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39章 林黛玉进京

第39章 林黛玉进京

    薛蟠长到这么大,从来没有这么风光过。

    带着家人抄了老齐老窝,解救了七位被拐女童,进城之后,薛蟠让薛府下人,大肆宣扬。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等薛蟠带着被解救的女童,来到金陵府衙的时候,马车后面已经跟着几十号闲人了。

    金陵城中,发生过女儿被拐的人家,得到消息,也抱着万一之念,纷纷向金陵府衙聚过来。

    被解救的女童,仍有哭闹的,已经不用薛蟠操心,跟着来的闲人中,有大胆妇人,自告奋勇上前来,抱起哭闹的女童,跟着进府衙过堂。

    人脏俱在,老齐无可抵赖,为了免吃皮肉之苦,痛快认罪。

    金陵知府当堂宣判:老齐罪大恶极,没收全部家产,并处杖刑一百,流放三千里。其妻同罪。

    杖刑一百,流放三千里,是大乾王朝律法中,死刑之下的最高刑罚!

    受此刑罚的犯人,大都连杖刑一百都撑不下来,命丧当场,比死刑还惨。

    死刑还要上报刑部,得到皇帝朱批,才能在秋后统一行刑,也就是“秋后问斩”的来由。

    被老齐拐去的女孩,绝不止被解救的十人,有的已经被他卖掉了,有的喂养不善早夭了。

    所以,得到消息,聚到金陵府衙外,期盼着解救女童中,有自家女儿的金陵百姓,大都失意而归。

    被解救的十个女孩,九个得以与家人团聚。

    只有英莲一人,没有家人前来认领。

    她当年被拐子拐走之后,本来颇为富庶的甄家,被一把大火烧掉大半家产,她的父亲甄士隐,只能带着夫人投奔岳父封家,寄人篱下,郁郁寡欢,后来被一位跛足道人拐带走。

    她的母亲封氏,女儿被拐,生死不知,丈夫也弃家而去,寄居在娘家,时常被父亲封肃抱怨,没过几年,便郁郁而终。

    她的外祖父封肃,不是金陵城人,对她这个被拐的外孙女也没有什么感情。

    看着其他被拐的妹妹们,一个个都与家人团圆,只有英莲自己孤零零,贾环看着,为她心疼。

    便找上金陵府衙之中,那个曾经做过葫芦庙小沙弥的门子,从他那里打听到英莲母亲娘家封家的情况,派赵国基前去探查。

    得到了和上述一样的消息。

    贾环便向金陵知府请命道,“莲儿姐姐父母皆亡,没有其他家人,学生想把她接到荣国府教养,知府老爷意下如何?”

    金陵知府平白捡了一桩功劳,解决九位被拐女童,在金陵城内,获得偌大名声,对贾环这个把功劳送到他手上的人,观感不错。

    英莲没有家人,怎么处置,也是一件麻烦事,既然贾环愿意接过去,金陵知府乐见其成,说道,“你若是能征得莲儿姑娘的同意,本府可以给你开一份文书。”

    贾环说道,“多谢知府老爷。”

    回身对英莲说道,“莲儿姐姐,我让人去打探过,你的父母,在你被拐之后,发生了许多事情,现在都已亡故,姐姐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跟我回荣国府去,请姐姐放心,我们荣国府必定不会苛待姐姐你的。”

    英莲听说自己父母皆已亡故,不禁伤心垂泪,哽咽道,“全凭少爷做主。”

    英莲自愿跟着贾环,金陵知府如约给她出具了一份身份文书,说明她的良家出身,只是在荣国府暂时寄养,并不是卖身为奴。

    这份文书,说有用有些用,说没用也没什么用。

    英莲进了荣国府,命运就与荣国府绑定在一起了,再难自决。

    只能寄希望于,贾环能够好好待她,护她周全。

    贾环把文书交给英莲,让她自己保管,带她返回荣国府。

    如意这个时候,已经得知此事的来龙去脉,英莲的可怜身世,惹起她的怜悯之情,对英莲再没有什么排斥的情绪。

    此事就此了结。

    英莲恢复旧姓,没有再被冠以“香菱”的名号,贾环、如意,只对她以“莲儿”相称。

    接下来几天,薛蟠和孙长兴,每日都来荣国府,跟着贾环学习《七宝刀法》。

    薛蟠经历过解救被拐女童的事情,在金陵城中的名声,好转了几分。

    被孙长兴当时拔刀横在老齐婆娘脖子上,威逼她服罪就范的英姿折服,学习武术的心情又炙热了几分。

    贾环这一次,是腊月十二,离开扬州,腊月十三抵达金陵,腊月十六和薛蟠在城中偶遇,腊月十七料理了拐子老齐,腊月二十二动身返回扬州。

    薛蟠殷勤地把贾环送出金陵城,才依依惜别,约定好在京城相会之时,兄弟二人再好好亲近。

    贾环来的时候,身边跟着如意、赵国基、钱槐、刘通赵顺,返程的时候,多了一个英莲。

    回到扬州林府的时候,正值江南的小年,不过林府仍在贾敏孝期之中,这个年关,也要草草而过。

    林黛玉见贾环去了金陵十来天,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孩子。

    才八岁的林黛玉,还没有男女概念,不过看到英莲,仍然对贾环萌生了几分怨气。

    贾环连忙把认识英莲的前因后果,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遍,着重交待了英莲从小被拐、父母皆亡的身世,立即消弭了林黛玉的怨气,拉着英莲的手,热情道,“莲儿姐姐,你且放宽心,安心跟着弟弟,如果他对你不好的话,你就来告诉我,我给你出气。”

    转眼年关已过,时间来到建和五年。

    元宵节过后,安顿好家小的贾雨村,返回扬州林府,等着林黛玉除孝,好和她一路进京。

    贾敏病故于建和三年五月,据实算来,林黛玉才守了十九个月的孝,还不到两年。

    不过,按照规定,过了建和五年正月,林黛玉就算三年孝期满,可以除孝,恢复正常生活了。

    距离除孝,只剩下十来天的时间,林府后宅,开始为林黛玉进京做准备。

    林家现如今家资空虚,林黛玉进京,寄住在荣国府,依附的是嫡亲外祖母和舅舅,荣国府乃赫赫大族,吃穿用度,不会亏待了她。

    所以,林如海为林黛玉准备的行囊中,除了林黛玉日常衣物,更多的是各种书籍。

    对林家这样的书香世家来说,有钱不算富,几代人积攒的书籍,才是最大的财富。

    林家在姑苏祖籍,已经没有什么人,林如海被贾环说通,第二任扬州巡盐御史期满,会设法调回京城做个京官。

    林家祖上,四代列侯,在京城自然也有宅子,不过多年不住人,不知道败落成什么样子了。

    贾环便对林如海说道,“姑父,您既然已经决定这一任期满,就回京去,算一算,只有一两年的时间,那么京中林府,有必要先收拾出来,等你回京之后,好方便入住。”

    林如海点头说道,“环儿说的有理,我派刘通赵顺,跟着你们一起进京去,修缮京中宅院。”

    贾环又说道,“姐姐进京,姑父只给她安排一个奶嬷嬷一个丫头,自有您的道理,不过清风、明月两位姐姐,在姐姐身边多年,已经情同姐妹,就这样放她们出去,小侄以为不妥,不如问一问两位姐姐自己的意见,如果她们想要继续陪在姐姐身边,可以让她们也跟着进京,不方便进荣国府,就先在林府住着。

    “如此一来,等姑父回京,要把姐姐接过去,姐姐身边就不会缺人服侍了。”

    林如海沉吟了一下,点头说道,“我倒没有想得那么长远,此事就交给环儿你了,清风、明月若是自愿进京,自然是最好的,如若不愿,就随她们去,不可强迫!”

    贾环领命,回头问了清风、明月的意见,结果清风表示愿意跟着进京去,明月则选择出府回家。

    林如海得知此事,心中甚为安慰,分别赏了清风、明月二十两银子,把明月的身契交还给她,让她跟着家人去了,把贾敏在京城郊外的一千亩嫁田,交给清风代管。

    转眼,建和五年正月过去。

    二月初一,林黛玉除了孝服,从此把对母亲的思念,藏在心底。

    二月初二龙抬头,林黛玉和贾环,坐上客船,沿着运河,扬帆北上。

    贾雨村带着两个长随,另租一艘小船,跟在林黛玉、贾环乘坐的大船后面,一路进京。

    两千里水路,因为是逆水行舟,黄河以北运河冰冻初解,耽误了一些行程,直到三月初五,才抵达京城外的通州码头。

    林黛玉和贾环的九岁生日,都在行船途中度过。

    林黛玉、贾环二人,在通州码头,略作停息,并没有在这里上岸,而是转入通惠河,走水门直入京城。

    在城中码头停船,早有荣国府的轿子马车等在这里,林黛玉乘轿,贾环骑马,嬷嬷丫鬟坐马车,行李也都装上马车,一行人从东城穿城而过,来到位于西城的宁荣街。

    路过宁国府大门的时候,贾环扬声对轿子里的林黛玉说道,“姐姐,这便是东府。”

    林黛玉透过轿子纱窗,只见路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中间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上有一匾额,匾上黑底金字,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向西行不多远,又是两个大石狮子,夹侍着三间大门,门上匾额书写着“敕造荣国府”。

    荣国府门外伺候的门子,早看到贾环、林黛玉一行人,贾环走的时候,还是七岁孩童,两年后回来,虽然也从九岁,但是身量抽高,已经褪去孩童稚气,多了几分少年英气,荣国府的门子一时间不敢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