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战神陨落

战神陨落

    霍去病射杀李敢,犯下如此大罪,得汉武帝霸气庇护,此事,被揭过。然,霍去病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点。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刘彻准备再一次集结兵力,攻打匈奴,彻底肃清边患。

    【伊稚斜主动和亲】

    话说,漠北决战,匈奴单于伊稚斜在大战尚未分出胜负时,率领数百骑兵,逃离战场。卫青战胜匈奴,率军追赶,没有找到伊稚斜,却火烧赵信城。此战之后,伊稚斜失去了踪迹。匈奴内部传言,伊稚斜已经死在了战场上。

    为了凝聚匈奴人心,必须要选出新单于。这也是匈奴内部,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单于死了,谁来接替下一任单于。

    按照匈奴权力结构划分,最顶层的是单于,单于之下,分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单于下落不明,就当他死了。左贤王和左谷蠡王的主力,被霍去病连根拔起。右贤王主力,早已经被卫青打垮。现在,有实力的人,唯有一人右谷蠡王。

    就这样,排行老四的右谷蠡王,被推选为新的单于。

    右谷蠡王被选拔为新的单于,自然很高兴。毕竟,以后匈奴人,要听他的号令。然,右谷蠡王没想到自己的单于美梦,很快破灭。不久后,伊稚斜回来了。

    公元前126年伊稚斜用武力击败于单,夺得单于之位。这几年,右贤王被击败,河西归汉,左贤王落败,自己也差点被活捉。尽管伊稚斜败得很惨,在匈奴仍旧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如今归来,右谷蠡王只能让贤。伊稚斜拿回自己的单于之位,聚集兵力,商讨对策。

    赵信献策,主动向大汉示弱,主张和亲,以此麻痹汉朝,进而恢复匈奴的实力。伊稚斜采纳赵信的意见,派出使者南下,向大汉示弱,请求和亲。

    【任敞献策:逼降匈奴】

    漠北之战,汉军虽重创匈奴,自身损失颇多,尤其是战马,善骑射的将士。想要再组织兵力,再来一次远征漠北,难度系数相当大。

    如今,伊稚斜派人来求和,议亲。刘彻立即召集朝臣,商讨对策。有的人,主张议和。也有的人,主张让匈奴臣服大汉,成为外番之臣。

    此时,大汉漠北打赢了匈奴,主战派占据上风。一个人,站出来,提了这样一个观点: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

    这个人,叫任敞。

    任敞是谁,史料没有记载。通过残缺的史料来看,我们只知道一点,那就是他的官职:丞相长史。

    按照匈奴的个性,实力强,只会用武力欺压。如今,不打。反而,放低心态,要求和亲,这是为什么。

    看问题,要从现象,发现本质。任敞从这个现象,看到了漠北之战,匈奴遭受打击很严重。此战,匈奴损失了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元气大伤,不仅丧失了大规模入寇汉朝的能力,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这种情况下,匈奴伊稚斜单于才摆出低姿态向汉朝请求和亲。

    汉匈和亲,是基于实力之上。也可以说,大汉没有实力,摆平匈奴之患,才选择和亲。如今,匈奴实力不济,且被大汉重创。一个弱者主动请求和亲,大汉自然不会答应。此时,匈奴被削弱,若选择和亲不仅是拒绝大汉所做的努力,也是给匈奴时间发展。还不如趁着大汉军威宣扬漠北,逼匈奴臣服。

    任敞正是看到了匈奴被大汉削弱的本质,又顺着皇帝的心意,提出逼降匈奴,臣服大汉。他的精彩发言,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

    刘彻对他的发言,相当满意。毕竟,大汉倾国之力,远征漠北,大胜之时,却与匈奴和亲,这不仅回到了开战前,还是对皇帝以前做的那些事,全盘否定,这是耻辱。

    匈奴被重创,就应该趁此机会招降。一旦,匈奴臣服,这是莫大的功业。于是,刘彻派了任敞,招降匈奴,做为大汉的外番之臣。

    任敞出使匈奴,见到了伊稚斜。

    伊稚斜本以为任敞是代表大汉皇帝来与他商议和亲,解决两国战事。怎知,任敞说了这样一句话: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于边。

    伊稚斜勃然大怒,他的曾爷爷、爷爷、父亲、兄长,欺压汉朝。要他臣服大汉,这种事太丢脸了。

    漠北之战,他的老巢被大汉横扫,主力遭受重创。但,匈奴还没弱到被大汉欺凌,不敢还手的地步。于是,伊稚斜扣押任敞,准备与大汉,不死不休。

    【书生空谈误国】

    匈奴扣押任敞,无疑等同于向大汉宣战。

    好,你不服,有胆色。我就打到你没脾气。

    任敞招降匈奴失败,还被扣押,这让主和派看了机会。就在这时,一个人站出来献策,他就是狄山。

    狄山,史料对他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有一个官职:博士。

    博士,与现在的博士,有本质的区别。汉文帝时期,为了推动文化发展,设置五经博士,归属太常统辖。其职责,是钻研儒家经典。博士虽然是一种虚职,没有实权,官秩六百石。但,这些博士,有一个职能:参与朝议论典礼、政事,充当皇帝的顾问。

    狄山是文人,见战事,不能解决汉匈争端。他又从任敞被扣押匈奴这件事,看到了一个现象:匈奴有实力、有底气,再战。

    逼降匈奴臣服,这条行不通。用武力解决问题,不是上策。故而,他提了先祖遗策:和亲。

    为了让自己的和亲政策,更充分,更具有说服力,他列举了很多事,进行论证。

    狄山先表明一个态度:兵凶战危,边衅不可轻启。

    这几个字翻译过来,是说战事凶险,是大事,不要轻易使用。

    接着,又列举说了前几任皇帝使用战事兵危带来的后果:

    如,汉高祖兵伐匈奴,被困白登山,这才有了和亲之策。

    又如,汉文帝又要发动对匈战事,天下骚动,百姓苦于战争。

    再说了主动与匈奴和亲,会带来的好处:

    如汉惠帝、吕太后,推行和亲,天下安定。

    又比如汉景帝平定诸侯叛乱后,不谈论军事,与匈奴和亲,天下富裕充实。

    又对刘彻当皇帝后,对战匈奴,给出点评:自从陛下大力发兵攻打匈奴,国中因此财力、物力空虚,边地因此困顿贫穷。

    最后给出一个明确的观点:武力迫使,不如和亲。

    狄山不愧是读书人,反对用武力,解决匈奴。还列举了,大汉前几任皇帝做的那些事,来进一步进行论证。

    狄山自认为自己阐述的理由很充分,还站在为天下人考虑的制高点。此言一出,定能打动皇帝,名扬朝堂。然,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当今的皇帝刘彻,为什么执意要打匈奴?

    刘彻听到对方这番自以为是的言论,内心十分生气。从他继位以来,有关征伐匈奴之事,讨论一直没有停息。

    他执意打匈奴,是为了先刷先祖之耻辱。他用了十几年,才震慑住主张和亲者,且用了十年,倾国之力重创匈奴。而今,还有人高谈阔论,主张和亲。

    刘彻是皇帝,不能当众发飙,要注意仪态。于是,他将目光看向了一个人:张汤。

    并问:你是什么看法。

    张汤能够从刀笔小吏,位列三公,除了有工作能力,还有一项技能:善于揣摩圣意。

    刘彻为什么打匈奴,张汤知道。所以,才想尽办法充实国库,实现皇帝的夙愿。张汤见皇帝的眼神看着他,表面上很平和。实际上,皇帝愤怒到了极点。毕竟,狄山的高谈阔论,彻底否定了皇帝这些年干的大事。

    张汤秒懂圣意,也知狄山大祸临头。于是,张汤将皇帝想说的话,表达出来,说了五个字:此愚儒,无知。

    狄山官拜博士,读了那么多圣贤书,却被人说成愚儒,这口气如何能忍。当下,狄山大发雷霆,失去了读书人应该有的修养,拿出了读书人的傲骨,当庭辩驳,回了这样一句话:我固然愚忠,不像你却是诈忠。你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用严酷的刑法,诋毁诸侯,离间骨肉之亲,使各封国之臣自感不安。(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若汤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诋诸侯,别疏骨肉,使藩臣不自安。臣固知汤之诈忠。)

    狄山此言一出,不仅得罪了张汤,还进一步激怒了皇帝。

    张汤位居御史大夫,朝廷的二把手,狄山敢骂他是诈忠。就连大汉第一直臣汲黯,尚且不会当着众人的面说出这样的话来。小小的博士狄山,说出这样的话,等于找死。这下,狄山彻底站到了张汤的对立面。而,张汤懂法,又位居重位,有万种方式打压狄山。

    不仅如此,狄山为了重伤张汤,还为淮南王、江都王翻案。这下,又彻底激怒了皇帝。

    淮南王、江都王,两件案子,虽是张汤办的,也是他升迁御使大夫的资本。但,张汤是在皇帝授意下,去做成这件事。而且,人证、物证、罪证都在。共卿大臣、诸侯列王,都明确表态。

    狄山却站出来,旧事重提,是要干什么,不言而喻。

    张汤见皇帝刘彻杀心已动,他不用再说什么。

    狄山先彻底否定了刘彻攻伐匈奴的伟大事业,又说刘彻是昏君,制造了淮南王、江都王两大冤案。

    若不办理狄山,他的颜面何在。

    刘彻当了二十年皇帝,这点场面,难不住他。用了帝王权术最常用的招术:借刀杀人。

    刘彻是这样做的,调狄山去守一座守不住的城。

    刘彻脸色变了,语调平和地问:我派你驻守一个郡,你能阻挡匈奴?(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

    狄山没仔细想皇帝为什么会多此一问,明明是讨论对待匈奴的方式。再者,他是书生,专研学问,发表意见,这才是他的强项。皇帝,竟然派一个文弱儒生去守边,还要迎战匈奴入侵。鉴于自己的能力,狄山是书生,做不了这件事,不假思索给出两个字:不能。

    刘彻不打算放过自以为是的狄山,语调稍重,问:驻守一个县呢?(居一县)

    狄山仍没有反应过来,稍怒,回了两个字:不能。

    刘彻加重语气发出第三问:守一个边境一塞呢?(居一障间?)

    这下,狄山反应过来了。皇帝先从一个郡,再说一个邑,又拿一个边塞,这明显是想要他死。一旦,他再次拒绝,皇帝以他能力不够,将他斩杀。狄山不能胜任,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了一个字:能。

    刘彻得到这个答案,相当满意。你自负满腹经纶,读儒家之学。你主张和亲,就去边塞实践你的理论。

    朕倒要看看,你的儒家之言,能否说服匈奴,止息兵戈。

    真是,书生乱谈误国,却还说得正义凛然。

    好,朕就给你一个舞台,去施展你书中的理论。

    刘彻想要这个愚蠢的书生狄山,立刻消失在自己眼前。于是,立即派遣他去边塞驻守。而,这个边塞是匈奴人入侵大汉,必经之路。

    狄山去了一个月,匈奴人也给他面子,用战刀,砍下了他的头颅。

    狄山死了,刘彻很高兴。连狄山这种博士且主张和亲的人,都遭到匈奴杀害,看来,书生的理论,不足以用。进而,刘彻传达了一个观点:你们的和平,是朕打下来的。

    狄山被杀,彻底震慑了主张和亲论调的人。

    既然不能和亲,那就战吧!

    【远征作罢】

    不能和亲,就只能用武力肃清边患。于是,刘彻开始调集重兵,准备出击,用武力打服匈奴。而,此次出征的最佳人物:霍去病。

    就这样,漠北决战后,又过了两年。刘彻集结精锐,想要再一次远征漠北,打服匈奴人。霍去病再次授命,成为远征的将领。就在大汉朝兴师动众,准备再次横扫漠北王廷时,一个噩耗传来:霍去病暴毙。

    霍去病暴毙,这情况太突然了。瞬间,打乱了皇帝刘彻战略部署。痛失爱将,远征漠北,只能作罢。

    刘彻对霍去病举行了最高葬礼:国葬。

    不仅允许霍去病陪葬茂陵(汉武帝的陵墓),还追加谥号为景桓。景桓二字,有勇武与广地之意,它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不仅如此,刘彻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还征调属国玄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为其送葬。

    天子亲自哀悼,玄甲军列阵送葬,无不是彰显,汉武帝对这颗将星陨落的哀叹。

    【霍去病的战功】

    现在来回顾一下,霍去病取得的战功。

    17岁,定襄之战,勇冠三军,首战被封为冠军侯。

    19岁,三战定河西,打通河西走廊,拖地数十万里。匈奴来降,列武威、酒泉二郡。

    匈奴悲歌,传颂二千多年: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21岁,远征漠北,孤军深入两千里,大破左贤王,走向武将巅峰:封狼居胥,姑衍封禅,饮马瀚海。

    【千古之谜】

    霍去病出道时,只有十七岁,就走向了武将巅峰,一战封侯,勇冠三军。他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

    对于,他的死,史料记载了两个字:暴毙。

    所以,后世对他的死因,展开了讨论。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观点:阴谋论、得病论、归隐论。

    有的人认为,霍去病之死,是汉武帝秘密赐死。

    理由:军功太过显赫,还干涉朝政,请封诸王,犯了汉武帝的大忌。

    这个理由呢?看上去,是有一定合理性。毕竟,武将走到霍去病这样的高度,无疑会飞扬跋扈,功高震主。但,霍去病与那些武将不同,汉武帝也非一般都帝王。还有,汉武帝是想要以霍去病再次远征漠北,讨伐匈奴。再加上,霍去病死后,得到汉武帝特别对待。

    这个观点,很难站得住脚。

    有人说,霍去病的死,是平阳公主导致的。

    理由:为了维护卫青的地位。

    这个理由,也有些牵强。毕竟,平阳公主嫁给卫青,那是两年后的事情。现在的平阳公主还不会为卫青,去做这种灭族的大事。再者,霍去病的背景,哪怕是平阳公主也撼动不了。

    所以,这个观点,经不起推敲。

    也有的人认为,霍去病之死,跟李家脱不了干系。

    李广出征,自刎军中,令人哀叹。李敢被霍去病射杀。李蔡因侵汉景帝陵庙,也选择自杀。李家死了三个好男儿,陇西李氏岂会忍下这口气。

    这个观点了,也很难成立。毕竟,李广之死,是因迷路失期,感叹难封,选择自杀。李敢被射杀,被汉武帝亲自压下来,以鹿撞死结案。李蔡侵汉景帝陵庙,这本就是重罪。再者,李家失了一位汉相,两位郎中令,权势被削弱,还有谁,能做这件事。

    也有人认为,霍去病常年打仗,心累了,选择急流勇退,归隐山林。这个观点了,是不接受霍去病死了。

    最让人接受的一种观点:霍去病远征染上了瘟疫,常年征战,又落下病根。

    这个观点,认可度、接受度相当高。后来的权臣霍光,对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也是这样说的:病死。

    对于,这个大汉战神的死因,引发了很多人讨论。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探案小能手】

    用现在分析手段,来探探案,谁有可能是凶手。用现在的话说,霍去病死了,谁会得利。无疑,有两个人得利最大。

    如汉武帝,他打压了霍去病,守护了皇权。

    如卫青,霍去病死了,大汉只有他一人是大司马。

    但,汉武帝想要霍去病再次攻伐匈奴,身为姨父,会对霍去病出手。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霍去病还为他出气,射杀李敢。一向被后人认为宽厚的卫青,为了权势,会对外甥出手。

    再来看,霍去病死因的记载:暴毙。

    从医学角度分析,什么情况,会让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暴毙。

    主要有三种情况:

    如心血管、脑血管等突发疾病。

    又如被人下毒。

    再比如,落下病根,突然加重。

    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被下毒。这件事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史料,就会留下真正的死因。毕竟,谁敢害霍去病,汉武帝、卫青不会坐视不管。

    据史料记载,霍去病远征漠北,很少携带粮食。而,伊稚斜为了战胜汉军,想了一条毒计:细菌战。

    细菌战,这是现代用于。伊稚斜的做法,是让生病的牲畜,丢尽水中,污染水源。霍去病正是中了,匈奴的恶招毒计,两年毙命。按道理说,跟随他出征封侯的人,也应该如此。但,为何只有霍去病是暴毙。这个观点,值得深思。

    那么,到底是谁,害死了霍去病呢?

    个人认为,前,因汉武帝想要再次远征漠北,横扫匈奴。后,有霍去病暴毙,远征作罢。如果霍去病真的有病,也不会成为汉武帝出征的最佳人选。

    个人猜测,有可能是反对远征匈奴的人。

    霍去病死了,远征作罢!所以,这些人选择牺牲霍去病。当然,对于霍去病死亡之谜,流传了两千年,至今没有定论。

    或许,这个谜底,会得到最终的答案。

    又或许,这个谜底,将会成为永远的谜底,让后人去探讨。

    或许,这就是历史人物的魅力。

    总之呢?汉武战神霍去病,离开了历史舞台。而,他的功绩,被后人传颂。

    年少封侯,封狼居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二十四岁,却暴毙而亡。怎能让人,不感到痛惜。尽管,霍去病离开了历史舞台。而,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的后来者。

    我们记住了霍去病,短暂而又璀璨的军旅一生,汉武不败的战神。

    我们记住了,那位年少封侯,封狼居胥。

    也记住了,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更记住了大汉有一位,难以攀登的武将高峰,他叫霍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