼华大学毕业和李云龙结婚,到现在已经是过了二十六年了,他们的儿子也有二十六岁了。

    他们成家立业,他们白手起家,李云龙在他们结婚后不久就做生意,从开出租车开始,他们一步步的创建了天理精密机械制造、制药、印务、商超、客运、酒店、新能源、现代农业的天理集团,今年天也有二十五岁了。

    天理集团在波澜起伏中长大,天理集团成长,吸引很多的艳羡和妒忌的、甚至是仇富的目光。

    他们夫妻俩人婚姻,同样也是吸引很多人的眼球,因为他们从最初的甜如蜜,十几年前居然演变成了苦大仇深。他们夫妻这样的局面,真是很多人意想不到。无论是他们的对手还是朋友,都替他们感情状况惋惜和遗憾。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肝肠寸断的人,天涯也是留不住的。12年前心灰意冷、肝肠寸断的钱曼华,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她自己把自己流放到比天涯更远的异国他乡。

    钱曼华在婚姻和她的身体都出了问题之后,去了国外。今年止,她在国外待了十二年了。十二年前钱曼华之所以毅然决然的把自己流放海外,实在是她的那个阶段心灰意冷,也是觉得自己病入膏肓。她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儿子最好的安排。

    她在那个阴冷的元旦下午,从省城飞香港,然后飞美国。一个月后,她的大学同学给她搭了一根救命稻草。

    她在国内怀疑自己是子宫癌的病情,真如常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省城医科大学确诊的一样,是良性。做完手术后,就没有了后患了。

    虽然最后她身上还有一种病,就是胃病,这病没能彻底根治。遇冷遇热,遇麻烦都会给自己找麻烦。那又怎么样呢?那这是麻烦,没有危及到性命。她在切除肿瘤后,自己出院那天上午,她抬头看着异国他乡的蓝天白云,突然觉得身心解放了。她先前是经历了四五年地狱之炼,她终于转危为安了,她复活了。

    钱曼华的复活人生也不是坦途,这十二年的背井离乡,她一边陪着儿子读书,一边给疗自己受伤的身心。

    常城这边的很多人、很多事情,她都想冷处理的。但事与愿违,她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不说别的,偌大的天理集团,大小事情她都要有建议,天理集团不是她钱曼华的,当然也不会是他李云龙的,最终是李天行的,天理和天行都得好好的。所以,她也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办公。

    这些年在国外,除了公司的事情,还有一些别的事情,需要麻烦她。不说别的,这些年她帮常城和延陵亲朋好友、公司的员工这些人,把他们的孩子弄到国外去读书,大概其就有三四十个之多,为这些人做这样的事情,她必须出力,有的还得出钱,比如她自己哥哥的孩子,李云龙弟弟妹妹的孩子,这些孩子,她必须出大力,也得出大钱。出去的这十二年,每年这样的人和事她都忙几个。

    这些年唯一可以冷处理的事情,是她和李云龙的感情,苦大仇深没有被消耗和死去,只是在累积中积压。面对累积的恶果,她也应了延陵老家话:债多不愁,虱多不痒。

    最近一段时间李云龙总找借口打电话过来,说儿子到了结婚的年纪了。关于李云龙的很多事情,钱曼华是可以忽视和冷处理的,但儿子的事钱曼华是不会懈怠的。

    儿子从出生后到现在,钱曼华是想给儿子,无论物质生活和还是精神生活都得是顶级配置,这二十几年来物质上钱曼华是满意的,是她想要的顶配精神生活没做到,他们的家庭生活是缺爱的。

    儿子李天行他前年就学成回国,帮李云龙管理公司了。但他在公司里,一直也没做出什么业绩。倒是回来没多久,李天行就和钱曼华嘚瑟说有女朋友了,还把姑娘夸得跟仙女似的。

    对此她也没太在意,女朋友觉得有就有吧!这又不是儿子的第一次谈恋爱。唉!现在的人机会多,选择起来也是很麻烦的,徒增烦恼。

    最近连李云龙在电话里反反复复的说了很多信息:对方是知根知底的西林人,两家条件相当、门当户对的,这么废话一大堆的,总而言之就是儿子可以考虑结婚了。孩子结不结婚,不是你李云龙说结婚就可以结婚的。

    儿子婚姻大事,钱曼华虽然一直是很理智的告诉自己,不该左右儿子。最后,她还是觉得自己不该置身事外。他是觉得李云龙在这件事情上说得太多,想得太美。

    当年出去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时候能够再回来,她在心里甚至想过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再回来。在考虑过余生问题后,钱曼华决定回国。

    她这次回来了,一是为儿子婚事;二是她开始她的天女生花行动。她要做个有顶配余生的老妪,霸真是流淌在这个女人的血管里。

    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这个一直很霸的人,在顷刻之间,觉得自己失去了所有,包括尊重。

    现在,她要重塑自己。女人们在这个年龄,自己是红尘过客,是黄泉预约客了。她凭什么坚持自己的梦想?

    钱曼华从工作到现在,不论在什么地方睡觉,她的床头都会有两套书中的一本,睡前都会看会儿其中的一本。

    她不看电子书,她觉得看电子书,似乎少了点什么?这两套书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柔情似水和心狠手辣,是这个女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