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55章 事从盐政起

第55章 事从盐政起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

    这是人们对封建王朝官府力量的普遍认知。

    民不与官斗。

    这是封建时代人们的普遍选择。

    士农工商。

    商排在最后,在封建时代的地位,还不如农民和工匠。

    当然,我们都知道,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因为封建时代的商,常常是与士(官)勾结起来的。

    就像扬州八大盐商,个个富可敌国,哪一家没有几位扶持的官员在朝?

    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关系网,除非朝廷能够下狠心,不然只凭林如海一介巡盐御史,想要打破局面,没有丝毫可能。

    不过,林如海也没有想着,只用两三年的时间,就把两淮盐政的弊端,彻底扭转过来。

    就算他有皇帝的坚定支持,时间也不在他这一边。

    想要理顺两淮盐政,不是一两年之功,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苦功。

    林如海对朝廷再忠诚,也无法死守在扬州巡盐御史任上,他的连任,已经打破了常规,第二个任期过后,就算他仍想留任,朝廷和八大盐商的幕后大佬也不会同意。

    所以,林如海只是想在任上的时候,竭尽所能,上为朝廷,下为盐户、百姓,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实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

    没打算与扬州八大盐商,以及盐商背后的势力死磕。

    这就好办得多。

    两淮盐政现在已经是铁板一块,不好轻动。

    贾环便建议,林如海另辟蹊径,向朝廷申请,在两淮盐政原有官定盐引的基础上,增批一些新的盐引。

    原有官定盐引,仍然由八大盐商把持瓜分。

    林如海新申请下来的赠批盐引,则引入其他盐商,进入到两淮盐政这盘大棋之中。

    一潭死水不好操作,引入一些活水,把死水搅浑,就可以浑水摸鱼了。

    林如海对目前的两淮盐政,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知道两淮盐场的产量,绝不止官定盐引规定的产量。

    他的暗访结果是,两淮盐场每生产一斤官盐,就会同时流出一斤私盐。

    如此一来,贾环的这个建议,就有实施的可能,至少,增批的盐引,不会无盐可买,沦为一张废纸。

    林如海思虑再三,没有想到比这更好的办法,便拟了一封奏折,用扬州巡盐御史的直奏权,直接送到建和帝的御案上。

    建和帝继位五年,已经熟悉了做皇帝的门道,不再满足于只做个有名无实的皇帝。

    皇帝的实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军权!人事权!财权!

    军权,被太上皇牢牢控制,建和帝这几年,虽然也在军中,安插了一些自己的人手,但是整体实力仍然十分弱小。

    况且,建和帝的帝位名正言顺,军权早晚都会到他的手里,所以在这方面,建和帝的动作,并不急切。

    人事权,也大半在太上皇手中,如今朝中的内阁学士、六部尚书等高级官员,几乎仍然都是太上皇的老人,不过建和帝的身边,也聚集了一批中高层官员,在某些方面,已经能够和太上皇掰掰手腕。

    而且,太上皇有感于建和帝继位以来,朝局大体还算平稳,对建和帝的统御百官、管理朝政能力,有了一些认可,也主动出让了一些人事任免的权力。

    所以,在这方面,太上皇和建和帝,虽然有些较量,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什么正面大冲突。

    财权,是太上皇和建和帝竞争的重点!

    大乾王朝立国近百年,国力如今正处在鼎盛阶段,本该没有什么财政问题。

    可是,太上皇退位前那些年,朝局出现一些动荡,又任用了一批国之蛀虫,再加上大江南北灾患不断,令大乾王朝的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

    太上皇退位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又从本就不富裕的国库里,抽调了上千万两银子,给自己修建了荣养宫殿园林。

    建和帝为了彰显孝道,对太上皇的行为,不仅不能反对,还要大力支持!

    导致大乾王朝这几年,财政状况愈发不堪,每年都有几百万两银子的财政赤字。

    太上皇只管享受,搞钱的重担,全落在建和帝的肩上。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建和帝甚至已经偷偷做起卖官鬻爵的勾当,贾琏捐的同知官职、贾蓉捐的国子监监生功名,只是豹之一斑。

    不过,建和帝脸面还是要的,卖官鬻爵只是小范围内偷偷在干,只有宁荣二府这样的世家大族能找到门路,一般人家就是有钱,也找不到庙门。

    盐税,是大乾王朝赋税的重要构成。

    两淮盐政覆盖的地方,是大乾王朝最精华的江南之地,两淮盐税在全国盐税中的比重,超过了半数。

    林如海能够当上扬州巡盐御史这个位置,并且一干就是两任,足见建和帝对他的信任。

    林如海也没有辜负建和帝的信任,他的任上,两淮盐税每年都是如数上缴,从未拖欠疏漏。

    对扬州巡盐御史这个肥得流油,同时祸福相依的职位来说,能够做到林如海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大乾王朝立国以来,算是林如海,总共派遣了二十一位扬州巡盐御史,其中有十二个,一任都没做满,就被查出贪污受贿,被革职法办。

    还有五人,做满了一任,任上没有出事,得以荣升,不过雁过留影,之后仍然事发,锒铛入狱。

    在林如海之前,只有三位曾任扬州巡盐御史的,在任上没有留下任何手尾,这三位前辈,全都是大乾王朝立国以来的重臣。

    其中还有一位死后谥号“文正”的大乾王朝迄今为止第一名臣!

    能够在扬州巡盐御史任上,获得连任的,绝无仅有。

    综上所述,林如海的申请增批两淮盐政盐引数量的奏折,得到了建和帝的重视,建和帝为此专门召开了一个高层闭门会议,与会人员都是内阁辅臣、六部尚书这个级别的重臣。

    群臣的意见并不统一,不过最终,建和帝还是通过了林如海的申请,给两淮盐政,增批了15万引的盐引。

    在此之前,两淮一共有150万引的官定盐引,每引盐征税2两银子,一年税银高达300万两。

    林如海向建和帝申请的增批盐引数,是50万引,如果获批,将能增收100万盐税。

    建和帝现在想银子都要想疯了,看到这100万两的数字,想都没想,就要同意。

    不过,增税乃是国朝大事,建和帝就算完全掌握权力,对这样的大事,也不能一言而决,何况现在头上还有个太上皇压着。

    与大臣们开了个闭门会议,最终把第一次增批盐引数量,定为两淮盐政原有官定盐引数额的十分之一。

    林如海得到这个批复,没有什么不满,他奏折里申请的50万引增批数额,本来就是狮子大开口,底线其实只有10万引。

    朝廷批了15万引,已经比他的底线高出不少了。

    得到朝廷授权,林如海立即开始行动,在扬州八大盐商之外,寻找其他玩家,以朝廷增批的15万盐引为诱饵,为一潭死水的两淮盐政,引入一股活水。

    扬州八大盐商把持两淮盐政几十年,吃得脑满肠肥,想要取而代之的人,不计其数,只是苦无门路。

    林如海这次准备引入5家新盐商,平分增发的15万盐引,每家获得的盐引数量只有3万引。

    和扬州八大盐商瓜分之前的150万官定盐引,每家多则二三十万引,少则也有十来万引相比,数量要少得多。

    但是,能够藉此进入到两淮盐政这盘棋局,消息传出之后,仍然引得无数人蜂拥而至,趋之若鹜。

    扬州八大盐商,当然不愿意看到,有其他人来瓜分两淮盐业的厚利,可是,林如海没有动他们原有的利益,不愿意把增发盐引交到他们手里,他们也无可奈何。

    林如海列侯出身,自己又是正儿八经的头榜探花,家世无可挑剔。

    妻死子丧,只剩下一个女儿,寄养在岳家,林氏家族丁口寥落,姑苏原籍虽然有几房同族,但都快出了五服,对林如海形不成任何牵制。

    林如海现在的情况,用后世的一个词来形容,堪比“裸官”!

    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无所畏惧!

    油盐不进!

    扬州八大盐商,以及其背后势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林如海利用手中的15万引增批盐引,把两淮盐政这潭死水搅浑。

    这些事情,发生在去年,贾环和林黛玉进京之后。

    有了去年的成功经验,今年,建和帝把两淮盐引增发数量,提升到了50万引。

    有一就有二。

    去年增发的15万盐引,扬州八大盐商无力抗拒,今年增发的50万引,也只能吐血接受。

    去年的15万引增发盐引,已经为两淮盐政增加了30万两盐税,没有引起任何反弹波澜。

    两淮盐场的盐户们,因为林如海免费配发的番薯苗,在滩涂地里种植成功,产量虽然没有良田熟地高,每亩滩涂地只有一千来斤的产量,只有良田产量的五分之一,但是仍然解决了贫苦盐户的口粮大问题。

    因此,盐户们对林老爷,感恩戴德。

    所以,今年增发的盐引数额,虽然猛增到50万引,扬州八大盐商想要鼓动盐户闹事,却根本没有盐户响应。

    50万增发盐引顺利发放出去,在去年的5位新增盐商继承上,又增加了5位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