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天衣 » 第六章 天衣门 第三节 智冉(6)

第六章 天衣门 第三节 智冉(6)

    “那时采菊叟还未到花甲,心里就猜,是不是因为屠门案的缘故,此案在官府册上,属于未结之案,没有定论,亦没有销案。若是换别的府台来接任,就还得再交接一遍。或许是,皇上不愿意有别的人过问此案,就非要让他老死在这任上。”

    “采菊叟很是发愁,在家中长吁短叹,不久生了重病。阖家大小十分惊慌,陶公子那年刚满十岁,他是长孙,同爷爷感情很好,非常担心爷爷的病,又怕家人看见责骂,就忍不住躲在院子里哭。适巧,我们师父那时,正在他家为府台夫人量体制衣,恰好听见了,便对陶公子说,不必担心,她能帮忙救下陶公子的爷爷。”

    “果如师父所言,她去给采菊叟治病,没几日就缓了回来。然后师父与采菊叟密谈了一番,师父离去后,采菊叟的精神状况完全不一样了。接下来,他向京中大理寺递了一份折子,说过往积案太多,文牍如山,恳请大理寺恩准他销毁,还报了一份名单。大理寺按官例,专门派人去核查了名单,认为可以销毁,就签准了他的折子。”

    “再接下来,采菊叟在销毁积案文牍时,连同二十年前屠门案也销掉了,本来早就没了抄来的物证,如今又连官府记录的文件和派出官兵的令证也全都没了。从此之后,屠门案就变成了人们记忆里的一个影子,再无任何实在痕迹。”

    雪衣吁了口气,轻道:“我和姐姐们还在这世间,怎么会无痕呢?”

    青衣顿了顿,点头道:“大姐说的是。采菊叟留下了那幅小字和那本户册,亦是想为此案留痕。只不过,时光荏苒而过,忽忽二十年,官府里的人既不曾谈论,也未留下任何文件,则这桩屠门案,在官面上,渐渐就变成了无根的传言。”

    雪衣也点了点头。

    青衣续道:“采菊叟销掉屠门案后,又上了一个告罪的折子,说是他办事不力,履职不当,误将本不在名单上的旧案也销毁了,如今无可挽回,但请皇上治罪。大理寺接到折子后,大为恼怒,认为他是多年的府台,怎么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大理寺卿将折子呈到了皇上那里,务必要治他一个有意毁档的罪名。”

    “岂料这个折子,压在皇上那里数月之久。然后,传下了谕旨,竟是轻飘飘的,说皇上明查秋毫,知道在销档之前,采菊叟大病了一场,应是病糊涂了,才犯的错,不算是有意。既然他身体不适,就不要再辛苦,皇上亲点采菊叟去东边临海的富庶之地,当了一个管税政的司仓。而且官阶只降两品,不领实职,专门负责向京城上报数据。这样清闲的肥差,非但不是处罚,反倒象是奖赏。”

    “就这样,采菊叟又做了五年官,上表称身体不佳,申请提前致仕,皇上给了他一笔丰厚的赏赐,还恩荫他的儿子去当京官。采菊叟原来祖籍就在东乡,便买了块农地,置了间院子,悠然种菊,身体越来越好。他和老妻一起打理家事,连住家的仆佣都不愿意多请。”

    “而自从那次大理寺卿告状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朝臣们便都晓得,采菊叟实有靠山,是以,他儿子当官比他当的,要顺利得多。陶公子跟着自己的父母,原本长住在京城。前两年考了武生,外放出来从军,就驻扎在东边。所以,他只要能请出来假,就会回去探望爷爷。那个院子里,屋子很多,随便他住,他睡在茶室里本是寻常事,那一晚,偏巧就碰见了蓝衣。”

    “陶公子一发现蓝衣是天衣门中人,就用上了心。以前,采菊叟总跟陶公子讲,天衣大娘无所不通,他们家能有现下光景,全靠天衣大娘给出了救命的主意。陶公子从军后,采菊叟认为他已成年,就把当年的旧事都详详细细告诉了陶公子,只是一件事没有讲,那就是,采菊叟还藏有武家的户册。”

    “头两年,陶公子刻意打听天衣门的消息,也听说了一些噙剑与大姐的纠葛。虽然他并不知道,当年屠门案里,到底有没有走脱的武家后人,可他算了算噙剑和大姐的年龄,内心便有些起疑。”

    “再加上,去年秋天,他爷爷家里,突然来了一个云游的和尚,似乎是他爷爷的旧识,这两个人,就在茶室里密谈。适巧陶公子当时也在那儿,他便用闭息之法,守在茶室窗外偷听。偷听的结果,竟是印证了他的猜疑。”

    赤衣奇道:“这个讨厌的和尚,怎么哪哪儿都有他?”

    褐衣拍了她一下,说:“别打岔,听青衣讲。”

    雪衣颌首道:“我算算,也是合该有他出现了。否则,他不会那么快就想到,我为什么能通过闭息之法,猜准他的身份。”

    黄衣问:“怎么,那个讨厌的和尚,已经同大姐见过面了吗?”

    雪衣没有答话。

    青衣看了雪衣一眼,管自接口说下去:“陶公子听得那和尚与他爷爷说,采菊叟素来审时度势,深明大义,晚年能有如此逍遥境况,实乃福泽极厚之人。采菊叟却似乎十分拘谨,连说不敢,全托赖皇上圣明,总是对他多加原宥,粉身碎骨亦难报圣恩。”

    “那和尚又说,他总不信,以采菊叟之精明,当年销毁武氏的抄家物证时,会什么都不留下来。若是真的留下来了什么,说不定现在仍能用上,不妨拿给他看看,皇上定不会怪罪,还保证有采菊叟的好处。那和尚说,纵使采菊叟不介意好处,他那正在京城当官的儿子,肯定会介意的。”

    “采菊叟想了好一会儿,才去拿了一张纸过来,便是那幅圣皇亲手写的小字。采菊叟说,当年他把物证都烧了,唯有这幅小字,因是圣皇亲笔,亦属皇家手泽,他觉得烧掉是大不敬,故此留了下来。若是和尚觉得有用,可以拿去用。”

    “和尚看了看,又还给了采菊叟,说,既然是出于敬意留下的,那就继续留着吧。再没别的了吗?采菊叟一直摇头。和尚忽然问,当年留给采菊叟的那份闭气之法,可曾着家人练过?采菊叟答,长孙从小习武,的确将那法子传给了孙子。不过,他自己不懂武功,孙子照着练,练没练成就不知道。”

    “和尚忽地站起来,将窗子一推,往外看了看,说道,若是练成了,怕是会在此偷听吧?陶公子说,幸好他听见那和尚的问话,已然翻身跃上房顶,轻伏闭息。那和尚推开窗,只望了望窗下,未往上看,这才没有露底。”

    “之后和尚没有多待,喝完了一盏茶,便就告辞。采菊叟什么都没跟陶公子说,但是当夜,陶公子伏去爷爷奶奶的房下偷听,才知道,原来爷爷当年还藏下了一本武家的户册。然而,老两口并没有提到户册藏在了什么地方,陶公子后来曾百般追问,采菊叟坚不肯说,还责他不顾家人安危,不该好奇打听这桩陈年旧案。”

    “再后来,就到了那一晚,陶公子遇见了蓝衣妹妹。他发现天衣门也在找这本户册,就下决心要帮助我们。他说的要回去偷听,果然并非虚言,他还真是,只要有机会,就去偷听他爷爷奶奶讲话,看能不能漏出些消息来。”

    “因为偷听不到,他终于直接去恳求爷爷,说天衣大娘对他们一家恩重,现在天衣门中人有需要,正是他家应该报恩的时候。采菊叟却说,之前那和尚来问,他始终没有承认自己藏下户册,就怕再惹出祸端。那个和尚来头很大,说不定当年的屠门案亦跟那和尚有关,他来询问抄家物证,绝无好事。若是把户册交给天衣门,说不定反而会害了天衣大娘的徒儿们。”

    “那陶公子见无法说服爷爷,就跑回京城去问自己的父母。他把前因后果都告诉给了父母,还说天衣门已找到爷爷的家里,并且发现了那幅小字,肯定还会再来的。天衣门在江湖上声名响亮,探秘无有不成,若是不把户册交给天衣门,最后不但保不住自己家,更会得罪天衣门,愧对天衣大娘的恩情。”

    “陶公子的母亲听后,慨然说出了实情,原来这本户册,是公爹让她藏在京城家中的,连陶公子的父亲都不知道。公爹只说,不能告诉外人,亦不能毁掉,这是一桩离奇惨案留在这世上的唯一痕迹。天意昭昭,除非为了大义,否则绝不能告诉任何人,且为免得惹祸,连老公和儿子都不能告诉。陶公子的母亲说,现在,大概就是该要拿出来的时候了。”

    “陶公子的母亲从她的绣阁中,取出了这本户册。陶公子这才明白,原来这本户册,竟是一直同她母亲的织绣图样放在一起,难怪他在家中偏寻不到。他再怎么翻查,也想不到去母亲绣花用的图册里翻。陶公子对他母亲说,他怀疑天衣门的大姐雪衣是武氏遗孤,这本户册交给天衣门,正合昭雪之大义。然后,他就把户册送过来了。”

    青衣一口气说完,见茶盏已经斟满,便又举起来,一饮而尽。

    雪衣垂目静思。

    隔了许久,雪衣才抬眼道:“青衣,还要劳烦你,明日去五灵观。你同老师太说,虽然她上次已然直言,说要闭观清修,不见我天衣门中人。但现下,事有紧急,我已猜到师父去了哪里,还需求师太给个实证。”

    黄衣一下子站了起来,问:“大姐,师父去了哪里?”

    雪衣不答,对众位妹妹正色道:“兹事体大,无论我们决定怎么做,都绝不能祸延天衣门。所以,我必须要先得到老师太的印证,方能告知你们,我全部的猜想。”

    青衣也站起来,道:“老师太今年这么早就闭观清修了么?往年还要迟半个月左右。我想,她或是有什么话,不愿意对我们说吧。我明日就上五灵观,定要劝她出来,与大姐一叙。”

    雪衣道:“我们明日都上山。只是,青衣去劝老师太,我们姐妹一起,就在观后的静地,等候老师太。青衣妹妹,你告诉老师太,出家人不打诳语,五年前师父停放在观内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已猜到了。若是老师太坚持不肯见我,便等于是承认,上次她对我们没有说实话,有违出世之道。”

    褐衣、紫衣、赤衣全站了起来,五个妹妹在雪衣面前,齐齐躬身施礼,道:“谨遵门主吩咐。”

    第二天清晨,蓝衣飞马赶了回来,天衣门七姐妹,还有老车,一起上了五灵山。

    在观后静地没等太久,雪衣就看到,青衣扶着老师太,正缓缓行来。

    待得走近,雪衣浅浅施礼,妹妹们都深深福了一福。

    老师太看着雪衣,淡淡道:“门主厉害,只用一句话,就逼得贫道,非要出观见你不可。”

    雪衣软语道:“是我的不对。还望老师太念在,从小看着我们姐妹长大的份儿上,不要太过责怪雪衣……实是我不敢莽撞,必得要先问问老师太,才敢做出决定。”

    老师太叹了口气,说:“你问吧。”

    雪衣道:“我师父当年未死,是老师太救下的吧?”

    众人都惊住了。

    老师太望向那座空空的坟茔,轻道:“我其实并不知道我救下了她,还是那日,你起棺见空,我才意识到,我竟然,真的救下了她。”

    雪衣盯住老师太,缓缓道:“传言中,所谓的太医院古法,其实就是那六钱千年古参的参须罢……而传言的另一部分,说的是,藏在深宫、能起死复生的那枚玉蝉……我猜,这玉蝉,一直就在老师太这里,对不对?”

    智冉老师太吁出一口长气,将紧握着的手掌慢慢展开,她的掌心里,赫然显露出一只淡黄色的玉蝉,有如真正的细蝉那般大小,活灵活现,晶莹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