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崇祯:朕不是糊裱匠 » 第44章御林军

第44章御林军

    崇祯元年,十月初五,崇祯皇帝降旨视察京营两军。

    京营经过李邦华几个月的整顿,重建御林军与金吾卫已经正在进行了。

    由于李邦华任兵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事务本身繁多,随后他又请旨请求原大名知府,军机行走卢象升协理京营两军事宜。

    这当然也是皇帝暗示的结果。

    历史上卢象升初任户部主事,升任员外郎,累迁为大名知府。崇祯二(1629年)年卢象升招募了一万兵马,进京协助防卫。

    崇祯三年(1630年),卢象升升任右参政兼副使,外出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号称“天雄军“,从此这支天雄军在镇压高迎祥,李自成农民军起义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

    野战和奇袭,是卢象升经常使用的战术。

    卢象升虽是文人,有超人的武艺,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

    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曾经三天断粮,卢象升也上不吃不喝,因此深得将士之心,作战都有功劳。“这是他抚治郧阳时的事。

    当时郧阳附近有义军四十多万,而卢象升当时带的兵只有郧镇的标兵五百,蒋允仪招募的毛兵五百,周仕凤的石砫兵六百,许成名的筸兵三千五百,邓玘的川兵五千。

    除邓玘的川兵稍有战斗力外,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但在卢象升手里,绵羊也变成了猛虎。这群乌合之众在深山野岭中转战千里,忍饥挨饿,九战九捷,斩首万余,硬是把绝对优势的义军给扑灭了。

    所以,对于一个以善治军而著名的文人,而是又对皇帝忠心耿耿的臣子,朱由检没有道理,不快速把他提拔起来。

    朱由检来到通州大营,在号角声视察着这数万人马组成数个,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方队

    两边大小方阵盔缨如林,旗帜蔽天,红衣黑甲的大军直排出去,仿佛望不到尽头一般,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看着此时受阅官兵寂然肃立,不发一语,满校场只闻大旗被风吹展之声。朱由检不由大为惊讶。

    没想到几个月时间,就达到如此水平。随后便让太监抬出大量的白银,赐给受阅的将士。

    众将士,顿时士气大震;山呼“万岁”。

    随后,朱由检便设宴款待,卢象升和李邦华。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肯定。

    卢象升三十岁不到,非常年轻,眼神沉着坚毅,面皮白皙,略带风尘色,下巴较尖,略显清瘦,看这样一心扑在军务之上。

    宴后,朱由检单独召对卢象升,把低着头跪着面前的卢象升打量一下,便赐座。

    卢象升大感意外,立马叩头谢恩。

    如果国家危乱,天下并太平,北有后金觊觎,腹地陕西民乱,卿虽为文臣,但为帅臣,统领一军,忠勤可嘉;朕心甚慰!

    崇祯皇帝的几句话,便使得这位深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帅臣大为感动,觉得自己这辈子只能粉身碎骨,才能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事实上,朱由检也完全能理解,就是后世,三十岁左右能成为一个野战集团军的首脑,那也是不太现实的。

    “臣本无带兵才能,他回答说,只有几分痴诚,平日也只是愚心任事,不避任何艰难。”卢象升沉声回奏道。

    御林军乃天子亲军,近来不仅要守卫京城,更要去野战。朕任用你也是应有之义。希望你带领这支军队,成为朕的最锋利的利刃,为皇朝扫除妖氛,扫庭犁穴。

    卢象升再次回奏道:“如今国危主忧,臣虽然驽钝,也愿肝脑涂地,以报陛下!”

    随后皇帝赐给卢象升,蟒袍,银牌,便他退下了。

    等卢象升离去了,皇帝又突然想到一个事,就是前几天,通政司的邸报上,不少地区都刊登祥瑞。

    有些在后世经历过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早都免疫,甚至感觉荒唐,比如有白化病的犀牛当作独角兽,把锦鸡当作凤凰,贻笑大方。

    朱由检没想到现在已经正处京察了,这些地方官员依然上奏一些荒诞不经,稀奇古怪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竟然堂而皇之的刊登在通政司的邸报上。

    于是崇祯皇帝明旨召见通政司使赵锦,大肆训斥了一番,让他以后不要再把什么乱七八糟的祥瑞刊载上去。

    对于通政司这个存在感较低的衙门,皇帝当然不怎么感兴趣,感兴趣的是这朝廷邸报。

    由于这个时候,活字印刷术已经应用在邸报上了,所以现在的邸报发行的规模就更大了。

    朱由检要求,以后通政司掌握的邸报(相当于是内参)必须要经过皇帝或者军机处审核之后,才能刊登内容,另外严禁止刊登与军事,军情有关的信息。

    说着说着,皇帝突然来了灵感,一直以来,士大夫控制了民间舆论的,一些退休离任的官僚,很多时候可以通过“清议”,舆论各种方式,来影响朝堂的用人和施策。

    舆论战,当然是一条很重要的战线,殊不知,后世防火墙这玩意儿为什么出现,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朱由检想通过报纸这种方式,更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从而为后面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奠定基础。

    于是他召开上书房大臣御前会议(军机大臣会议)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

    上书房大臣杨嗣昌,兼职方司主事,历史上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父亲是杨鹤之子。当然杨鹤这辈子可能没有这个机会再任三边总督了。

    杨嗣昌,推荐一个叫顾宁人的一个没有进入仕途的一个人来为皇帝协助办理报纸。

    杨嗣昌说的时候,皇帝听着名字有点熟悉,但不以为然,以为是一位民间先达之人。跟杨嗣昌有着不错的关系。

    但后面听杨嗣昌说,这顾宁人还写一本《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才明白这是何人?

    原来是顾炎武啊!

    后世顾炎武较为出名,就算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名字,也肯定听过他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