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金牌代理商 » 五十八、凭尔燎原火

五十八、凭尔燎原火

    “早该上警察了嘛。”我心中暗暗叫好。

    虽然折腾了十几个小时,延误了上百条船的船期,惊动了副厅级干部,好歹这事儿是处理下去了。

    在两名人民警察的控制下,这个村民乖乖认怂。往小了说,这是寻衅滋事,应该行政拘留。往大了说,那就是敲诈勒索,导致外面上百船只延误,光是这一笔费用就有上百万之多。秋后算账足够扒他房子的!

    “谢谢秘书长,您可帮了大忙了。”我忙不迭的上去恭维。“叫我小郭,我是原油过驳项目的代理。”

    “哦……”江秘书长似有所思,“我想起你了,王处长常夸你为人正派又有主意。”

    王正科真这么说么?这误会可闹大了。

    “谬赞了。您当心这梯子。”

    警察押着人乘巡逻艇走,江秘书长只能退求其次,从交通艇上走。好在接驳的小艇并不算小,我们几个人在上边也不拥挤。

    蚝排问题今天算是彻底浮上水面,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

    “杨处长,这是你的辖区,你怎么看?”

    杨处长面带难色:“这个问题是个多部门管理交叉导致的难题。海域归海监管,渔业又归水产畜牧局管,渔船归渔政管,航道归我们管,我们这些部门又都没有强制力,他不听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几个大檐帽管不住一顶草帽。”江秘书长甚是不悦。

    部门过多互相推诿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生气要是顶用,找几个脾气大的做官不就行咯。我躲在一旁,不敢言语。我要是说话,说的不好影响丁总的形象。要是说的太好,那是影响杨处长的形象。无论哪样都对自己不利,所以领导面前最好就不要说话。

    “小郭。”

    怕什么来什么。

    “领导,您有什么吩咐。”

    “这件事,从你的角度看,怎么才能解决?”

    额……我答对了你给我个处长干干?

    “这种事,我一个平头百姓怎么说的来呢?”我连连摆手,装作不知道。

    “说嘛,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我看了一眼杨处长,只见他也没表示什么,便壮着胆子说了。

    “从我们商人的角度来说,这纯粹就是利益问题。养大蚝有利,他们才会养,如果不利的话,就不会有人养了。”

    船舱里一片死寂,整个市政府十年时间没有解决的超级难题,竟然有人说自己可以办到。

    “说下去。”江秘书长示意我继续。

    “我看钦江养殖业都是个体户分散经营,质量差异极大,也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是大而不强。纯粹就是一门地主生意。”

    “什么叫地主生意?”

    我笑笑:“钦江是南疆为数不多水质优异满足养殖条件的地方,全国70%的太平洋生蚝幼苗和50%的产量都在这里。离开这里,别的地方不好养。而这里能够养殖的水域又被这些养殖户强行霸占。所以现在生蚝的价格并不是效率决定的,而是养殖面积决定的。如果让我们公司来做,我有信心让价格暴跌五成!”

    江秘书长官场老油条一听这话就明白过来了。只要有一家养殖企业把价格压到极低,普通养殖户就失去了牟利的基础,由散养变成工业化养殖,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好!有想法!你打算怎么做?”

    “我回去先做调研,然后向丁总递交计划书。如果他同意,我就试试。”

    “去!一定要去!”江秘书长就像看见了新大陆,一个庞大的计划在他脑子里逐渐成型。“小郭,家乡就需要你这样能做事的人才!你要能解决这个痼疾,市政府一定会给你们优惠政策。”

    “领导放心,凭尔燎原火,自有倒海水。”

    “嗯……好诗啊。”

    我眼睛差点眯成一条线,也许是我变得有点快,也许是我在金钱面前失去了纯洁。这半句诗意境虽好,却不是什么好人说的。它的作者叫严世藩,是奸相严嵩的儿子。

    返航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突然说出这个计划。这不是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近乎完整的思路。很快,我意识到这不是偶然,早在我第一天从那艘油轮上跳下来,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直到在我的潜意识里完成这个设计。

    是的,这笔生意有诸多利润点。

    大蚝是典型的生鲜食品,必须冷冻运输。但是散养的养殖户根本不可能雇佣冷链卡车,他们仅仅是冰冻大蚝之后,带着冰块运输。可想而知,这样分开散运货损率是极高的,一般超过25%。原本100块可以买100个大蚝,运过去之后就变成了75个,单价上涨33%!

    也就是说,就算我的成本与养殖户一致,只要规模够大,用冷链运输,成本也可以下降25%!或者售价便宜33%!当然,前提是我蠢到用卡车运输的程度,要知道现代冷链集装箱已经非常完备,我完全可以用冷链集装箱直接发陆海物流走海路。这个成本就低了!从中国到美国洛杉矶,一个大蚝最多只需要1分9厘运费,同一台苹果手机的运输成本差不多。

    这还仅仅是运输成本。

    本地养殖户使用的生蚝学名太平洋大蚝,半年一成熟。是一种纯天然未经驯化的生物,口感很腥,必须要大蒜去腥味才可以食用。而且大蚝的生长周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分拣极为困难。如果经过生物驯化育种,一定可以产生大小均匀,满足工业化生产要求的品种。

    这是其二。

    其三嘛!养殖户全凭手感操作,养大蚝最关键的工具叫做蚝柱,实际上是一条沾满了水泥块的尼龙绳。这玩意儿重量很大,需要人力一根一根的挂在海水中,然后才能开始养殖。有的甚至直接把水泥柱插在淤泥里,让大蚝自己攀附。但是蚝柱密度是多少?挂多长合适?没有人研究过。

    所以,我感觉这其中一定有文章可做。从三个点进入,成本大约可以降低50%左右,仅此一项就足以碾压所有的散养经营。

    我需要的,是一家研究太平洋生蚝的水产研究机构,一片足够大的水域,一家专业生产浮筒的厂家,还有市政府的支持政策。

    翌日

    方案摆在丁总面前,他从未像今天这样惊讶过。温暖厚实的地毯上,他的脚步悄然无声。

    “小郭,你想过这么做的后果吗?”

    后果?

    “义哥,后果不是赚钱吗?”

    丁义秋背手而立,愁眉不展。回道:“我不否认你可以赚钱,甚至可以赚不少钱。钦江的大蚝产业年产量大约是25万吨,大约2.5亿公斤,按照6元一斤的价格,产值30亿。按照你的想法,2万亩养殖箱,高密度、大深度养殖,现代育种,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做到50%成本应该是可以的。甚至,做到30%也不奇怪。就投资来说,一个大型浮筒价格在10万左右,占地2公顷,2万亩就是600个,大约6000万投入。如果你的产量占全部的10%,产值3个亿;如果能占到20%,就是6个亿!哪怕你成本价卖出,也有3个亿!这笔生意当然是划算的。”

    我沉默不语,因为我知道丁总只是在铺垫。

    “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种规模化养殖面前,几万蚝农一点抵抗能力都没有,他们没饭吃怎么办?”

    丁总看着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从没想过,丁总会关心那些蚝农,就像我从没想过他会突然给我30万,帮助我渡过难关。

    “义哥……你让我怎么说呢。拖拉机淘汰耕牛,收割机淘汰人力和石磨,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我们开20节的集装箱货轮凭什么进航道就开10节?珠江口一个集装箱码头一年1000万标箱,凭什么我们才50万标箱?蚝农没饭吃可怜,那钦江人民GDP只有东部的十分之一,他们可怜不可怜?”

    丁义秋苦笑一声:“你说话的语气倒有点像江秘书长了。”

    “我觉得,他是对的。”

    丁总叹道:“好吧!公司的财务状况你是知道的,我只能投1000万,其他的缺口需要你自己解决。”

    “谢谢!谢谢义哥。”

    “小郭呀!不要变成你师傅那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