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一只碗的故事 » 第21章 清流余韵

第21章 清流余韵

    有关大名鼎鼎的西安德成劳务公司总经理王小强的过往家事,讲到这里,也应该结束了。只是,这个劳务公司的组建过程,似乎还得补充几句。

    更何况,尽管德成大叔不幸去世了,可是生活之河流仍在奔腾,而且这个河面,越来越宽广,人们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过去一直存在的“三农”问题,也得到了很好解决。你比如,延续千余年的“皇粮国税”一夜之间被取消了;农民个人不但领上了养老补助金,而且种地还能得到国家的适当补贴,于是几亿农民顺利走上了小康生活道路。你说说看,现如今,王家庄的乡亲们,安安宁宁地过着这样的好日子,偶尔想起德成老汉来,心里能不有所感触么?

    所以,有关的这个故事几个后续细节,真的需要交代一下。这样,你使用起自己的想象力来,也会方便一些。

    起先,张鹏一行在村子里掀起的波澜,那也是好多天没有办法平息下来的。那一阵子,人们每天早晨起来,凑在一起,一边忙着自己手里的事情,一边就情不自禁地扯动起自己内心的情愫来。大家仔细地回想描述那天,张鹏他们回村后发生的每个细节,既感叹时光的流逝,也感叹和人家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毕竟不同。

    大家就是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看那样子,好像是不得不说,又不想痛痛快快地承认,可见大家当时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好在总有些人喜欢快言快语,很快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哎呀,哪里有什么碗不碗的事情,纯粹是张鹏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感谢人家德成老叔哩么。”

    “哎呀,你说这有文化,莫文化,区别该有多大。你看我这脑子,实腾腾的,硬是绕不过弯,硬是听不明白,人家张鹏究竟说的是啥!”

    “唉,人家张鹏,说的其实是,人活在这世上,还得靠德行哩么,靠别的,早晚还是个靠不住。”

    当然也有一些人喜欢追根问底,不免要努力散布几声刻薄的讥讽,但是,说老实话,这个话头,那一阵子,已经不受欢迎了:“明明是人家张鹏行善哩么,咱还能说啥嘛!只是,唉,可怜德成叔,有钱了,人不见了。”

    也有人说:“嘿嘿嘿,你们不知道,想当初,咱和某某知青很合得来,在一起没少厮混过。只可惜,他不是大老板,要是他有钱,咱少不了,也会得些好处。这回见了面,还是亲热的不行,问长问短,说不完的话。”

    人们其实最关心的,是德成老汉这下剩的“一疙瘩钱,终究会是个啥结果。”于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有关这个事情的情绪,也就由情不自禁的由羡慕、嫉妒,变成了惊叹,疑虑,等着看笑声,以及心悦诚服地赞赏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来说给你听吧。

    老伴的忽然逝去,给桂贤老婆婆的打击,那可是最大的。一时间,她简直觉得自己没有了“挖抓”的东西,茫然四顾,感觉脚底下这个窟窿,太深也太大,自己摇摇晃晃,总没个落脚的地方。你说她就没想到过,会这么一天吗?那也不是事实,可是,想归想,总还不如事到临头,来得这么透彻心扉,这么令人惶恐无依。所以,就在大家还在忙着给老伴送行的时候,她的这个心里,就浸满了苦涩的泪水,尽管不时有人来给她宽心,可是哪一句又能真正打消她内心的恐惧和疑虑呢——表面上看,她有三个儿子,可是哪个媳妇,能真心实意地接纳自己,她心里一点把握也没有。当然了,女儿冬梅,是不会有问题的,可是,“冬梅娃毕竟也有当家,我个外人,岂不是招人眼黑?”那些日子里,她就把这里边的道理,反反复复琢磨。肚子里这苦楚,就合着泪水,止不住地流出来,人也就一夜之间,显得老了许多,头脑也好像不是自己的了,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让人不由地替她凄惶难过。好在有冬梅左右不离地真心护理着她,“头七”过后,还把她接到了自己的家里,让外孙们围着她,她也就慢慢恢复了过来。

    提起那剩下的四万块钱,冬梅的意见更坚决了:“说什么也不能分,谁也不能给!这才真真正正、真真正正成了人家张鹏给你和我爹的养老钱。他谁也别惦记了。”但是作妈妈的,内心里却明明感觉到,儿子们都缺钱,都应该给那么一点,只是“没办法说出口,说出来也实实是不合适”。所以,就在冬梅两口子反复给她夯实这一观点的时候,她只是“对,对,对”地点头答应着,嘴里还不住地埋怨,死去的老伴,一辈子死要强,一辈子粗心大意,落了个这么可怜的下场。遇上有人来看她,她少不了还要把那可怕的一幕,反复给人诉说。

    张鹏他们回村的时候,邻居红宪家建房工程已经完结了,而小强也不赞成马上盖房,只是把妈妈从姐姐家接了回来,委托给自己的媳妇王芳照管,留下一句话,“妈,芳芳要坐月子了,你得多操点心。”就赶紧进城上工去了。

    王芳说:“妈,我知道您心里难过,从今往后,我再也不瞎逛了,我得好好陪着您,晚上再也不回东头了。呵呵,东头我妈,她也怕人笑话。”

    普通人家的家务事,要外人说,会觉得处理起来很繁琐,想象中,甚至还会觉得,终究需要伤筋动骨,可是当事人自己处理起来,却就这么简单,完全是按照水到渠成的原理,糊里糊涂,朝前推演着走的。好在志国、志强他们毕竟还是有良心的,没好意思马上提及这钱的事情。

    张鹏回城后不几天,小强也就抽开身,郑重地去登门拜访去了。两个人你来我往,通过不多的几次交谈,张鹏就发现,这个小强,有头脑,有素养,能成事。所以,小强也就很自然地有了机会,真正实施劳务公司组建计划了。这期间,进进出出跑手续,张鹏自然是少不了要指点与帮忙,只是说到启动资金,张鹏的意思,最好从他那里先拿一点,可是小强坚持不肯接受。他自己跑回家,说服母亲,把存折里的钱全拿出来,并且给王芳买了不少相关的书籍,让她一边忙着家务,一边把法律知识系统学习。等到女儿出生的时候,劳务公司也开始运转起来了。而老母亲呢,因为看到了新的希望,精神头也就振作了起来,重新显示出爱干净,有头脑,百事可做的精气神来。

    二十一世纪头几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小强因为搭乘了国家基本建设这趟快车,事业越来越显得红红火火,四邻八乡的好劳力,都被他招募在了自己的麾下。他本来就是个穷苦出身,加之心地纯善,做事有原则,守正道,不忘本,所以深得各方信任,真正成了工友们的好“强哥”。

    这样不出几年,他在西安便买了房子,和老母亲一起住进去。老妈妈现在负责着两个孙子、一男一女的上学接送工作。人也就打扮得干净利落,俨然成了一个城里人,一点也不显老。免不了会有好心人替她做媒,想给她找个老伴,她却顽固地不得了,怎么也忘不了可怜的德成大叔。

    有钱的日子,当然是无需多说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王芳,尽管学历不高,可是却有令人信服的经营才能。最近几年,居然把公司的主要业务操持起来了,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遇到有人夸她,她会说,“我这日子,全靠贵人相助。没有张鹏大哥,就没有我们今天。只可惜,我的公公,他辛劳一生,就没享过一天的富。”于是,人家看到她那诚恳的样子,素朴的衣着,会诚心诚意地还她以开导:“嗯,其实大家都一样!要成点事情,没个人引路,只靠自己摸索,那是很难的。好在大家知恩图报,这就足够了。”

    最后,说起我们的“小炮仗”志国大哥,他呀,自然也不再那么毫无理由地憋着一股气了,现在逢人就夸,“我的好兄弟,那比我强多了。我不行,我比不上人家。这小强的气量,我估摸着,要比我要大出好几倍哩!”

    靠着德成劳务公司做领头羊,渭北原上的这个王家庄,以及十里八乡的人们,也就有了便捷就业的机会,真正实现了致富路上不掉队。与此相伴的,是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如今大家一起走在小康之路上,领受美丽乡村建设的绚丽东风,心里有说不出的畅快。所谓的怨言碎语,也不再需要出口了。大家都热切地盼望着,盼望着古老的村庄,早日显现出全方位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气象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