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三剑斩仙 » 一字开天

一字开天

    宋炀全部浏览完毕所有竹简,然后又重温了两遍,已然全部默记在了心里。打通任督二脉后的宋炀,不能说过目不忘,但记忆力已经远超常人,因此,三遍过后,可以做到倒背如流了,之后宋炀又将竹简恢复原状,盘膝打坐在石凳上,开始在心里演练起第一式:一字开天,但每次在练到“心随行走,行依意动”时,便会不自觉的从石凳上掉下来,这也就意味着宋炀每每到这里的时候就行不通了。一连反复十几次都是这样,哪怕再有韧劲和毅力的宋炀此刻心里也按耐不住有些烦躁了。

    月寒子见状,比划道,你可以试试直接在这大厅里演练,我来看看你哪里有问题,看能否做出调整。

    宋炀从地上爬起来,在大厅中找到一片空地站定,然后深吸一口气,徐徐吐出,如此往复三次,体内人气运转三周天,将状态调至最佳。接着开始按照竹简中记载的方式开始缓慢的演练起来,像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子,上招完毕,还要略停顿一刹那才会接着第二招……月寒子没有因此而嘲笑宋炀,因为这叫做孕招,主要是对外在招式的熟练过程,通过这缓慢的动作让身体各个部分感知能力和配合度逐步达到最佳,然后再感受上一招和下一招的融洽,这样才能在不断熟练过程中把全部招式融会贯通,最终做到收发由心的境界;孕招结束之后,才会进入育招,所谓育招就是在出招之时,配合人气流转,分心两用,一则发招,另一则运气,气随招动,才能增加其威力,随后再慢慢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类似于肌肉记忆法的具象,也就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

    宋炀现在就在逐步经历这个过程,好几次自己差点儿因为龙镂剑的锋利,在运转招式的时候伤到自己,月寒子连忙拦下了正要俯身拾剑的宋炀,然后比划道,你去洞口折一个三尺树根吧,以此代剑,等熟练了,再使用龙镂剑,我可以不想看到你自裁的惨烈一幕。

    宋炀额头黑线直冒,心情本来就郁闷,从牙缝里挤出一句“放心,我在自杀前也会先把你宰了,然后烤熟吃了,吃饱再上路……”说归说,宋炀还是老老实实往洞口外走去,他也知道月寒子说得是对的,因为此刻他的衣服已经多处被划破,看起来裤子就像很时髦的洞洞裤了。然而宋炀在洞口捡一个中意的可以代剑的树根时,俯身动作过大,次啦一声,他的上衣从背后被扯破了一个更大的口子,宋炀瞬间火大,右手扯住凋落的部分略一使劲,直接扯了下来,露出右边肩膀,于是来了个干脆的,直接把左边部分也扯了下来,光着膀子回到了大厅里。宋炀回来之后,特意看向了月寒子,果然月寒子看到宋炀这副模样回来,滴溜溜的小眼睛里塞满了表情包,然后同时伸出左右两个爪子放在胸前,表演着两手同时向外扯的动作,然后双手顺势后仰,肚子往前一挺,小嘴张着,像是在怒吼一样。宋炀也知道月寒子外嘲笑他,于是直接选择了无视……

    月寒子也不再理会宋炀,而是一溜烟跑了出去。大厅内仅剩下宋炀一个人,还在笨拙的一遍遍开始孕招,由于不是用的实剑,所以在出招的时候会略微放松,招式也就比手执龙镂剑时好了很多。随着时间不断推移,宋炀慢慢已经对第一式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前后招衔接也越发的平顺。

    接下来就是育招,这一步难度相比孕招有了直线的增加,不说别的,就是分心两用这一项,就把宋炀难为得够够的。运气的路径和出招不同步,一开始的好几次,宋炀要么招已发出,但气没跟上,踉跄栽倒好几次,还有几次是招还没发,气已先出,宋炀差点儿没被憋死,如此演练了好几次,宋炀变得愈发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宋炀出招和运气就像一只树懒,慢慢进行,但即使这样,宋炀依然很难做到招气同步。

    时间推移,宋炀满脑子都是所谓的招气同步,以至于到最后,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断的跌倒,又不断的爬起来,接着又是窒息,又是胸闷,待到最后,宋炀感觉自己口中一阵腥甜味,才发现自己竟然无故吐血了!

    月寒子这时候也回来了,看到跌坐在地上,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扶着额头的宋炀,下了一跳,一闪来到宋炀左肩,小爪子搭在宋炀脖颈脉上试探了好一会儿才比划道“你太过心急了,这样下去会走火入魔的。我们需要好好梳理下你当前修行剑法遇到的问题,然后才可以针对性的做出改善方案,而不是像当前这样一味地强行练习。”

    月寒子比划道,孕招这一步已经基本符合要求,但是育招的精髓在于同频,同频需要做到分心二用,在这方面不妨先试试怎么实现左手画圈,右手画圆;这个做到之后,再来练习左右手分别写不同的字;然后再进一步以拳为导体,练习拳法和气息同步,因为拳法的奥义在于优先凝气于招式,故而没有像剑法这样同频,所以可以现在自己熟悉的方便逐步提升;

    宋炀听了月寒子的方案,觉得可行,因此立马从地上爬起来,就准备试着去做,却被月寒子给打断了。宋炀此时心气正高,顿时怒目而视,月寒子比划道:

    修行和处世是一样的,都是在于一个修心的过程,当你修行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多多类比生活中的场景,以实映虚,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映射修行中的飘渺不可寻踪,意会不可言传的道法和招式;以虚映实,通过修行中的种种,处世之道。

    概括起来在于,以诚待人,以信交心,不要把手中剑当作剑,不要把你自身的气当作气,而是当作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作是手臂的延续,过分在意剑为剑和气,反而落入下乘,就像你和剑是两个刺猬,彼此都在相互排斥,肯定无法抱团取暖,倘若彼此都收敛心性,必然可以相互融入,剑、气也是有意识的,要用心感受其存在才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只有你主动包容它们,它们才会感受到你的善意,才会投入于你,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做不到一心两用,怎么能够让招、气合一,过分的强制,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反弹,早期爆发还可以承受,一旦你境界更高的时候爆发,后果不可想象;知足常乐,乐于助人,它们就像一个人,一个你的朋友,不要过分要求,学会沟通、助其成长,共同进步;善于倾听,乐于沟通,善于倾听你的剑,善于感受你的气,体会他们的存在,好好倾听他们的声音;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修行一道在于按部就班,切忌拔苗助长,随着修为的提升,慢慢你就会发现,你昨日走的捷径必然会有明日十倍或者数十倍的努力去弥补其中不足,你往日赚的认知范围外的钱,必然会在后续失去;感恩生命,珍惜拥有,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珍借自己所拥有的,试想如果你现在只是一个普通人,你现在所拥有的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不敢想象,就像你我,命运之道,玄之又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修剑者,人入其剑,刚正不阿,持之以恒但又勇往直前,剑为器中君子;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就像修行的境界一样,一层更比一层高,切记做井底之蛙,让自己的格局成为境界的天花板;乐观积极,笑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李太白一生也是起起落落,你需要从中认真感悟他的经历,方才能够真正体会每一招每一式的意义之所在;

    同样,诗仙也是剑仙,诗歌讲究起、承、转、合式的结构,所谓“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剑法也是相通的,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就是这个道理。

    宋炀看了月寒子比划的这些,也知道当下自己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强求的去做招、气融合,要首先感悟气,因为气已经与自己相处了十来年,从这里入手最容易;然后再感悟剑,把龙镂剑当成一个活物,一个有意识的活物;接着以气养剑,增加两者的融入,才能做到剑、气合一,进而做到人、剑、气合一,方才能够做到招、气同步,并非宋炀开始这一味的强制;此外想要把一字开天练成,还需要认真感知每招之间的“起、承、转、合”

    就在宋炀脑袋里一团乱麻的时候,月寒子着急比划让宋炀赶紧回到石桌前,红顶蛙有苏醒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