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文武双全 » 第6章 乖觉混脸熟

第6章 乖觉混脸熟

    贾环住的小院,就在王夫人院旁边,与赵姨娘的院子比邻而居。

    赵姨娘对贾环这个亲生儿子,像王夫人对贾宝玉一样,着紧得很。

    她现在能在荣国府,有现在半个主子的身份,靠的就是为贾政生下了贾探春、贾环姐弟。

    由王夫人陪嫁升级为侍妾的周姨娘,因为没有生养,现在在荣国府,就没有赵姨娘体面。

    贾政今日休沐,在宁国府议定回金陵祭祖的时候,回到荣国府,先在外书房,和清客下了两盘棋,午饭是在赵姨娘房中吃的,吃饭的时候,把贾环要跟着贾珍一起回金陵祭祖的时候,给赵姨娘说了一声。

    赵姨娘乍一闻听此事,心中起急。

    贾环虽然已经开蒙两年,从她房中搬出去也快两年了,但是在她的心中,依然是一个小孩子。

    才刚满七周岁的贾环,也的的确确还是一个小孩子。

    这么小的孩子,哪能经得住数千里的奔波?

    但是,贾政已经定好的事情,赵姨娘没有反对的余地,甚至连心事都不好表露出来。

    贾政吃过午饭,在赵姨娘服侍下睡午觉。

    等他睡熟,赵姨娘便把身边的小丫头小吉祥叫过来,让她盯着贾环院子的动静。

    小吉祥很快传回话来,“三爷在东府吃过午饭,才回来,现在正在屋里练字呢。”

    赵姨娘闻言,立即就像过去,问一问贾环回金陵祭祖的事情,但是贾政在她的房中睡午觉,赵姨娘不敢离开,只能耐着性子,等贾政睡醒,服侍他洗漱了一番,等贾政去内书房梦坡斋看书,才急匆匆来到贾环院子。

    不等贾环身边的丫鬟通禀,赵姨娘径自闯进贾环的屋子,看到贾环正趴在炕桌上,一笔一划的练着毛笔字。

    赵姨娘的将来,都寄托在贾环身上。

    贾环开蒙之后,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进学的天赋,但是读书的认真劲儿,还是有的。

    他这个年纪,生活在荣国府这样的世家大族、高深门第,连出门的自由都没有,除了读书学习,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荣国府上下,都称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是天人转世,文曲星下凡,将来肯定能考状元。

    贾宝玉虽然无心读书,但是小小年纪,便已经体现出不俗的学习天赋,学文习字,速度都比贾环快得多。

    赵姨娘心里憋着一口气,心心念念,也想让贾环也考个举人进士,给她也争争光。

    贾环如果是在做别的时候,赵姨娘都会不管不顾地打断,看到他在练字,就不敢打扰了。

    放轻脚步,走到炕边,侧身探头,看贾环写的字。

    赵姨娘是荣国府家生子,荣国府从第二代,定下诗书传家的大方略,不仅对家中子弟,要求五岁开蒙,去家塾读书,也鼓励家里年轻仆人认字。

    贾母身边的鸳鸯、琥珀,以及得她教导的袭人、如意、司棋、侍书、入画等丫鬟,都是识字的。

    赵姨娘当年,也在贾母院子里服侍过,得贾母教导,也认得一些字。

    这一点,也是她能得贾政宠爱的原因之一。

    王夫人的王家,对女儿的培养,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要求她们识文断字。

    王夫人还好,勉强认识一些字。

    她的内侄女,嫁给荣国府大房弟子贾琏的王熙凤,却是一个睁眼瞎,不识几个大字。

    王夫人的陪嫁周姨娘,自然也不识什么字。

    贾政虽然不是科举正道出身,但一直以文化人自居,喜欢的自然是红袖添香那一套。

    赵姨娘相貌出众,有认识一些字,正好符合贾政的要求,才这么多年,一直得他宠爱。

    不仅和她生养了贾探春、贾环这一对子女,这几年,贾政每年的大半时间,都留宿在赵姨娘房中。

    王夫人年老色衰,和贾政现在已经是相敬如宾。

    周姨娘也只是偶尔分承雨露。

    贾环五岁开蒙,但是从三岁起,就在赵姨娘的督促下,开始识字练笔,几年的苦功下来,一手小楷,已经初显模样。

    赵姨娘看得满心欢喜。

    贾环已经察觉到赵姨娘的到来,却仍心无旁骛,认真写完一页纸,才停下笔。

    赵姨娘连忙亲自从他的手里,接过毛笔,放在笔架上,吩咐旁边侍奉的如意,“快给你们爷把茶端过来,你们作为他的身边人,怎么这么没有眼力见儿?”

    对赵姨娘的吹毛求疵,如意等人已经习以为常了,不用赵姨娘吩咐,就把准备好的温茶,递了过来。

    赵姨娘亲手接过去,作势要喂贾环喝。

    贾环连忙从她的手里结果茶盏,喝了两口,放在炕桌上。

    如意及时把残茶撤了下去,准备新茶,给赵姨娘端来一杯。

    赵姨娘接过茶盏,抿了一口,递给旁边侍奉的小吉祥。

    贾环翻身,跪坐在赵姨娘身后,嬉皮笑脸地给她按着肩膀。

    赵姨娘享受着贾环的殷勤,口中却不容情,张嘴问道,“我听老爷说,你要和东府的珍大爷一起回金陵祭祖?”

    贾环回道,“是啊,还是我主动请缨的呢。”

    赵姨娘一听,抬手拍掉贾环的手,扭身过来,对他怒目而视,“你小小年纪,哪儿来的那么的孝心?回金陵祭祖,说着容易,来回却要走几千里路,哪是说笑的?”

    贾环笑道,“娘,你放心,我们一路上都是坐船,不用走几步路,回金陵之后,一切事宜,都有珍大哥操持,我只需要按照吩咐,给东府太老太爷,咱们府上的太老太爷,老太爷磕头就是了,累不着人。

    “我主动请缨,除了是为人子孙的孝心,也是想趁这个机会,出京走一走看一看,饱览我大乾王朝的大好河山。”

    赵姨娘抬手掐住贾环的耳朵,咬牙说道,“你别跟我唱这个高调,我这一辈子,可就指望着你呢,你要是有过三长两短,我可怎么活?”

    贾环一边假装叫痛,一边笑着说道,“我这次回金陵,又不是自己一个人,除了珍大哥,老爷肯定也会给我安排人服侍的,你要是还不放心,就给老爷吹吹枕头风,让如意姐姐也陪我一起去。

    “这么多人围着我,能有什么事?娘请放一百个一千个心!”

    贾环虽然言之凿凿,赵姨娘却仍然放不下心,暗下主意,一定要请贾政,多给贾环安排几个人,一路之上好好照顾他。

    在贾政那里定好的事情,赵姨娘就算再不情愿,也只能从。

    阻拦不了贾环回金陵祭祖,赵姨娘只能尽心尽力,为他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第二天,贾珍递过话来,三日之后是黄道吉日,宜出行,他们定在这日出发。

    贾环得了回金陵祭祖的差事,孝心可嘉,这几日便被贾政特许,在府中准备,不用去家塾读书了。

    贾宝玉前几日偶得风寒,在府中休养了几日,今日身体康复,去家塾读书的日程,得以恢复。

    在家塾没有看到贾环,贾宝玉心中疑惑,回来一问,听说贾环要回金陵祭祖,贾宝玉也起了心思,在贾母面前嚷嚷,“我也要回金陵,去祭拜东府太老太爷,太老太爷和老太爷。”

    贾母闻言,笑得合不拢嘴,“宝玉呀,你有这份孝心就够了,回金陵可不是好玩的,来回几千里路,你身子弱,不要逞这个强。”

    贾宝玉嚷嚷道,“三弟怎么能回去,他还比我小一岁呢。”

    贾母笑道,“环哥儿虽然比小一岁,但是从小就摸上爬下,东府西府乱窜,顽皮得跟个猴儿一样,磕磕碰碰不知道多少次了,这些你都知道,只是在你们老爷面前才装得乖觉,你不要和他比。”

    贾环穿越福利没有开启之前,准备安心接受荣国府二房庶子的身份,老老实实过此一生。

    不过,长到三四岁,能跑会跳之后,发现自己这个庶子,各方面的待遇,不比贾宝玉差多少。

    因为不受贾母、贾政、王夫人重视,贾环身上的约束,相比起贾宝玉,也少了很多。

    所以在那之后,便显露出一些孩童本性,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能经常溜到宁国府会芳园去,和尤氏混得熟稔。

    王熙凤嫁入荣国府,没有和正经公婆贾赦邢夫人住在一起,反而住在二房贾政这边,帮着王夫人料理荣国府内外事务。

    贾环也靠着自己人小嘴甜,经常溜到王熙凤院中,和王熙凤也混得烂熟。

    王熙凤作为王夫人的内侄女加堂侄儿媳妇,在荣国府得王夫人庇佑,自然是站在王夫人这边,心里有一根弦,一直提着——谨防贾环和贾宝玉竞争二房家业。

    赵姨娘倒是流露出一些竞争的苗头。

    贾环却表现得一直乖觉,在王夫人面前,一直毕恭毕敬,和贾宝玉这个同父异母的兄长,虽然共处的时间不多,但是关系也相处得不错。

    再加上贾环在家塾课业上,表现出来的天资,完全无法和贾宝玉相比。

    虽然因为基因问题,在相貌上,比贾宝玉还略胜几分,但是这一点优势,不足以牵动王夫人心中的警戒线。

    总而言之,贾环一直没有显露出能威胁到贾宝玉在荣国府地位的迹象,这也是他能在荣国府过得逍遥自在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