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58章 赫赫豪族势

第58章 赫赫豪族势

    荣国府初建之时,府中也设有箭道练武场,不过在两代荣国公相继下世之后,府中已经无人习武,箭道练武场如今都已经被拆除了。

    贾政便让人,在外书房外边的院子里,立了一个箭靶,考教贾环箭术。

    贾环连射十支箭,箭箭皆中靶心。

    虽然射箭的距离,只有二三十步,相对于正规的百步箭道,要短很多,但是贾环才十岁的年纪,能有这样的箭术,已经殊为不易了。

    贾政看了,嘴角浮起一丝笑意,对贾环的箭术颇为满意。

    贾政小时候,曾经亲自得到初代荣国公贾源的教导。

    宁荣二府弃武从文,是初代宁国公贾演、初代荣国公贾源兄弟二人共同商议的结果,实际上是贾源拿的大主意。

    贾源虽然是以武起家,但颇有远见,知道朝局稳定之后,文官要比武将吃香。

    而且,武将想要维持长久富贵很难,他们经历过战场厮杀,不希望子孙后代,还像他们一样,把脑袋栓在裤腰上搏命求富贵。

    历史上能够传续百年、千年的世家大族,没有一个是武将,全都是诗书传家。

    宁荣二公为贾家挣来的泼天富贵,自然想要长长久久地传续下去,弃武从文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选择。

    可惜宁荣二府从第三代起,就没有能支撑家业的强人了,令贾源的一番心血,付诸东流。

    贾源当年,虽然为贾家,确定了弃武从文的发展策略,但也不想看到族中子弟,全都是文弱书生,所以在贾政小时候,除了让他读书,还让他习武,希望他能够文武双全。

    但是,贾政没能让祖父如愿,读书有一点天赋,习武实在是吃不了这个苦。

    贾政自己吃不了习武的苦,原本也没想着,让自己的子孙,代替自己实现祖父的心愿,贾珠小时候,贾政只是督促他读书,并没有要求他习武。

    贾宝玉连读书都督促不成,更不用说习武了。

    贾环是庶子,在贾政的古板印象中,只是个充数的,从没指望过他。

    没想到,如今在贾环的身上,看到了文武双全的希望。

    考教过箭术,让人撤去箭靶,贾环又向贾政演示了一套枪法。

    这套枪法,是贾演、贾源兄弟根据自己所学,再加上战场厮杀的经验,总结而成,可以称作“贾家枪”!

    算是一套比较成熟的军中枪法,战场厮杀会有一些加成。

    当然,要单论威力,不说《先天功》、《黯然销魂掌》、《雪山剑法》,连《七宝刀法》都比不过。

    贾环有武功底子,学习《贾家枪法》驾轻就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熟练度已经超过练了一辈子的江世强。

    就算是贾氏先祖中战力最强的贾演重生,要论《贾家枪法》,可能也比不过贾环。

    贾政不同武艺,看不出贾环演练的这套“贾家枪”的深浅,只觉得不比他记忆中,小时候看祖父贾源练习的时候差。

    贾环一套枪法练完,气定神闲,大气都没有喘一声。

    满头大汗,纯粹是天气热导致的。

    贾政考教过贾环的习武成果,罕见地点头认可道,“你习武一年多,倒也算用心。”

    方永堂在一旁陪笑道,“三爷的箭术、枪法,皆有小成,今后只需要勤加练习便可,三爷曾说,他将来有意武举,若是能够考个武进士、武状元,靠咱们府上的人脉关系,进入军中,直接担任一镇总兵都使得!

    “最差也是一营指挥使,到了这个级别,个人勇武已是其次,以末将之见,三爷现在的武艺已经够用,另聘名师的意义不大,关键是读兵书懂兵法,好成为老太爷那样的统帅。”

    贾政点头说道,“我也不求他能恢复老太爷的荣光,只要不坠了老太爷的军中威名就好。”

    贾环习武考武举,只是走科举正途不通之外的备选方案,首选自然还是科举考进士。

    武进士虽然也被叫着“进士”,但是含金量要比正儿八经的两榜进士差远了。

    现在贾环习武略有所成,接下来只要勤加练习,应付武举已经绰绰有余。

    在贾政看来,贾环接下来,还是要把更多精力,用在读书上。

    方永堂、江世强既然都说,已经把毕生所学悉数教授给了贾环,贾政就没有再强留他们,给了丰厚赏赐,让他们回城外田庄去了。

    临走之前,贾环也有一份议程,一人100两银票,比贾政的赏赐丰厚得多。

    方永堂、江世强推辞不过,只能收下。

    贾环说道,“两位伯父的子孙中,如果有意从军搏个出身的,回去之前可以先教导起来,等我来日真的从军了,身边也好有几个可靠的人手。”

    方永堂、江世强当年跟着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征战沙场,立有战功,身上都是有武勋散阶的,虽然只是最低等的小旗官,但也因此完成了阶级跨越,有了官身。

    又因为是荣国府家将,所以户籍没有转为军户,现在既能在朝廷拿一份俸禄,在荣国府这里,也有所供养,日子要比一般的军户、百姓好过得多。

    他们解甲归田得早,如今都已经子孙满堂,他们在世,子孙有所依靠,能够生活得不错。

    一旦他们下世去了,子孙要自谋生路,未来如何,谁也说不准。

    之前,他们作为已经被发派到田庄的府中下人,在荣国府已经被边缘化,没有门路重回荣国府核心。

    这次是贾环起意习武,才让他们得到机会,重返荣国府,在贾政面前露了面,和贾环这个府中三爷扯上了交情。

    其实,不用贾环嘱咐,他们回去之后,也会从子孙中,挑选出精明强干的,悉心培养。

    不论贾环将来会不会从军,有今天的交情在,等贾环能够自己主事了,他们把培养好的子弟送过来,贾环绝对不会拒之门外。

    方永堂、江世强在荣国府一年多,对府中了解更深,第三代的贾赦、贾政不提,第四代的贾琏、贾宝玉、贾环、贾琮,在他们看来,贾环成事的概率,远在贾琏、贾宝玉之上。

    这还是因为,贾琏、贾宝玉占了嫡子的便宜,贾环如果同样是嫡子,将来的成就会更高!

    就像方永堂对贾政说的那样,贾环有荣国府的人脉关系,将来若是从军,起步至少也是一营指挥使。

    大乾王朝军制承袭前明,指挥使是正四品,职位最低也得是守备,更大概率是游击将军、参将,这些职位,都已经是军中的中坚中层将领。

    再往上,就是副总兵、总兵那样的实权高层将领!

    这些官职中,哪怕是最低的守备,也是普通小兵,一辈子也爬不上的高位。

    却只是贾环这样世家大族子弟的起点。

    这就是人生的参差。

    方、江两家,也都是家将的世仆家将,也能归于忠仆一类。

    方永堂和江世强,对自家子弟,将来能够傍上贾环,博一份富贵,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反倒视为平常。

    就像贾环主动要求,让他们回去教育子弟,等将来贾环真的从军,可以立即从他们的子弟中,拉起自己的家将队伍,对他们来说,不是看轻,而是看重!

    方永堂、江世强诚恳地拱手说道,“有三爷这句话,我们两家将来就有依靠了,多谢三爷厚意!”

    贾环也拱手说道,“二位伯父保重!”

    送走了方永堂、江世强,贾环接下来,就不需要每天下午,都到前院习武了,只需要每天早晚,在自己的院子练两遍枪法,射两壶箭,维持住手熟即可。

    空出来的时间,能够和姐妹们多亲近一些。

    也有更多时间,教导贾兰,陪大姐儿玩耍。

    大姐儿七月初七出生,现在已经将满两岁,锦衣玉食,养的白白胖胖,又有贾环用《先天功》内力,为她调理经脉,让她一年多来,没有害过一场病。

    贾环前面读书习武,日程繁忙,也会隔三岔五,抽出时间,陪大姐儿玩耍。

    所以,大姐儿如今,和贾兰一样,和贾环这个三叔,最为亲近。

    贾兰已经六七岁,平日里和贾环一起在家塾读书,回到荣国府,也常在贾环的院子,跟着他学习四书五经,练习箭术刀法,相处的时间很多。

    相比之下,大姐儿和贾环相处的时间就要少多。

    之前大姐儿还在襁褓之中,无法自己来找贾环,现在长大了,能跑会跳,王熙凤、奶娘不让她来找贾环,她也能一个人迈着小短腿来贾环的院子。

    王熙凤为此几次对贾环笑骂,说大姐儿现在对贾环这个三叔,比和她这个亲娘还要亲近,整日里就听她三叔长三叔短的。

    连一向对大姐儿不太亲近的贾琏,也不免吃了几回贾环的飞醋。

    贾环的院子,现在是荣国府中,除贾母院子之外,最热闹的所在。

    贾母的院子,平日里都有二三十号下人侍奉,再加上贾宝玉房中的丫鬟婆子,人数就更多了。

    王夫人、邢夫人虽然自己已经做了祖母,但是在贾母这里,仍然是儿媳妇,一日两省,陪侍三餐,从无断绝,她们每次过来,身边自然也会带着五六七八个丫鬟婆子。

    林黛玉、三春姐妹、李纨、王熙凤等人,平日里也常在贾母这里,陪老人家说笑,哄老人家开心,她们的身边,也都有五六个丫鬟嬷嬷长随。

    再加上薛姨妈、薛宝钗、史湘云,以及她们身边服侍的人。

    如果大家都在贾母房中团聚的话,贾母的院子里,怕不得有上百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