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8章 途径扬州城

第8章 途径扬州城

    瓦剌大军灭亡大明王朝皇室之后,趁机占据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并在京城,恢复元朝建制,是为北元。

    后元朝廷,之后数年,陆续侵占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大片疆域,饮马长江。

    大明王朝宗室,此时在金陵,建立了南明政权,力图北伐,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驱逐鞑虏,复我中华。

    但是,南明政权,内部不稳,文臣武将只顾内部争权夺利,南明皇帝无力掌控朝局。

    南明与北元,在江淮之地对峙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518年,北元大举南侵,一举渡过长江天险,大军来到金陵城下。

    南明政权望风而逃,金陵陷落。

    这个时候,大乾王朝太祖,不忿南明政权软弱,举起义旗,号召江南子弟,共同抵御北元。

    时运也站在大乾王朝这边。

    攻破金陵,形势一片大好北元,皇帝突然驾崩,政权出现不稳,南侵的北元大军,没有继续扩大战果,而是返回江边,参与北元皇室的权力斗争。

    大乾王朝太祖,趁机收复金陵,自立为王,不再尊奉南明政权。

    南明政权几十年的倒行逆施,让江南百姓看不到希望,被百姓背弃。

    大乾王朝太祖,用了三年时间,一统大江以南,在金陵称帝,誓师北伐。

    又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北伐成功,把瓦剌建立的北元朝廷,赶出京城,恢复大明王朝疆域版图。

    到今天,大乾王朝立国已有八十余年,历经四帝。

    前面两位,都是马上皇帝,率领大乾王朝军民,经过二三十年的奋斗,终于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愿望,再一次完成统一。

    说是统一,其实并不是准确。

    北元朝廷虽然被赶回草原,但是这些年,一直边患不断。

    近些年,东北的白山黑水间,野猪皮努尔哈赤,已经统一建州女真,实力和势力都在持续扩大之中。

    虽然尚未把目光投向山海关以内,但是大乾王朝的有识之士,已经把女真人,视作心腹大患。

    只是,当下的大乾王朝,政局也不平稳。

    大乾王朝的第三代皇帝,在位四十余年,早年励精图治,继承父祖之志,使得大乾王朝政治清明,文武和谐。

    但是做了三十多年天子,拥有大乾王朝独断乾纲的无上权势,皇帝的性情,潜移默化中,出现了一些变化。

    随着皇帝年纪渐长,曾经的雄心壮志逐渐消磨,开始贪图享乐。

    在东宫住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羽翼渐渐丰满,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朝局之中。

    终于在五年前,京城发生一场大乱,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被皇帝赐死。

    皇帝受此打击,身心受创,大病了一场,以往自己难以痊愈,便把皇位禅让给了大乾王朝的第四任皇帝,自己移居龙首宫,做起太上皇。

    皇位虽然禅让了,但是皇权,却一直把握在太上皇手里。

    而且,退位之后的太上皇,身体一天一天康复,几年过后,现在又活蹦乱跳,看样子还能再活好多年。

    于是,大乾王朝就呈现出“双悬日月照乾坤”,两帝在朝的局势。

    新皇虽然已经继位三四年,但是朝中大权,一直被太上皇牢牢把控,尤其是军权。

    此时的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宁荣二府,也受到朝局的影响,贾敬正值壮年,却抛家舍业,去城外道观修炼;贾赦作为荣国府长子,却只继承爵位,没能继承爵产,荣国府爵产被二房贾政继承,都与朝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此时的宁荣二府,在朝中没有什么实权人物。

    贾赦和贾珍的爵位,都是空头虚衔,贾政作为宁荣二府唯一身有实职的在朝官员,官职不过是区区从五品工部员外郎,在遍地权贵的京城,实在排不上号。

    就是在勋贵中,宁荣二府的位置,也在连年下降,和原本齐名的“四王八公”,已经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这样的形势,对宁荣二府而言,有利有弊。

    利处是,能让宁荣二府尽可能地远离朝堂纷争,在波澜诡异的朝局中,保住自身。

    弊端是,在朝中没有什么强力人物支撑,一旦卷入某些风波,宁荣二府辗转腾挪的余地,也会小一些。

    不过,至少从目前看来,朝局的动荡,对宁荣二府,还没有什么造成太大的影响。

    朝局的暗流,目前也只存在于极少数的高层中,尚未大面积牵扯到广大的中小官僚阶层。

    处在底层的生民百姓,生活也还算平稳。

    至少,贾环一路上,在运河两岸,亲眼看到的百姓风貌,还都能过得去。

    贫苦在所难免,但还没有到根基不稳,百姓的生活过不下去的程度。

    如此一路南下,这一天,贾家船只,停靠在扬州城外。

    扬州虽然地处长江以北,但是在大而化之的地域划分中,已经属于江南地界。

    扬州距离金陵,只有二百余里的路程,轻舟快船,一日可达。

    作为运河旁的重镇,扬州繁华,不逊于金陵。

    此处还是江淮盐业的中心,设有都转运盐使司衙门。

    荣国府的姑奶奶贾敏,正随丈夫林如海,在扬州巡盐御史任上。

    贾环、贾珍途径此地,按照礼数,不需要去拜见林如海、贾敏。

    贾环这次跟着贾珍回金陵祭祖,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途径扬州的时候,趁着拜见姑丈林如海、姑姑贾敏的机会,提前见一见林黛玉。

    在扬州停泊,进城拜见林如海、贾敏,是早就议定的日程。

    船停好之后,早就收拾停当的贾环、贾珍,带着一干长随、丫鬟,下得船来。

    码头上,早有提前抵达的宁国府仆人,准备好了马车,贾环、贾珍坐了一辆,随船带的礼物,装满了另一辆,一行人浩浩荡荡,往扬州城门去。

    提前抵达的宁国府仆人,早就打听好了扬州巡盐御史衙门的所在,进了城门,径自带着贾环、贾珍二人前往。

    不多时,马车停下,贾环、贾珍从车上下来,已经有人上前去通禀。

    巡盐御史衙门的差役,听说是御史夫人娘家来人,不敢怠慢,连忙进内通禀。

    不一会儿,带着一位四十岁的中年人出来。

    中年人一眼认出贾珍,连忙上前拱手见礼道,“见过珍大爷。”

    贾珍隐约记得,此人是林如海的长随,后来升为林府管家,好像姓陈,一时间拿不准,便拱手回礼,含混说道,“管家有礼了,我们此番回金陵祭祖,途径扬州,前来拜见林姑丈。”

    陈管家笑着说道,“我们老爷早就收到了京中来信,这几天一直等着珍大爷来呢。”

    贾珍指着贾环,介绍道,“这是西府二老爷的三子,这次和我一起回金陵祭祖。”

    贾环先拱手见礼道,“见过管家。”

    陈管家笑着回礼道,“三爷好,我们太太这几天一直念叨着,你们什么时候能到呢。”

    闲话了几句,陈管家引着贾珍、贾环,从衙门侧门,进入院中,穿过前厅,来到后院门前。

    贾敏的陪房,已经等在门口,看到贾珍、贾环,连忙福身请安道,“见过珍大爷、环三爷。”

    林如海此时有公务在身,不便立即接见贾珍、贾环二人,便先有贾敏接见二人。

    贾珍的年纪,比贾敏还要大几岁,不过辈分差了一辈儿,是贾敏的侄儿辈儿,在后院相见,也没有什么可避讳的。

    贾环就更不用说了,只有七岁,避讳个什么?

    贾珍、贾环,被贾敏陪房接进内院,穿过前厅,来到正房门外,扬声通禀道,“珍大爷、环三爷到了。”

    门帘随即被屋内侍奉的丫鬟撩开,贾珍、贾环进到屋内,来不及瞧看屋内陈设,先撩开前襟,屈膝跪地,行大礼道,“侄儿见过姑姑。”

    上首传来一个有气无力的声音,“都是至亲,不必多礼,快快请起。”

    贾珍、贾环站起身来,抬头看去,只见上首坐着一位年纪约有三十许的华服夫人,正是荣国府姑奶奶贾敏。

    贾敏脸上,此时满是病容,好似连坐都坐不稳,身子歇歇地靠着一个锦枕上。

    此处是林家后宅,贾珍作为贾敏的成年外侄,拜见没有什么妨碍,却不好多话。

    再则,贾珍毕竟是宁国府的人,和贾敏和血脉关系,已经隔了好几代了。

    贾环却不用顾忌这些,看到贾敏的脸色,瞪着萌萌的大眼睛问道,“姑姑,你身体可好?”

    贾敏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轻声回道,“我这几日偶染风寒,没有大碍,环哥儿不必替我担心。”

    贾环此时,运起穿越福利,看到了贾敏的属性表。

    贾敏:荣国府嫡女,前科探花、现任扬州巡盐御史林海发妻。

    仙气值:3点。

    贵气值:73点。

    官气值:62点。

    文华值:67点。

    武韬值:19点。

    人气值:1点。

    贾敏乃是绛珠仙草转世的林黛玉的生母,身具仙气值,理所应当。

    贵气值高达73点,说明了贾敏的出身,以及现在的身份,在大乾王朝,都属于上乘。

    官气值也在及格线之上,应该主要代表她的丈夫林如海,虽然只是七品巡盐御史,却位卑权高,在大乾王朝,是数得着的实权人物。

    文华值也有67点,说明荣国府从贾敏这一点,开始转向诗书传家,培养儿孙不遗余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