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西汉那些事儿:汉武盛世 » 窦太皇太后干政

窦太皇太后干政

    刘彻初登帝位,年方十六。十六岁,正是花儿般的年纪。你若问,十六岁能干什么。如果是活在当下,十六岁的年纪,已经参加完中考。同时,也是父母老师高度重视的年纪。毕竟,这个年纪父母和老师最担心的是早恋问题。为了让这个年纪的人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去认真学习,长辈可谓是想尽办法干预。

    如果是西汉,这个年纪,你不能将他当做小孩。他可以结婚,也可以生子,甚至能够进入仕途。十六岁,正是父母疼爱的年纪,刘彻已经肩负起父辈的责任,要做一个好皇帝,将西汉推向高峰。

    刘彻继位后,也朝着好皇帝的方向努力。他广招贤才,罢黜卫绾等人,推崇儒学,设立明堂等。正当他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全面推行新政。一个人出手干预,她就是窦太皇太后。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御使大夫赵绾上奏:请毋奏事太皇太后。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表面意思是说,赵绾以官方的方式上书,请求皇帝不要再向太皇太后奏报军政大事。其实,这句话,只有一个含义,要少年皇帝亲政。

    简单说,两个字:夺权。

    刘彻继位,因年龄不大,资历不足,未免冲动,犯下错误。所以,朝臣上书的重大决策,刘彻要禀告窦太皇太后,这叫政出东宫。在赵绾等大臣的眼里,汉景帝亲自主持刘彻立冠大典,少年皇帝足以亲政。朝政决策,怎能由窦太皇太后做主。

    刘彻继位后,罢免卫绾等道家之流,起用儒学之士,招纳人才,推出新政,建设明堂。这些事,也让少年天子刘彻产了一个错觉:窦太皇太后老了,该退下来了。

    怎知,赵绾的上书,却最终引来了窦太皇太后出手干预,进而导致汉武帝第一次新政失败。

    《文景之治》时,介绍了窦太皇太后。现在,简单来回顾一下,窦氏是如何从平民女走向权力的巅峰。

    窦氏,真实姓名,史料上并没有记载。她出生在赵国,清河关津人,是一位平民。汉惠帝时,吕太后主政,招纳宫女。窦氏以良家子的身份,被召进皇宫,伺候吕太后。

    吕太后为了更好管理诸侯王,不仅让刘吕两家联姻,还以赏赐宫女的名义,前去监督诸侯王。窦氏拿出俸禄贿赂主管的官员,想要回到离家近的赵国。负责的官员拿钱不办事,阴差阳错将窦氏送去了代国,却成就了窦氏传奇。

    代王刘恒不仅善于隐忍,还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吕太后派来的人,都被他征服,为己所用。窦氏被刘恒看中,从宫女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代王姬,还生下两子一女。

    刘恒前往长安当皇帝,因代王后和生下的嫡子去世。窦氏生的长子刘启(汉景帝)被立为太子。窦氏母凭子贵,被立为皇后。窦氏华丽的逆袭,从平民女,成为了大汉汉文帝的皇后。

    窦氏当皇后,也并不轻松。其长子刘启惹了两件事,若非窦氏与薄太皇太后相处融洽,其子有可能会因错被罢黜。

    她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年老色衰,还得了眼疾。汉文帝宠幸新的美人,地位甚至能与窦氏比肩。然,窦氏凭借自己的智慧,守住了皇后这个位置。汉文帝去世,其长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窦氏在皇后这个位置,总算熬出头了。

    大汉朝,以孝治理天下。所以,当薄太皇太后去世后,窦太后成为了天底下最尊贵的女人。

    窦太后是一个强势的主,她不仅多次干涉汉景帝立皇储,还逼汉景帝杀了苍鹰致都。汉景帝去世,窦氏从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刘彻初登帝位,遇事也要向她禀告。

    从窦氏的一生可以看出,她的人生经历,何其丰富。侍奉过吕太后,孝敬过薄太皇太后,还送走了文、景二帝。她有吕太后的霸道,也有薄太后的隐忍。当今的皇帝,是她的皇孙。刘彻也不敢忤逆奶奶的意思。就连,王太后(刘彻的母亲)也要搞好婆媳关系。

    刘彻继位做的那些事,窦太皇太后都知道,她不出手干预,是因为皇孙做的那些事,没有威胁到她的切身利益。刘彻做的那些事,她不发表意见,不代表她没意见。直到御史大夫赵绾以官方形式上书,要求皇帝亲政,这下窦太皇太后坐不住了。

    她要站出来,告诉所有人,她才是说话最管用的人。谁也不能挑战她的权威,连冒犯都不可以。于是,窦太皇太后果断出手。她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将会让天下人看到她的霸道。

    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景帝都不敢惹自己的母亲,做了很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刘彻刚继位,就敢与奶奶对着干,还做出很多不孝的事情,甚至想要从奶奶手中夺权。那么,刘彻和窦太皇太后会因此而决裂吗?

    接下来,看一下,孙子和奶奶之间的权力争斗。

    自从袁盎等大臣以宋宣公五世之乱,劝阻窦太后不要立小儿子梁王刘武为皇储。从那以后,窦太后也不敢奢望。随后,小儿子和大儿子先后去世,她对孙子刘彻还是很满意。毕竟,刘彻中间,不仅有一个好母亲王太后,还有一个好岳母窦太主(馆陶公主刘嫖)。

    刘彻之所以要和奶奶对着干,只是因为治国理政之念与奶奶不同。刘彻推崇儒学,三公都是崇尚儒学的人。只有从奶奶手中夺过权力,他才能当名副其实的皇帝,全面推行新政,实现心中勾勒出的伟大抱负。

    窦太皇太后的一生,是见证了大汉的成长,离不开道家的治国理念。道家的无为,才让大汉有今天的成就。故而,她才成为道家学派最忠实的拥护者。不仅自己喜欢道家学派,还要窦氏子弟,皇族成员,也要跟着学习。当初,辕固生因学术交流,诋毁道家学派,差点被杀。

    刘彻以儒治国,窦太皇太后以道治天下。这对婆孙谁错了。答案:都没错。

    这对婆孙的较量,也是大汉发展了七十多年后,有关治国思想发生的争斗。一个要守,另一个想要创新。

    在窦太皇太后眼里,这个年轻的孙儿,太过胡来。怎能轻易变革先祖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在刘彻眼里,这位奶奶太过于拘古,不懂得创新。

    窦太皇太后历经多少风雨,才换来现在拥有的一切。而,她的孙子听朝臣蛊惑,想要剥夺了她的权力。身为三朝元老的窦太皇太后,怎会轻易交出自己的权力。孙儿不听话,就要责罚。大臣蛊惑,离间婆媳关系,绝不能忍受,更不能饶恕。两个字:该杀。

    于是,针对赵绾等人规劝少年天子夺权,窦太皇太后展开了反击。

    按道理说,大臣劝刘彻亲政,剥夺奶奶的权力。窦太皇太后要守住权力,不仅自己提出反对,还要将拥护自己的大臣拉拢起来一起反对。如此,大汉就会形成两种势力:帝党和后党。

    帝党是进攻者,后党是守护者。双方将会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辩论,进而,引发宫廷流血事件。然,窦太皇太后历经风雨,用自己的智慧,轻松化解了这些事。窦太皇太后用的办法很简单:不与孙子直接发生矛盾,查负责挑拨婆孙关系的人。

    这一查,很快查出了负责人赵绾、王臧的问题。窦太皇太后将赵、王二人的罪证,扔到刘彻面前。至于,赵、王二人的罪证是什么,没有记载,很是遗憾。

    面对窦太皇太后合理且合法的发难,刘彻无从应对。毕竟,你用的人有问题,他做的事能是好事?

    窦太皇太后责备道:他们是要当第二个新垣平(以望气术戏弄汉文帝)啊!

    窦太后仅用一招,就搬倒了赵绾和王臧等人。推行新政的负责人没有了,其他人,又如何去推行。

    接下来,窦太皇太后要处理犯了错误的人。

    如果要将他们分类,个人觉得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新政的发起者:皇帝刘彻。

    第二类,新政的支持者:汉相窦婴和太尉田蚡。

    第三类,新政的主导者和施行者: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

    对于第一类,窦太皇太后只能进行严重地口头教育批评。毕竟,刘彻是大汉的皇帝,还是她的亲孙儿。不仅是汉景帝,还是窦太皇太后都对他有期待。刘彻犯错,总不能直接废了他吧!当年的吕太后废帝,留下骂名,也成为诸侯王诛吕的借口之一。她才不会学吕太后那样做:废帝。再加上,他这个皇孙已经举行立冠,有很多支持者。敲打一下,点到即止。

    对于第二类人,强行罢免。

    窦婴身为汉相,又是窦氏子弟,处处与她作对,杀了,于心不忍。田蚡是王皇后的同母弟,也是皇帝的亲舅舅,不能杀。窦、田都是外戚代表人物,不能杀,也不能用。故而,将其罢免。

    第三类人,他们不是外戚,也不是皇族成员,更不是功臣后裔。那怕杀了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还能震慑朝臣。也可以这样认为,新政的锅,只能由他们承担,最合适不过。赵绾、田臧下狱,不想受辱,选择自杀,以守卫自身最后的尊严。

    窦太皇太后为了避免孙子再次胡来,跟自己作对,亲自替他重新组建了朝廷班底。任命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使大夫,石建为郎中令,石庆为内史。

    许昌,开国功臣许温之孙,于公元前165年袭爵(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庄青翟,开国功臣庄不识之孙,于公元前162年袭爵(汉文帝后元二年)。

    窦太皇太后想到郎中令和内史两个位置还没有安排。于是,想到了一位老人:万石君奋(属于外戚,汉景帝的老师,还是一个注重家庭教育的人。)

    窦太皇太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儒生平时满口仁义道德,到得行事,往往与言不符。今万石君一家,并不研究文学,看他为人处世,却是脚踏实地,可见凡事不在多言。

    于是,任命忠孝谨慎的长子石建为郎中令。此时,已经有六十多岁,须发尽白。任命忠厚老实的石庆,为内史。

    许、庄、二石组建了新的班底,这几位也是道家学说的支持者,更拥护窦太皇太后。因此,刘彻推行的新政,亦遭全部被废。

    刘彻与窦太皇太后之间的较量,何尝不是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扳手腕。窦太皇太后赢了,也是道家学派取得了胜利。就这样,汉武帝继位之初的新政,以赵绾、王臧被杀,窦婴、田蚡被罢免,明堂被废,惨然结束。

    谁也没想到,后宫的窦太皇太后竟然有如此破坏力。进而,朝臣也看懂了风向。大汉朝廷,是由窦太皇太后说了算。少年天子,想要当一个独立的皇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