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在贞观当王爷的我一直摆烂 » 第二十七章 捉钱令史

第二十七章 捉钱令史

    门阀世家千年,经营地方无孔不入。一个家族能够千年延续而不衰,自然有它的本事和道理。

    除了对朝堂和官府输出人才培植党羽不断渗入以外,最主要的还是靠门阀内的人才培养以及对天下有名望的博学大儒的招揽聘请。

    所以但凡在大唐境内称得起名号的大家族大门阀,别人首先看的是它的文化底蕴。

    门下的大儒们讲经论史,博古通今,往往一言既出,举世皆闻,常引天下无数士子文人争相追捧,执以尊礼,所以世家掌握着天下百姓的言论。

    百姓们的言论从来都是出自士子文人之口。

    这就是门阀的力量,用权势,金钱,名望和文化交织起来的大网。

    网上的线条纵横交错,一旦帝王因其势大而欲除之,则会马上引起所有门阀和天下士子同仇敌忾的剧烈反弹,从而引火烧身。

    当年李渊举兵反隋,少不了关陇世家的大力帮助。

    现在李唐已得天下,当时多么蜜里调油,现在就有多么互相忌惮。

    世家这个概念起码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一直到唐朝末期。

    可以说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

    李世民深知世家对大唐江山的危害,一直在找机会打压世家。

    只是朝中牵扯过多,他不能放开手脚,毕竟不能什么都靠武力解决。

    李恪在寻求李世民支持时,自身也承担着风险。

    如果自己没有将这件事办好,李世民肯定会把自己推到世家面前。

    虽然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但起码天下都会流传起自己的坏名声。

    世家掌握着天下百姓的言论。

    李恪并不注重自己的名声,有时候自己身上的坏名声还可以是保护色。

    只是他没有把握,世家会做到哪一步,这是在玩火。虽然李恪知道很多关于世家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实际接触过。

    不知道后世还有没有这种家族,也许有,但是以李恪的层次,他根本接触不到。

    “尚羽。”李恪叫道。

    在门口站岗的尚羽推门而入,见礼道:“殿下。”

    “你去告诉韦彤,让他把那些赌客关一晚,没收浮财,明天放他们出去就行。”

    这些赌客里赌鬼还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闲着没事玩一玩,李恪也不打算重罚他们,主要还是治理“赌博”这个问题。

    “至于那些在赌坊里做事的,让韦彤好好查一查他们以前有没有犯过什么事,有的话,把他们的名字和犯过的事整理给我。”

    “是。”尚羽应道。

    “那你去啊,”李恪奇怪地说:“还站着干嘛?”

    尚羽这才躬身告退,今天李恪吩咐的事有点多,他怕李恪还有什么没吩咐的,就多等了一会。

    “夫君累了吧。”杨秀颖适时走了进来。

    “尝尝妾身亲手为夫君做的汤。”说着,杨秀颖将手中的银耳莲子汤放到李恪面前的书桌上。

    李恪笑着看向杨秀颖:“既然是夫人亲自做,那我就尝尝。”

    时间过了一上午,李恪腹中感觉还真是有些饿。

    李恪端起碗,碗中银耳莲子汤清香扑鼻。

    “啊,”李恪深吸一口气,赞叹道:“夫人做的汤,一股清香沁人心脾。”

    李恪拿起汤匙,一口一口将银耳莲子汤往嘴里送。

    银耳滑爽,莲子软糯,再配上丝丝甜意,让李恪欲罢不能,一口气将整碗银耳莲子汤喝完。

    杨秀颖看到李恪喝汤的样子,掩嘴轻笑道:“夫君真是豪爽,普通人家若是得了这一碗汤,怕是一口也舍不得喝。”

    “噢,这话怎么说?”李恪很奇怪,这碗汤很珍贵吗。

    杨秀颖解释道:“夫君真是糊涂了,桑鹅之珍贵,普通百姓怎么吃得上。”

    桑鹅,什么是桑鹅?

    李恪反应了好一会才知道,桑鹅就是银耳的古称。

    不过这名字真奇怪,跟鹅一点关系没有的食物被称为桑鹅。

    桑鹅很珍贵,一般百姓吃不上,不过李恪不打算改变这个现状,自己能吃上就行。

    桑鹅的价格下来,自然会有其他的价格上去。

    就算在后世也是一样,天价食材比比皆是。

    这是正常的,不然人家怎么体现和你普通百姓的差距?

    李恪就算想办法种植桑鹅,很快也会有别的食材代替桑鹅成为贵族专属。

    与其想这个,不如想想怎么让小麦、水稻之类的产量提高,让难民不再出现,这才是值得做的。

    “夫君,夫君。”杨秀颖看到李恪喝完汤,对着碗陷入沉思,不禁出声叫道。

    李恪从对着碗发呆的状态中出来,称赞道:“夫人手艺不错。”

    “我从来不知道夫人还有这种好手艺,不知道夫人还有多少是我不知道的。”

    杨秀颖笑靥如花:“妾身会什么,夫君可是全都知道的。”

    是吗,李恪也跟着笑笑,不置可否。

    看来杨秀颖确实还会点李恪所不知道的,这也正常,毕竟杨秀颖曾活过一世。

    李恪挺好奇杨秀颖还会什么,不过他现在没有问,这个问题以后慢慢会知道的,留点神秘感也挺好。

    在世家派人来和李恪谈之前,此事暂时告以段落。

    没收赌客浮财和排查赌坊,都是很麻烦的事情,不过这些事情有小吏去做,不需要李恪操心,他知道等着最后的结果就行。

    “夫君今天在忙赌坊的事?”杨秀颖见李恪那晚后遇到韦涛后就一直神情凝重。

    “嗯,”这件事没什么好隐瞒的,李恪问起杨秀颖的看法:“夫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妾身也时常玩乐。”杨秀颖说的是真的,有时候闲的没事,就去和别的官员的夫人一起玩叶子戏。

    叶子戏,就是一种骨牌,大概类似于现在的纸牌。

    杨秀颖接着说道:“妾身虽偶尔于夫人们玩乐,也捎带些玉石之物,但妾身认为这算不上赌博。”

    这就是赌博中最令人为难的一点,本来可以是很好的和朋友开心的娱乐方式,结果成赌博,害人害己。

    李恪听明白了,杨秀颖对赌博的观点与自己大致是相同的。

    李恪将自己的五种举措和对赌坊的改造计划告诉杨秀颖。

    “夫君此举,”杨秀颖将这些在脑子里思考,“有些操之过急。”

    李恪奇道:“我这一条条都是深思熟虑,何来操之过急之说?”

    “如果夫君所言属实,依臣妾看,齐州府里也有人参与其中。”杨秀颖缓缓说道。

    “噢,无妨,小人物罢了。”李恪不在乎。

    这一点李恪早已想过,齐州府种肯定有人参与,但是直接参与的人绝对不会高,地位高的一般都在背后给某些赌坊当靠山。

    不过这不是什么大事,李恪这个过江龙不是一般的猛,这些地头蛇说压就压了。

    主要还是琅琊王氏和兰陵萧氏,这两个世家才是最麻烦的,那些齐州府的地头蛇与这两个庞然大物比起来不值一提。

    哪知杨秀颖听了李恪的话摇头道:“妾身说的这些人有点特殊,夫君怕是不记得了。”

    谁?

    李恪好奇,齐州府有什么人能算得上特殊?

    杨秀颖没有再卖关子,直接说道:“是捉钱令史。”

    “捉钱令史?”这是干什么的,李恪让杨秀颖继续说:“夫人详细说说,这‘捉钱令史’是做什么的。”

    “圣上专门设立经营公廨本钱的官吏。他们将国库的钱作为本钱,散发给需要借钱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到期后向他们收取本金和利金,为诸司办公费用。”

    “长安每司九人,补于吏部,岁满授。长安外,则每州府九人。”

    李恪听的满脸惊讶,李世民这是多缺钱,就差把卖官俩字写脸上了。

    李世民自己没钱发工资,就拨一笔钱下去,让属下放贷,把放贷得的钱给自己属下发工资。

    李恪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能说,李世民真聪明。

    不过这样有极大的弊端,首先就是做官的途径。

    本来只有世家子弟能作官,后来隋朝开始创立科举制,寒门子弟也能做官。

    现在李世民设立“捉钱令史”,商人竟然也能做官。

    前两类起码都是读书人,孔圣门下,儒家子弟。

    《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以虽然大家都需要商人经商所得的财富,但是都看不起商人。

    现在你这个地位低下的商人竟然能和我们一样做官,这谁能同意!

    其次这个方法会造成社会动荡。

    捉钱令史背靠官府,是强势的一方。百姓面对强势的捉钱令史,难免会吃亏,吃亏吃多了就会有怨言,社会自然就会动荡。

    李恪觉得,李世民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一点。

    而且李世民设立捉钱令史这一点在后世也不是很有名,起码李恪就没听说过,这说明李世民应该控制的比较好。

    不过李恪现在想的是另一件事,关于钱的问题。

    李世民缺钱,倭国的石见银矿正好能为他提供大量的银子。

    之前李恪害怕李世民不同意开采石见银矿,现在想想,李世民应该是巴不得赶快开采。

    虽然开采银矿会让百姓遭罪,可是受罪的又不是我大唐百姓。

    看来这项计划能顺利进行下去,起码能得到李世民百分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