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女王陛下,把周公租给我们抵债吧 » 第27章 开发王宫计划

第27章 开发王宫计划

    周叙说道:“王宫办成博物馆,让任何人都可以去参观,让百姓们都有机会看看王室以前都是怎样生活的。

    变成博物馆,只需要养一批工作人员维护就可以了。还可以用王宫来办一些活动搞创收。你看,咱们参加的愚园诗会,要是王宫里举行,是不是更好?能容纳更多的人。”

    “嗯!听丞相爱卿的。”

    ”哎“姜时接着又叹气道:

    ”也只能让叔父推荐人来办理了!我查看了,兰雅人这次还算坦荡。属于凤栖城的府库,兰雅人不动。

    兰雅人只拿凤栖城该上交王室的税收部分。

    找来一个好城主,凤栖城就可以继续良性运行。

    凤栖港也还继续保持原样。

    不过,原来王宫的开支都是兰雅人承担,现在兰雅人交还凤栖城后,王宫得靠王宫自己挣钱来维持了。

    离国,诗巫国等国恢复了上贡的一笔钱还可支应一段时间,要是这笔钱用完,别说养王宫里的人了,就是王宫的日常维护费用都没钱。”

    周叙道:“王宫里无用的人立马辞退了吧!免得下个月要多发工资。”

    “嗯!是该这么办!

    首先御膳房里的人就是最没用的。都没王室成员居住,养他们御膳房给谁做饭呢?”

    周叙暗笑,姜时最记得御膳房了。

    实际上无用的人,不止御膳房呢!以前专门围绕王室成员打转的宫女和太监都是无用的。

    两人就这么商量着,周叙按照他前世带来的记忆,把去故宫参观的感受,和了解到的故宫博物院怎样搞创收的主意一一列了出来。

    哦!对了,一些豪商的典礼活动,也可以出租宫殿大厅去给他们举办嘛!

    人民大会堂都可以举办电影首映式呢!

    镛王宫更可以了。

    姜时把周叙列的这些整理了出来,准备拿去给何道长看。

    让他给拿主意。

    姜时这个国王,连清朝下台的溥议都不如,溥议还有一些遗民可以商量。还有几个老师,太傅。镛国连王室成员都争相脱离王室了。

    连一个商量的自己人也没有了。

    镛王一登基亲政,辅政大臣和给镛王讲课的老师们都收拾东西走人了。

    他们本来就是受诸侯委托,拿钱办事的。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思。

    只有找何道长这种父辈的旧日故交拿主意了。

    何道长对于姜时要把王宫办成博物馆向天下人开放,让天下人都能进入参观。非常赞同。

    何道长说道:“其实雄伟壮丽的王宫,并不太适合人居住,宫殿由木头建造很容易着火。而高耸宫墙虽然能够防止火灾蔓延,却也影响空气的流通。

    夏天酷热,王宫很快就会成为火炉。

    而到了冬天,凤栖城靠海,王宫里又觉得湿冷。真没小家小院住着舒服。”

    另外何道长还说了,一个人,一天三顿饭,能吃得了多少?一年穿的衣服需要多少?

    市场上买就是了。就算需要定制的。找个裁缝不就可以办好了。干嘛非要养一个尚衣局。

    还有就是御马监,就算要养马,有一个马夫就够。何必养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人员机构?特别是什么御膳房,尚衣局,等等。

    国王一个人吃饭,居然养一个庞大的机构,这简直就是浪费民力。

    何道长的紫阳派最是反对奢侈生活和奢侈厚葬以及各种繁杂的祭奠活动。

    紫阳派始祖认为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的束缚,如肌体之累、声色之乐、利禄之欲、死亡之惧和仁义礼乐之羁。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道。

    紫阳派呼唤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和归本返真。

    紫阳派认为贵族们找一帮人来伺候自己,把自己的手脚都废了。

    何道长说道:“古代贤人都是与民一起同甘共苦。贤人受到尊重,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比如传说的神农尝百草。黄帝制内经。

    而不是靠高大巍峨的宫殿与奢侈雄浑的墓地。

    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才是真理。”

    有何道长支持,可以抵抗来自诸侯们的抗议。

    要不然,镛王把王室开放了,让百姓了解到王侯的日常生活。也许就减少了百姓对王侯的敬畏。

    有的诸侯王可能会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加以阻拦。

    何道长最后又说道:“丫头,我们紫阳派,你要是找医师,武士,我们不缺人,但你要找管理人才,我紫阳派就不行了。你让姜铭帮你物色人吧!”

    何道长自然知道,他们两个是管不了凤栖城的,就算王宫都没经验能管好的。

    于是给姜时出主意去找姜铭。

    得何道长支持和指点,周叙和姜时又去找姜铭。

    姜时想怎么做,就要找姜铭来推荐人来帮她实现了。

    随着姜时的描述和看周叙写在纸的方案。

    姜铭很快就想到了,能帮忙姜时的两个人来。

    一个是晨阳国的一个退休太监。上一任晨阳王的内宫掌印。

    一朝天子一朝臣。

    自然的,新王上位,内宫掌印自然就是原来太子府上的总管太监了。

    虽然这个掌印太监,他年纪不大,不过就是40岁左右。太子登基,他却是主动申请退休回乡下养老。

    懂规矩的掌印太监都知道,爽快交权交接,后任还会保护前任。还能受人尊重的平安养老。

    要是不识趣,下场几乎都不怎么好。

    晨阳国上一任国王和现任国王都是英明之辈,他们的手下自然都不差。

    而上一任内宫掌印,学识不差。他掌印的时候,不敢和文人,外臣过多交往。

    离开王宫后,却是喜欢和文人们诗词唱和。

    如此和姜铭交往比较多。

    让上一任晨阳国内宫掌印来做镛国王宫博物馆馆长太适合不过了。

    而且像掌印太监这样这样的人,一直在内宫里掌权忙着,退休了,闲下来,还不适应。

    有事做,就算不给钱,这个前掌印隗阶都会高兴的来接任。

    这点姜铭是知道的。隗阶没权势了,和这些晨阳国,像姜铭这样的清流文臣交往反而频繁。

    彼此了解。

    听姜铭的介绍,周叙感觉到,晨阳国的清流文臣没有周叙原时空历史上记载的那样。太监都是文人的鄙视攻击的对象。

    晨阳国清流文臣对这些太监居然还有一丝怜悯之心。

    从姜铭口中说出来的话是,这些人基本上就是贫穷人家,养不过来的孩子的一条活路。

    甚至有些小太监,都是父母做主送进宫的。

    他们自己就没有选择的权力。也是一帮可怜人。太监很多也是善良的,为何要去鄙视人家。

    而城主,姜铭也推荐了一个晨阳国人,曾经是镛国人。很有才华,在晨阳国先王时代受到重用过。和隈阶一样,新王上位,主动让贤,退休。

    从何道长处和姜时的谈话中,周叙知道姜铭值得信赖,不管是人品还是学识。何况他是周叙的舅父,姜时的堂叔父。

    周叙与姜时不依靠他,还能依靠谁呢?

    周叙观察了何道长的药僮,好些都是孔武有力,武艺高强之辈。

    有他们保护,何道长才敢全天下到处跑。

    紫阳派的势力不小,很多诸侯可以看不起镛王室,但不敢看不起紫阳派。

    否则,王室成员以后有什么大病,这些紫阳派的道士请不动就比较麻烦了。

    若夏大陆不统一,诸侯国林立,紫阳派看你诸侯国不爽,不去你诸侯国行医了。

    你国王不能跨国绑人吧!

    周叙打算让姜时找何道长找要几个紫阳派的人来保护他们的安全。

    周叙一说,姜时就说道:“周叙,青牛宫的道士就是。何道长离开凤栖城的时候,把改做了书院的青牛宫恢复成道观,派了紫阳派的道士常驻凤栖。如此,他才放心离开的。

    我和你说过的嘛!在凤栖城,咱俩还是很安全的。”

    也是,烂船也有三斤钉。

    500年的王朝,怎么也还是有点隐藏的保命势力的。

    周叙看了镛朝以前册封仪式记录,太没创意,也很没仪式感。难怪后面诸侯都不怎么重视册封了。

    镛朝的册封,就是写上一份圣旨,然后让太监们送过去,摆香案念过一遍就完事。

    这怎么行?

    周叙给姜时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仿照欧洲册封的形式和典礼来搞。

    给离国国君办一个特别的册封典礼,一来彰显离国国君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树立镛国的权威。

    天子在这之后,要改变思维观念了。

    要换一种活法。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君主在封爵仪式上,通常手持一把宝剑,敲打接受爵位的人的肩膀。

    这个仪式就不错。反正册封的解释权在天子。几百年,除了王宫典籍,也没什么地方有详细,全面的封爵礼仪记载了。

    重视礼仪,是有道理的。因为其具备维护秩序的功能。

    但镛朝有些礼仪很简陋,但有些礼仪很像儒家,搞得就很过分了。

    并不能起到巩固自己权势和影响力的作用,反而把自己拖垮了。

    难怪紫阳派的何道长很反感。

    从镛景王开始,镛国国王放弃了镛文王的道家治国国策,改变了镛文王制定的无为而制,提倡王室过简朴,低消耗的国策。

    开始信奉儒家,开始了铺张浪费,搞起了很多繁琐的礼仪规则。

    特别是葬礼,国王的墓室要建得壮丽雄浑,陪葬品要奢华,要多。

    奢华的风气死灰复燃,很快就影响到了其他的很多诸侯国,让很多国家一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就用在国王的墓葬上了。

    镛景王除了人殉不敢恢复之外,前朝的殉葬文化在被镛文王的国策压制了100多后,在景王的手上又全面恢复了。

    国王不长寿的话,接连建造规格庞大的墓室,陪葬贵重物品。

    一国连续几场葬礼下来,国库就空虚了,这是镛国败亡的最大原因。

    弱小的诸侯国,国王也死不起。后面连镛王也死不起了。

    一场葬礼后,在跟着举办一场新王的登基典礼也要隆重奢华,如此多来几场,镛国就只能是债台高筑了。

    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孝三年,不能饮酒食肉、不能作乐、不能洗澡梳头、不能夫妻同房。

    如果严格按规矩来,守丧者哭泣无时,住茅草屋,睡草垫,枕土块,一个个比着不吃而任自己饥饿,比着衣服单薄而任自己寒冷。结果是面目干瘦,耳不聪,目不亮,手足不强劲。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特别是上层人士守孝,必须搀扶着才能起来,拄着拐杖才能行走。

    没几个人能完全按照规矩来,但又不能让人发现自己不按规矩来。如此自然就形成了大量的伪君子。

    比的不是守规矩,比的是谁的伪装技巧高,不能让人抓到失礼的包。

    这种风气在从镛武王开始在镛国蔓延,就到处都是只重视面子的伪君子了。

    姜时的大哥,就是如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