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54章 人心皆有向

第54章 人心皆有向

    这一天,贾环从家塾放学,没有立即回荣国府。

    先让贾兰的随侍长随,送他回去,贾环则带着赵国基、钱槐等人,来到荣国府后街。

    这里是贾家其他族人,以及宁荣二府中比较有体面的仆人的住处,热热闹闹,街面上摆了几处摊位。

    贾环在一个面摊,找到等着这里的刘通。

    刘通原是林府的下人,林黛玉进京的时候,林如海派他和赵顺,还有林黛玉身边原本的大丫鬟清风,一起进京来,提前收拾京中林府。

    清风代林黛玉管理贾敏的京中嫁田。

    刘通赵顺除了照管京中林府,还帮林黛玉、林如海父女二府传递书信。

    林黛玉在荣国府深闺之中,轻易无法与外边接触,和林如海的书信,都要通过贾环代为中转。

    刘通看到贾环,连忙起身见礼。

    贾环笑着在他胳膊上拍了拍,说道,“你刚从扬州回来,辛苦你了。”

    刘通陪笑道,“给老爷、小姐,还有表少爷做事,是小人的本分,称不上辛苦。”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信匣,递过来,说道,“这是老爷交给小人的。”

    贾环接过来,看了一下,见上面铅封完好,点了点头,收入怀中,从荷包里掏出一块约莫有二两的散碎银子,扔给刘通,说道,“过两天,还要麻烦你出城一趟,去田庄那里看一看,这是给的跑腿费。”

    刘通接过银子,收入袖中,诚挚笑道,“多谢表少爷。”

    目送刘通离开,贾环从荣国府后面进府,向东转,要走东大院和下人裙房之间的夹道,往前面去。

    此处夹道,有一角门,与梨香院相通。

    贾环走到角门的时候,正好碰见薛宝钗出来。

    贾环先拱手笑道,“见过宝姐姐。”

    薛宝钗抬头看到贾环,也满脸笑意,说道,“环兄弟,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贾环笑道,“我刚才学中回来,去后街吃了一碗面,从后门进来,正好走到这里。”

    薛宝钗笑道,“这还真是巧了。”

    二人并肩,沿着夹道往南边走,都是场面人,不会让气氛冷场,嘴里说着一些有的没的闲话。

    不多时,来到内院的东角门,从这个角门进去,就是王夫人院子的后门,薛姨妈住进荣国府之后,就常走这条夹道,来和王夫人说话。

    薛宝钗走得就更多了,一天要走好几趟,或是和姐妹们同处,或是去找贾宝玉,偶尔也到贾环住的小院来。

    进了东角门,贾环要先回自己的院子更衣,好去前面练习武艺。

    薛宝钗则就近拐去三春姐妹住的小抱厦,二人如常道别。

    贾环回到院子,没有急着更衣,而是先从怀里,掏出刘通送来的信匣,打开之后,里面除了林如海给林黛玉的私信,还有一份给贾环的信,另外一个一个密封的信封。

    贾环先打开那个密封的信封,里面装着300两银票,还有一个小信封。

    这3000两银票,是贾敏的金陵祖籍嫁田,去年种植番薯售卖所得。

    那些番薯,由荣国府金陵祖宅的管事金彩代为销售,所得银两,先转交到扬州林府。

    林如海如数送到京中,由贾环转交给林黛玉。

    小信封里,装着500两银票,是金彩给贾环的孝敬。

    那3000两银票,贾环先都自己收着,没有立即给林黛玉,她在荣国府,也和贾宝玉、贾环、三春姐妹一样,每个月都有二两银子的月钱,一应吃穿用度,全由荣国府公账负责,一个深闺女孩,平常真没有什么用到钱的地方。

    况且,林黛玉手里,有在扬州的时候,贾环抄书卖书赚的润笔费的分成,以及贾敏金陵祖籍嫁田第一年试种番薯售卖所得,加起来有两千多两银子,足够她用很长时间了。

    这3000银票,贾环已经有了用处,不会平白贪墨林黛玉的。

    金彩孝敬的500两银票,自然是因为在批发番薯上,赚到了大钱,这一份应该是贾环的。

    金彩能得到贾政的看重,被派到金陵照管荣国府祖宅,除了品性值得信任,当初在贾政身边做事的时候,也必然四平八稳,才能得到贾政的信任。

    金彩去金陵七八年,没有在荣国府,亲眼看到贾宝玉、贾环两兄弟长大,不过在和女儿鸳鸯、儿子金文翔的来往书信中,对他们二人的脾气秉性,也有所了解。

    贾环先前在鸳鸯、金文翔的信中,倒也平常,却不想他前两年回金陵,和金彩有了直接接触,给他的直观感受,和鸳鸯、金文翔口中的“环三爷”截然不同。

    金家是荣国府的经年老仆,也没有赖大家那么大的野心,还想着脱籍什么的,就想傍着荣国府这棵大树,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所以,金彩即便被派到金陵,照管荣国府祖宅,山高皇帝远,本可以在这里充大做强的,却不敢做得太过放肆,只是贪墨一点修缮银子,把荣国府祖宅花园里的鲜花果子倒卖出去,赚点小钱。

    赖大现在做着荣国府的大总管,可是串通内外,直接在荣国府的银库上搞鬼,把银子往自己家搬的。

    金彩的行为,和赖大比起来,完全的小儿科。

    金彩的品性,相比起赖大,绝对称得上纯良。

    再纯良,现在荣国府主子辈儿,分成了几个山头,金彩也要选择一个投靠。

    之前,金彩因为是贾政的身边人,自然是坚定地站在贾政这一边,贾政又是荣国府现在的当家人,他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贾政膝下,现在有两个儿子,嫡子贾宝玉、庶子贾环。

    贾宝玉从出生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被贾母、王夫人当做眼珠子一般,虽然在法理上有些妨碍,却早就被公认为荣国府的继承人。

    金彩按照常理,在贾政之后,应该选择投靠贾宝玉。

    可是,鸳鸯、金文翔的信中,对贾宝玉的评价都不是太高,认为他只是个纨绔子弟,荣国府交到他的手里,能维持现状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想要靠他重振家业,千难万难。

    金彩、鸳鸯、金文翔,在荣国府,虽然都是下人,但是对荣国府现状的认知,可能比贾政、贾宝玉这些主子辈儿,还要更清晰几分。

    金家对荣国府,能归于忠仆一类,真心希望荣国府能一直昌盛兴旺。

    贾环如果仍然像原著中描述的那样不成器,金彩别无选择,只能一条心认定贾宝玉。

    现在,金彩在贾环的身上,看到了荣国府振兴的希望,经过慎重思考,绝对在他的身上押一些注码。

    这500两银票的孝敬,就是金彩的押注。

    贾环倒没有猜到金彩的心思,对他能送来500两的孝敬,有些意外,原本以为他能送100两就不错了。

    贾环接下来几个月,正要用到钱,多了几百两,手里能宽松一些。

    金彩的这份孝心,他自然是记下了。

    把林如海给林黛玉的信,放在一旁,拿起林如海写给自己的信,打开来看。

    贾环做中间人,为林黛玉、林如海转递书信,自然不会少了自己的信。

    贾环回京之后,虽然也在家塾读书,但是在塾师贾代儒那里,学问得不到长进,主要是靠自学,专研四书五经,有什么疑难,在在给林如海的信中提出来,林如海的回信,会一一解答。

    虽然京城扬州,路途遥远,来回一趟,要两三个月,过去一年,贾环只和林如海通了四五回信,但是只是这几次通信,就让贾环在课业上,没有落下多少。

    这就是一个好老师的作用!

    林如海作为头榜探花,教导贾环这么个学童,自然是轻而易举之事。

    贾环和林如海的书信中,并不全是讨教学业,贾环在京中,得到朝中的最新动态,也会让刘通赵顺,把消息捎给林如海,让他远在扬州,对朝局之事,也能有所了解。

    这对地方官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此时不比后世,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扬州地处运河边上,还算好的,那些内陆、边陲之地,朝中局势的变动,可能一两年也喘不过去。

    林如海除了贾环这里,和贾赦、贾政也有书信往来,从他们那里也能听说一些朝局变化,不过贾赦只有空头爵位,没有实职,对朝局也不关心;贾政只是个工部员外郎,官小职微,他们能够得到的消息,都是在京中传遍的大路消息,就算他们不说,林如海也能在邸报上了解到。

    贾环专门命人收集的信息,虽然多是道听途说,能做几份准他也没数,但是比起贾赦、贾政,价值要高出几分。

    林如海现任扬州巡盐御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两淮盐政,被扬州八大盐商,以及其背后势力把持,官商勾结,对上侵吞朝廷权益,对下压榨盐户、盘剥百姓。

    林如海如果像以往的扬州巡盐御史一样,只在这个位置上做一任三年,单凭一己之力,多半也无法抗衡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两淮盐商集团。

    但是,他现在已经是第二个任期,对两淮盐政,有了深入的了解,有感于两淮盐政的糜烂,有心改革,只是一直没有什么改革的头绪。

    贾环倒是对两淮盐政,有一些想法,可惜他才十来岁,人微言轻,直接向林如海建议,很难得到他的认同。

    不过,贾环先前在扬州的时候,还是向林如海提出了一个改革两淮盐政的举措,回京之后,给林如海的信中,对盐政改革,也多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