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决战漠北:卫青惨烈之战

决战漠北:卫青惨烈之战

    【倾国出征,志在平虏】

    国库充盈了,朝廷有钱。

    皇帝刘彻,又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一次,刘彻要集中力量,做他心中最想干的大事:远征漠北,横扫漠北王廷。

    伊稚斜认为,以汉军的条件,没有力量远征漠北。那么,大汉就用行动证明给匈奴人看。大汉不仅能够跨数千里远征,踏上前人不蹭涉足的陌生疆域。汉军还要在漠北决战,肃清匈奴边患。

    寇可往,吾亦可往。

    元朔四年(公元前119年),刘彻召集朝臣召开紧急的军事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中心思想:远征漠北,横扫匈奴。

    这次会议,解决了两个重大问题。

    其一,远征漠北的兵力。

    据史料记载,此次,大汉动用了十万骑兵,备用战马十四万匹,步兵、后勤物资补给人员数十万。此次漠北决战匈奴,汉军对外宣称,总兵力五十万。

    其二,作战的将领。

    此次出征,推荐的将领主要有两位。一位是卫青,另一位是霍去病。

    龙城之战、河朔之战、横扫右贤王之战,这三战奠定了卫青军中地位,官拜大将军。定襄之战、三次河西之战,让霍去病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也让他在军中奠定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故而,此次决战漠北,这两人无疑是最佳人选。

    然,统帅只有一个。霍去病和卫青,只能选择其一。

    这个问题,难不住刘彻。

    此次出征,刘彻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出定襄,另一路出代郡。如此,卫青、霍去病都能各自领军出战,互补统属。霍去病、卫青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作战,如此,还能看出这二人谁的战功显赫,杀敌最多。

    这场宫廷会议,解决了很多问题。

    如出征路线:代郡、定襄郡,两路出征。

    又如出征将领:卫青、霍去病。

    再比如动用战马,合计二十多万匹。后勤补给人员,有数万人。步卒,数十万人。

    一切准备就绪,长途远征计划,正式开始。

    卫青出代,霍去病出定襄,各自率骑兵五万,两路大军北进,横扫漠北王廷,与匈奴伊稚斜单于决战。

    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出塞,前无古人,横渡漠北,跨千里远征,只为一举扫荡匈奴。这绝对是大汉建国以来一场最声势浩大的远征。也是大汉和匈奴,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最巅峰之战。更是被后人评价为,改变华夏,改变世界的终极战。

    大汉整出如此强大的阵势,用八个字来形容:倾国出征,志在平虏。

    【战术路线调整】

    战事未开,粮草先行。数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前往代郡,另一路前往定襄郡。两军补给休整后,同时出关塞,剑指一个目标:漠北王廷。

    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单于东去。

    伊稚斜东去,这个消息来得突然。

    刘彻本想让霍去病从定襄郡,用他横扫河西的战术,深入漠北,一举捣毁王廷,斩杀伊稚斜。如今,伊稚斜东去,霍去病出战,就失去了意义。

    面对这突发情况,刘彻不得不更改原有制定的作战计划。

    原定霍去病出定襄郡,改成出代郡。卫青出代郡,改为出定襄郡。卫青和霍去病出征的路线,相互调换。

    看到这里,脑海不自觉,衍生出一个问题:刘彻为何做出这样的战术调整?

    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扶霍制卫。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说,刘彻想要扶持霍去病,让他立下盖世奇功,进而制衡卫青。

    是这样吗?或许是,或许不是。

    此战关系重大,大汉没有必胜的把握。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全军覆没,功亏一篑。打仗,这件事,难度系数,不仅大,还相当复杂,是要拼命。不是你想扶持谁,就能如愿以偿。

    哪怕刘彻一厢情愿想看到霍去病取得显赫战功,横扫漠北。但,霍去病的对手也不会答应。这场战争,关乎生存之作战。谁也输不起,也不能输。双方都会竭尽权力,奋力一战。

    并不是说,你人数多,就一定能够获胜。一千五百六十八年后,大明倾国之力远征,还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文臣武将战死。若非出现于谦等人,大明江山社稷难存。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战略路线调整。我个人认为,刘彻得知伊稚斜在王廷东边,及时调整战术,是因为避免遭遇一个人赵信。

    赵信,曾与卫青一同作战,参加了多次对匈奴的重要战役。第二次定襄之战(公元前123年),赵信战败,投降匈奴。

    赵信知道卫青的战术,也了解他阵营中的情况。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赵信了解卫青,知道大汉的情况。这对卫青而言,未战,反而失了先机。

    再加上,赵信叛逃匈奴,还带着了八百多骑兵。这些骑兵,曾在汉军阵营效力。两军阵营中还有很多熟人。而,赵信叛逃前,还是大汉侯爵,且军中高级将领。若开战时,汉军阵营中的匈奴倒戈,汉军将危矣。

    刘彻及时调整路线,这样能避免很多麻烦。而,赵信对霍去病这个少年是充满未知。霍去病河西战功赫赫,令麾下的匈奴人敬重。

    【五军将领】

    卫霍二人,及时更换作战路线,依计行事。两军同时出发,合围伊稚斜,一举横扫匈奴王廷。接下来,看一下影响大汉和匈奴最关键一仗,漠北之战的信息。

    时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对战双方:大汉和匈奴。

    两军将领:大汉以卫青、霍去病为首,匈奴以伊稚斜、左贤王为首。

    结果:汉军惨胜。

    先来看一下,西路军卫青出征的情况。

    卫青从定襄郡北进,此时,他已经是官拜大将军。他是军中统帅,地位最高。为了更好指挥全军,卫青效仿古人军阵,设五军阵。这五军是指前、后、左、右、中。每一军有一位将军,共有五位将军。这五位将军,归卫青指挥。

    来看一下,卫青将领配备。

    前将军:李广。

    李广的事迹,在前文多有介绍。这一次漠北决战,刘彻念及李广年龄大了,不想让这位老将军出征。也可以说,这次出征,李广本来没有在名单中。

    李广已经六十多岁,军旅生涯有四十多年,常年为大汉镇守边关。他先后担任了上谷郡、上郡、陇西郡、北地郡、雁门郡、代郡、右北平郡等八个地方的太守。故而,李广被称为边塞八郡守。也只有李广一人,在大汉八个边塞历练,获此殊荣。用他的战功,博得了飞将军的称号。

    此时,李广官居郎中令,位列九卿,已然是高官。但,李广平生有一个最大的夙愿:封侯。

    以战功封侯,这是每个武将最想做的一件事。尤其是堂弟李蔡,不仅因战功封侯,还官居汉相。此战,李广志在必得,不断向刘彻请战。故而,刘彻准许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跟随卫青出战。卫青将李广,封为前将军。

    后将军曹襄。

    史料没有详细记载曹襄的事迹,但,从其他资料来看,还是能够得出一点信息。

    曹襄,有一个厉害的先祖,他就是曹参(在《西汉那些事:草根皇帝刘邦》和《西汉那些事:文景之治》重点介绍了他的事迹)。

    曹参,其战功,得武将认可。甚至,被推选为大汉开国第一侯的称谓。可惜,因为有萧何,他得了大汉开国第二侯,因战功被封为平阳侯,食邑一万零六百三十户,立平阳侯国。曹参之后,又有曹窋、曹奇、曹寿、曹襄。

    也就是说,曹襄是曹参的玄孙。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曹寿去世。其子,曹襄袭父爵。此时,平阳侯国已经追加到二万三千多户,成为西汉功臣开国最高者。

    通过家族简历来看,曹襄无疑是将门虎玄孙。

    曹襄本家的身份,已经相当了不起。而,他母家的势力更大。其母,是平阳公主,当今的大长公主。汉景帝刘启是他的外公,汉武帝刘彻是他的舅舅。可谓是帝王贵胄。

    曹襄不仅是平阳侯,属于开国功臣一脉。还属于皇室宗亲,属于外戚一脉。他的双重身份,可谓是尊贵之极。

    曹襄拥有这样的显赫家世,却没成为纨绔子弟之路。相反,他的先祖善武血脉复苏,踏走上了征战疆场。

    当然,有一种说法,平阳公主走了后门,想要儿子去捡军功,为家族增辉。

    左将军公孙贺。

    元光六年(公元前128年),龙城之战时。多有介绍他的事迹,这里就不多说了。

    公孙贺多次与卫青出战匈奴,且以左将军的身份。元狩五年,横扫右贤王之战,公孙贺因功被封为南奅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公孙贺不仅有与卫青共事,一同作战匈奴的经验。还有一个雄厚的背景,迎娶了卫君孺为妻。

    卫君孺是卫子夫(当今皇后)的姐姐,也是卫青的姐姐。按照辈分,卫青还要叫公孙贺一声姐夫。

    右将军赵食其。

    赵食其,史料对他的记载比较模糊。通过残存的信息,只知道赵食其有一个官职:主爵都尉。

    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曾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一年。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封爵、剥爵之事。能够在这个位置上,没有能力,那就一定有背景。

    卫青亲率中军,而,他军中有一个人,他叫公孙敖。

    公孙敖也是一位老朋友,前面介绍了他很多事。横扫右贤王,因战功封侯。河西之战,因迷路,侯爵被废。卫青为了报答公孙敖当年的救命之恩,故而,想要他再立军功,得以封侯。

    还有两位友军一同出战,他们是西河太守常惠、云中太守遂成。

    从卫青这份将领名单来看,李广是战场打磨出来的名将,公孙贺有多次跟卫青出战的经验。曹襄身份尊贵,却没有历经战阵。赵食其位列九卿,也没有征战的记载。所以,从这份将领名单中,按照军功来看。能独领军,且独作战的人,只有一人:李广。

    卫青很不容易,虽贵为大将军,却要权衡诸多人际关系。李广是老将,不好管。曹襄身份尊贵,赵食其位列九卿,更不好管。而,公孙贺是他姐夫,要照顾情绪。看着这份错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真为卫青感到头疼。

    【再次分兵】

    卫青个人能力突出,不仅会打仗,还会平衡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率领大军出定襄郡,一路北上。不久后,他捕获了几个匈奴人。

    经过审讯,卫青得到了一个情报:伊稚斜没有东去,而在漠北王廷。

    卫青身为主将,认真分析情报的真实性,进而制定作战计划。

    据史料记载,卫青是这样安排的:分兵出击,以自己为诱饵,吸引匈奴主力。进而,合围伊稚斜,漠北决战。

    公孙贺是他姐夫,曹襄是皇帝外甥。所以,他们要和卫青再一起。毕竟,出了什么闪失,不好交代。

    赵食其、李广两军合一,共同北上。

    对于,卫青这样的安排,李广不服。他是前将军,应当冲锋再前。多杀匈奴,以立战功,实现封侯的愿望。

    然,卫青却是这样考虑的。只有李广,才有能力统兵北击,不仅可以实现迂回夹击伊稚斜的战略,还能保护侧翼安全。

    尽管李广不服气,但,还是执行军令。

    李广、赵食其东去。卫青、曹襄、公孙贺西去。两军北上,包围匈奴单于主力,汇合于王廷,漠北进行大决战。

    【找到了】

    卫青要想漠北决战,就要克服重重难关。其中,最主要的一关,长途奔袭。卫青深入漠北一千多里,穿越沙漠,总算找到了伊稚斜单于的具体位置所在。

    一千多里,对于现在而言,这点路程,不算距离。而,对于冷兵器时代,这个距离,是要靠脚来丈量。最主要的是,这个距离,不是直线距离。沿途,还要穿越戈壁、沙漠。稍有不慎,就会迷失方向,被困沙漠。

    沙漠气候炎热,又没有水源补充。一旦被困,等待你的只有两个字:死亡。

    波斯五万远征军团,消失在沙漠中,成为难解之谜。

    卫青要实现漠北决战,就要克服一道难关:沙漠带来的危机。

    不仅要面对天灾,还要应对人祸。这对汉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卫青克服了这些困难,穿越绵延不绝的沙漠,总算找到了伊稚斜主力。

    然,卫青又面临两大难题。

    其一,他的援军没有按时抵达战场。

    其二,自己长途跋涉,已经是疲惫之师。而,匈奴熟悉漠北地势,又严阵以待。

    遭遇这种情况,极大考验了将帅的综合能力。不仅要稳住军心,还要在劣势的情况下,出奇致胜。

    此时,卫青没有其他选择。

    只有奋战,只能赢。赢了,他才能活。

    伊稚斜,历尽千辛,我总算找到你了。

    来吧!我们就在这里一决雌雄。

    话说,伊稚斜通过武力夺位后,为了树立威信,不断对大汉边塞发动攻击。怎知,右贤王被打残、河西归汉。

    伊稚斜采纳投降匈奴赵信的意见,撤军漠北。

    赵信的这个提议,是根据汉军的具体情况得出的。以汉军目前的实力,是难以抵达漠北。毕竟,要抵达漠北,汉军要跨越一道自然屏障:沙漠。

    无疑,这道沙漠,就是匈奴抵御汉军的自然屏障。凭借,汉军的实力,很难跨越。即便汉军跨越沙漠,抵达漠北。而,匈奴集中兵力,以逸待劳,对战汉军的疲惫之师,聚而歼之。赵信的建议,无疑给多次失败的伊稚斜找到了战胜汉军的法宝。

    伊稚斜在丢了河西之后,联合左贤王,同时对汉军边塞发动突袭,取得了微末战功。得知,大汉集结兵力,准备与匈奴来场大决战。于是,伊稚斜采纳赵信的建议,退居漠北,扩大战线。以匈奴占据的广阔区域,实行纵深战略,一举击溃汉军主力,进而雪耻。

    为了干扰汉军行动,伊稚斜散布很多假消息。比如,他已经离开王廷东去。实际上,他并没有离开王廷,只等汉军的到来。

    他早已经在漠北集结兵力,严阵以待等待汉军的到来。

    这一刻,他终于等到了。

    只要战胜眼前的汉军,围杀大汉骄傲的名将卫青,他就能重拾匈奴失去的辉煌。

    来吧!卫青,我等你已经很久了。

    只要战胜了你,我就是匈奴最强的王。

    【决战】

    面对整装待发的匈奴大军,卫青首先要稳定阵脚。要想稳定阵脚,激发将士奋战的士气,抵挡住匈奴第一波攻势。

    根据目前的形式,卫青及时做出战术调整,先摆了防御阵型:环阵。

    卫青当机立断,下令将武刚车自环为营,构建防御工事,令匈奴骑兵无法突破。

    据史料记载,武刚车长两丈,宽一丈四。西汉时期的度量单位,有些难懂。换成现代测量单位,是说长近五米,宽近四米。

    它的用途,主要有两个:

    其一,作战。

    其二,运送粮食补给和器械装备。

    卫青用武刚车构建防御阵地,做为掩护大军的一道屏障。随后,利用良弓劲弩的优势,远距离射杀匈奴骑兵。然,这样做,犹如困守犹斗,支持不了多久。而,卫青还用了一种战术:运动战。

    卫青以五千骑兵,主动出击,不以决战为目的,主要牵制匈奴。

    伊稚斜也不示弱,派遣一万骑兵,发动猛攻。

    双方激战,战至日落。

    匈奴不能从正面突破汉军以武刚车构建的防御阵地,又没有办法对付汉军五千骑兵。就这样,卫青抵挡住了匈奴的攻势,守住了阵地。还让军中隐藏的精锐骑兵,得到了休整。

    卫青一边沉重冷静掌控战场局势,另一边凝聚士气,抵挡匈奴的攻势。不仅如此,卫青还要寻找战机,扭转局面。此时,双方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卫青在坚守,伊稚斜在猛攻。谁挺住了,将会成为胜利者。

    双方鏖战,战至日暮,大风骤起,沙石扑面。

    卫青抓住战机,将养战好的精锐骑兵,倾巢而出,分左右两翼攻击匈奴。

    这一刻,伊稚斜顶不住了。

    他本以为凭借汉军的能力,很难抵达漠北。那怕克服天险,来到漠北,也将会人困马乏。到那时,他将会集中优势兵力,一战击破汉军。怎知,他预料的局面,完全没有出现。他不但没能突破汉军正面阵地,还有被合围之势。

    伊稚斜见汉军越战越勇,还有援军抵达战场。伊稚斜不打了,暗中选择逃离战场。

    伊稚斜弃军逃亡,而,他的军队,依旧与汉军激战。卫青奋勇当先,激烈士气,汉军发动反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取得了胜利。

    卫青从俘获的匈奴人口中,得知伊稚斜向西逃亡,连忙下令追杀。

    伊稚斜运气好,没有被追上,躲过了一劫。然,汉军追到了寘颜山,发现了一座城。而,这座城是投降的赵信修筑,被称为赵信城。

    匈奴人,不喜欢筑城。赵信曾在大汉生活了很多年,认识到筑城的优势。城池,不仅可以囤积粮草,还能预防猛兽突袭。也能做为根据地,站稳脚跟,提防被其他部落兼并。可见,赵信不仅学到了大汉文化,还学以致用。

    卫青下令攻破赵信城,并将匈奴人存放的粮草,能用的用,不能用的毁掉。史料留下了这样几个字:烧其积粟还师。

    此战,卫青击败了伊稚斜的主力,摧毁了赵信城,斩杀了匈奴一万九千人。

    卫青能够在没有援军,仅凭疲惫之师,战胜匈奴,足以见得,他是合格的名将。

    此战,他胜了,却是惨胜。

    也是他征战匈奴中,最为危险,且惨烈的一战。

    此刻,他已经没有力量,纵横漠北,击杀匈奴,活捉伊稚斜。卫青完成了刘彻的战略计划,率军南下,回归汉土。

    历史记住了,远征漠北的第一人:卫青。

    千百年来,他的事迹,激烈了无人男儿前赴后继。无数的文人墨客,无不对其称颂。如唐代的诗仙李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白起(曾在《战国风云名将篇》记载了他的事迹),可是秦国的名将,战功赫赫,破韩、魏,败强楚,破雄赵,替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被后世评为战国四大名将,杀敌最多,号称人屠。结果,在李白的眼中,他不过是竖子。

    还有杜甫、王维、王昌龄、高适、陆游、辛弃疾、欧阳修等在文坛有举足轻重的大佬,无不写下诗歌赞美。

    卫青,他们记住了你。

    我们也记住了你。

    未来,你也会被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