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学霸大唐 » 81、纺织肇机始

81、纺织肇机始

    韦丰生猛猛的单刀直入法,虽然过于孟浪,却对了武磊的胃口,他名字里有磊字,也向往光明磊落的英雄汉。

    一个大男人和一个自认为男人的小屁孩还真达成了千金之诺。

    至于武磊如何帮韦丰娶他的娘亲,那是后话了,先把视线拉回。

    当天梅哲仁和韦丰就在黄珠儿的带领下拜访了黄巧儿。

    梅哲仁听到三石子的娘亲姓黄名巧儿,差点以为自己穿进了各种皂剧里。

    黄巧儿的母族还真是崖山黎人,祖上逃荒到交趾,后来占婆北略被掳至占城,就此生根发芽,也将织造的手艺带了过来,真就跟黄道婆的织造手艺来源一致。

    还好年代不对,现在距离黄道婆那段差着长长的时间线呢,不然梅哲仁便会以为自己乱入了,这个巧合太巧了。

    不过棉花传入中国的两大途径,一条是从西域传入,另一条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上也差不多刚刚凑合。

    不去管此黄巧儿还是彼黄巧儿,纺织技艺是实实在在的,一行人不虚此行。

    韦丰连门也没进,见了面打了招呼便迫不急待地爬上了黄巧儿屋后的山坡,果然发现坡上种植了大量的棉花,而且还有大量大象的脚印。

    粗大的脚印一直向棉田延伸而去,让韦丰亡魂大冒,气也急了脚步都踉跄了起来。

    所幸脚印到了棉花地边上就没有了,仔细观察也没有啃食的痕迹,韦丰背后的冷汗消退了去。

    可是望着大片鼓鼓的棉桃,韦丰又皱起了眉,轻声嘀咕道:“怎么还不采收呢?”

    一旁追着韦丰过来的黄巧儿蕙质兰心,当即给了韦丰答案:“占城的气候只分雨旱两季,棉花厌雨只能在旱季种植,因而在夏后秋前播种,尚幸占城秋天炎热冬季温度也不低,现在距离棉桃成熟还有半月左右,赶在雨季前采收即可。”

    韦丰如闻天音醍醐灌顶,转头望向黄巧儿,目光灼灼地盯看了她几息,突然长揖一礼道:“谢巧儿大家解惑,韦丰受教了。”

    行完礼,韦丰又望向棉花地,神采飞扬目光眷恋,十足一副猪哥样,只是热情没用对地方。

    黄珠儿被梅哲仁扶着走得慢,这时才刚到,见到这一幕撇了撇嘴,真替韦丰着急,不是说要娶人家嘛,倒是表现一下呀!

    梅哲仁待黄珠儿站稳了踹匀气,也上前细细验看过黄巧儿种植的棉花,确实是亚洲棉种,株茎矮棉桃较实,不耐旱却适应山区地形和气候。

    他细声跟韦丰道:“确实可以推广,这里有足够的种子,农院用专项资金收购?”

    韦丰毫不犹豫道:“买,多少钱都买,都是无价之宝。”

    说完他还舔了舔嘴唇,将高大英俊的形象全毁完了。

    黄巧儿倒是听了个十足,也明白梅哲仁和韦丰说的什么,她向梅哲仁行了个福礼道:“首领,可是想大面积推广山地种植此物?”

    不等梅哲仁说话,韦丰就连忙殷勤道:“此物可造福万民,请巧儿大家割爱,不管用多少银钱,学霸军都会买下来。”

    这就不是个谈生意的料,不过黄巧儿也不贪,她肃声道:“既是有利民生,那民妇就不收取资费了,可将棉种献出,以答谢神军解救占城百姓,民妇愿效犬马之力。”

    黄珠儿此时抢声道:“姐姐,学霸军买东西是一定要付钱的,姐姐就安心拿着,好好养育小磊就是了。”

    黄巧儿还欲推辞,韦丰却又向她长揖一礼道:“还请巧儿大家到农院任职,传授民众种植棉花的技巧,任职也有资粮,放心,学霸军下的所有人员皆循此例,非为特此对待。”

    梅哲仁也敲起了边鼓道:“巧儿大家若到农院任职,此举可兴利一方,整个占城百姓都将受益,还望大家莫要推拒。”

    黄巧儿也相当于为占城的发展保留了一条通道,这里平原田地可以种稻和山药,岭地可以种植棉花和草药,再加上矿产的开发,占城以后也不会没有前景。

    这个前景需要一个机构去推动,梅哲仁没有让农院搬迁,而是让韦丰设立分院,以后南海国的的自然环境各不相同,一地之策不一定能适应另外一地,所以还是分而适之为佳。

    工院还真的成立了一个织造司,但农院也增加了一个桑殖司,任着黄巧儿两边挑,结果她在黄珠儿的撺掇下两个都选了。

    黄巧儿对梅哲仁画的纺织机吃得很透,她还能看出如果加上水力,纺织作坊产出将更加惊人。

    梅哲仁也觉得这次韦丰真的目光如炬找对了人,黄巧儿确实能将棉纺业发展起来。

    不要小看纺织业的产出,后来欧洲的工业革命就是由纺织业起的头,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就是飞梭纺织机的诞生。

    所谓的羊吃人是因为养羊需要圈地,失地农民变成了工人,去的就是纺织厂,而养羊为的就是剪羊毛,那是纺织业的原料。

    一旦将棉纺业发展起来,将使南海国对大唐的入超大大提升,不过要钱没有用,不管是银还是铜南海国都不缺,学霸军现在最缺的是人口。

    升龙城、占城、下龙港以及桃源正在不断地吸收周边星散的口众,效果不错,升龙城的口众数目突破了四万了,下龙港连带海防港也超过了两万人,桃源有一万人口。

    再加上占城的近三万,学霸军治下的口众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大关。

    梅哲仁估计通过这种办法,还可以再吸出两三倍散落逃藏进山野里去口众。

    这些口众都没有明显的人种差别,梅哲仁下手得早,不管交趾还是占城,百姓的血脉还是以华夏血脉为主。

    明朝鼎鼎大名的廉吏海瑞,就是逃到了海南岛的占人后裔,他的祖先就是为了躲避元代占李两朝之战而远渡的占人。

    梅哲仁大肆在占城宣扬华夏血统同根同源之论,黄巧儿出任神军的女官也验证这了一点,因为菩萨娘娘说了,黄巧儿是数十年前被掳掠至占城的族人。

    这也让占城百姓倒回去找自家的来源,还真有部分百姓是陆陆续续从交趾强迁住占城的,认祖归宗让两地的交流融洽了几分。

    除了吸收人口,学霸军也要给民众生息的环境,让人口出生率提升,这是一个长线策略,需要不断地积累。

    想让人口大量产生,需要让民众安民乐业,只有改善了生存环境才能改善人口结构。

    还有一个质量好见效快的途径就是从大唐挖来口众,现在占城拿下了,以后学霸军可以顶着林邑国的外皮行事了。

    南海国立国的条件已经具备,就等着学霸军完成南进计划腾出手来。

    但在宣布立国前,还得把基础打好,工院、农院的搬迁、新建就是相关的措施。

    照理长老院也应搬迁过来,但现在占城的交通实在不便,梅哲仁的想法是,什么时候修好了到占城到山阳港的轨道,什么时候迁移长老院。

    想修轨道就得解决人力,占城农场的新建提上了日程,有了农场才可以解放大量的人力,工务部和工军就能在占城百姓中招聘人手。

    这时黄珠儿又立新功,农院在黄珠儿的建议下增加了一个畜牧司,专管牛马大象,一下子添了几百头大象,大大缓解了农务牲口的紧张,也为农场兴建添了把火。

    这次黄牙一家子也表现不错,没有朝棉田下嘴,黄珠儿让它们养成了不吃地里种植着的作物的好习惯,保住了棉田。

    梅哲仁让人发运了一批山药过来,算是给大象们的特殊奖励了,果然山药很合大象们的胃口,吃得它们哼哼直叫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