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此间绝唱 » 第二章 大梦浮生尽,真风流者唱风流

第二章 大梦浮生尽,真风流者唱风流

    南陈江南道,国都太师府。

    岩雀高楼,群贤汇至,所谓名士风流,风流在清谈。

    老太师钱元范,须发灰白,坐于主位,望着满堂清贵,脸上掩不住的笑意。

    有两排侍女执托盘款款而来,为两侧宾客备齐酒食,立侍在侧。大堂内灯火摇曳,堂中乐师奏着雅乐。

    众宾客,饮酒叙谈,高谈阔论。时而大侃国家政事,时而填词作调,附乐而和。

    这些宾客皆是朝中的清贵文官,儒士学者。老太师素有爱才之心,尤其是对和他一样的清谈文人。每到十五月圆夜,老太师总要邀来满堂后生,清谈实时,饮酒而歌。

    虽然总有不解风情的武官,私下诟病这是酸儒开会,自作清高,甚至偷偷给这位位极人臣的老太师起了个“钱酸糕”的绰号。但老太师,总是乐此不疲。

    一方面,是为了在清谈时,考察有才学的好苗子,进而点拨培养;另一方面,老太师也确实对这“酸儒开会”乐在其中。

    老太师抬手,挥退了乐师侍女,众人也停止了私下交谈,目光汇集向老太师。却见老太师尚未张口,先是抚掌大笑,爽朗笑声中,灰白须发都显得生机盎然。

    “呵呵呵呵…诶呀,诸位!诸位!老夫今年七十有三,这太师也做了二十余年了,活了这许多年岁,却从未有比今日更加开心更加高兴的日子啊!”

    坐下一位年轻宾客,嘴角微翘,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笑问到“见到恩师满面春风,我等更是喜不自胜啊!却不知恩师之喜,喜在何事?”

    老太师钱元范,看了眼那位有逢迎之嫌的年轻人,没多计较,笑声更爽朗了几分。

    “你能将我的乐事看出是件喜事,可见你未必不知啊!呵呵呵…今早我得前线消息,礼部侍郎周峰等人与狄国和谈,成果斐然!前日双方正式达成‘乾道和议’数十年战事总算告一段落了!这真乃黎民百姓之幸,王朝社稷之幸啊!”

    底下众宾客,虽说有不少人已经提前得知了消息,但此时仍是很给面子的四座哗然。

    一会有人说“江山太平,四海晏清,此乃在下毕生奋斗之目标,如今瞑目已…”

    其实那人才二十出头。

    一会有人又说“啊!昨夜星辰昨夜风,今日狄国笑谈中。为报王朝穿金甲,恨敌投降打不能!唉,惜哉!惜哉!”

    那人挺着瘦削腰板,甚为惋惜,仿佛狄国没议和的话,他马上就能打到对方国都去。一副颇具调侃意味的滑稽嘴脸,引得一众宾客也哄然调笑起来,满堂之中尽是轻松快活的意味。

    作为当今朝堂上最大,也是主要的“主和派”集团,以老太师钱元范为首的“清党”,对于与白狄人之间的战事,向来不看好。

    白狄人,发源河套地区,自统一北方异族之后,扩张势头可谓势不可挡。更是在百年前依靠强悍的草原铁骑,一举攻占大江以北。

    若不是大江天堑庇佑,加之白狄人向来不善水战,恐怕当时陈朝就已经灭国了,也就不会有现在偏安一隅的南陈了。

    “诸位!”

    在相互称喜的愉悦人群中,有一青年文士猛然站起,在这和谐的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

    “诸位!莫不是庆祝的太过早了些?”

    “卫华年!今日是我大陈朝的喜事!你一翰林修撰,难道想扫太师大人的兴,扫诸位同仁的兴吗?”之前逢迎老太师的那名年轻宾客,此时厉声呵斥到。

    那名叫卫华年的年轻修撰,此时双目圆睁,眼圈泛红,狠狠瞪着满堂脸带笑意的,所谓清流!

    “今我南陈,风雨飘摇!十年来,白狄人九次进犯淮南道,百姓凋零,十去四五!若不是王伯安,陈清平两位大人主张御敌,恐怕我南陈早就……”

    “够了!”

    老太师钱元范,厉声打断。

    “卫修撰!请你别忘了,老夫的家人也都在淮南道!难道老夫不想北定中原,收服失地,还家国安宁?

    敌寇势大呀!我且问你,谁来歼灭白狄六十万铁骑?我且问你,千里战线的后勤,又如何供给?来来来!我再问你,一旦开战,征收钱粮,壮丁民工,你可想过,民生百姓?”

    老太师钱元范,立定背手,俯视诸公!

    “我钱元范,主张讲和,不是我怕了狄国,一死而已,有何可怕?我是明白,此时敌我不对等,不如潜心发展,数十年后,再一决雌雄!”

    老太师从上往下看,卫华年从下往上看。

    终于,卫华年惨笑一声,转身离去。

    先前逢迎老太师的年轻士人,凑近老太师,低声言语到。

    “恩师,他这一走,若是投了王,陈二党,终归是个祸患。不如……”

    说着,他悄悄比划了一个斩首的手势。

    “你敢?”

    老太师当即狠狠瞪了那年轻人一眼,又带有教导的语气道。

    “我怎么教的你?要有容人之心!你这性子太过功利,可得好好改改!”

    又扭头,看着那人离去的方向,感慨道。

    “唉……此人啊,才学不错,就是眼光短浅了些!”

    ……

    一匹战马,自入了金陵城后,便马不停蹄,无视宵禁。这是加急快报,才能享有的特权。

    快马入城后,没有先往皇宫去,反而是先向钱太师府来。有人特意叮嘱,先让太师过目。

    手持木匣之中,竟是一颗头颅。

    ……

    钱府大堂上,众宾客依旧是轻松愉悦的氛围。钱老太师,也把心思从刚才的插曲中收了回来。

    他低头,颇有豪侠之气地将一碗梅子酒,一饮而尽。

    放下碗,一扫心中几十年来的阴霾,畅快淋漓!

    他这一生,治理农垦,方田均税,修治漕运,市易均输,自认没辜负身上这身袍子!

    他小心翼翼了半辈子,被人骂是“主和派,软骨头”。

    没关系!他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他,都成!他不在乎!他不是图他自己。

    他的孩子,他的孙儿孙女,他的至亲,全都被皇帝调到了与狄国接壤的淮南道。骨肉分离,他成了孤家寡人,可他不恨皇帝!

    他知道,皇帝是怕他做一头只图自保的老王八。他知道,皇帝是怕他只保小家,不保国家。他知道,皇帝就是要用他的子孙后辈,他仅剩的亲人,把他放在火上烤!皇帝就是要让他这个“主和派”的头子,成为和他一样的热锅上的蚂蚱!你别想,独善其身!

    所以,他从来不是图自己!他图不了,也从没想过要为自己图些什么。他图的是社稷民生,不是他自己的富贵!

    一直,都是……

    想了许多,压抑了太久,老太师没留神,过了自己饮酒不过三杯的约束,多喝了几杯。

    “我这,算不算渎职了呢?”

    平生小心谨慎,从来没有贪杯误事过的老太师,他在心里悄悄地问自己。

    “半辈子了,今天我开心,我高兴,我就渎职这一回,就一回!就两杯!就再喝两杯。”

    他从来没有哪一天,像今天一样痛快!因为和谈成功,王朝将有数十年的时间,可以安稳发育,可以休养生息。国家和他自己眼前的苟且偷生,都不算什么,为的是后辈们的未来,一个扬眉吐气的未来!

    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文臣之首,就连这痛快,都不是为他自己。

    月明星稀,天凉如水,有钱府仆役小跑进大堂。

    那仆役凑近老太师耳边,压着语气,脸上每一块肌肉都拧着劲,嗓音颤抖道。

    “老…老爷,前线加急快报,白狄人撕毁合约,趁我军将士因议和成功松懈时,悍然急攻淮南道!皖州,六安,琅琊三地布政衙门被对方安插了细作,三城卫所军队反叛,与狄国大军里应外合,夹击前线守军!淮南道…已全境陷落!”

    “……”

    “在皖州任知州的大公子,因不与叛军同流合污,被参议将军秦旭残忍杀害。钱府四十三口人无一幸免,皆被灭口!叛军计划屠城三日,秦旭更是挑衅道,有一物请太师大人观赏!现在大公子的头颅,正在外面!”

    钱元范只觉得双眼一片漆黑,耳朵也听不见周围人的声音了。

    他挥手,示意仆从退下。用不太利索的手,拿起坛子为自己倒了一大碗酒,一饮而尽!一碗,再一碗!

    他今天想为自己,痛快一回!什么家国,什么百姓,什么王朝兴衰,什么至亲后辈,不管了,都不管了!他为自己痛快一回!

    这么想着,他竟是笑了。抬眼看座下还不知情的诸公,他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想起自己也年轻过……

    他也曾负笈游学!徒步数百里,见过百姓寒苦,睡过枯庙野店,只为了那经世济民的学问……

    他也曾书生意气!流觞曲水,他锋芒毕露,旁征博引,高谈阔论间,引无数先贤折腰,何等风光……

    他也曾做过错事,抢过隔壁孩子的一只纸鸢,成年后在淮南老家当街纵马伤人,他父亲把他绑在凳子上打……

    他也曾情窦初开,填词造曲,深情写在小令上,可他从来没敢亲口说出来,他从不敢亲口对她讲,他不好意思……

    他曾是那样的年轻,他曾是那样的年轻!

    可他怎么就老成这样了呢?

    老人端着酒碗摇摇晃晃的起身!后备们想去扶他,他只是摆了摆手,他笑着说。

    “诸位!今日相会于此,是我老朽的幸事!在此良辰,壶觞需就,岂能无歌?”

    堂下众宾客一众喝彩叫好,乐师奏着钦定《月华清》。

    老太师许久没唱过了,他年轻时很擅长临时填词,和乐而歌,但他做太师后,就再没唱过了,哪怕每晚清谈都有人在他面前填词而唱,但他不行!因为他是文臣之首,人们会说这不体面,所以,唯独他不行!

    他今天不管这些……

    “昨夜东风,寻之无处,梦里清游一晌。灶火新茗,共煮南柯黄粱。

    恃年少,跌宕风流,终有日,发白千丈。独往。似迷离荒废,犹不知量。

    再述平生愚妄。杜羽红啼断,知为谁唱?堪破名缰,何处此身归向?

    本无恨,强作愁思,真困苦,却无人讲。共赏。最萧条迟暮,欲说已忘。”

    一曲清歌留,老吏尽余生!

    此时此地,应高唱,白日放歌须纵酒。此时此地,应高唱,青春作伴好还乡。

    可是外面漆黑一片,故乡在哪啊?

    老太师钱元范,这位南陈朝堂最具权柄的文官,这位把持南陈朝政五十年的魁首,就这样直挺挺地倒在了地上,气绝当场。他的死相,跟一个普通的老人没什么两样……

    这天下,有许多风流子。有写尽天下诗,使后人只能钻研词道的“蔡诗仙”。有身居白云外,不问人事间的三教圣人。

    当朝,有文武双绝,出将入相,被称为国之柱石的王伯安。有奇策为长,尤善诈术诡计的陈清平。

    江湖上,有誓杀天下贪官,以头颅树正道的一代剑侠。有肉舌头斥退百万兵的书生。有以身饲虎,为国延寿的倾世舞姬。有评定天下人,不见自己面的无名老者。有任侠志士,有壮士豪雄……

    有数不清的风流人物。

    他,算吗?他平生自诩风流,可他到底算不算一个风流子?

    这我们可不得而知。我们只清楚,这些人都属于过去,他也属于过去。总会有新人,粉墨登场。

    白狄犯境毁约,主和派失势,两朝全面开战都已是眼前的事实。神州大地,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篇章,那些成名已久的人午或许会还会参与,但未来,是属于新人们的时代。

    一梦浮生尽,史书上不过平添几笔。

    再等,下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