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江湖之约 » 022 长安,我来了

022 长安,我来了

    萧毅清原本想护送易苓昕前往长安的,可易苓昕认为若大梁太子的身份被别人知晓只会平添事端,她决定独自前往长安。萧毅清便拿出一些银两递向了她,却被易苓昕拒绝了。

    七年前,易苓昕离开大梁王宫的时候,太子萧毅清也是闹过一阵子的。那时年仅十五岁的他还不懂什么是爱,只知道自己用四年时间陪伴的女孩再也没了踪迹。如今,萧毅清害怕母后宁安会因易苓昕不肯拿出血殇而伤害她,他宁肯违背母后的旨意也要亲自前往代州寻找易苓昕,甚至不惜杀了宁安派往代州的所有杀手。萧毅清心想:也许你会怪我如此步步紧逼,可这不重要,我只要你好!

    他望着易苓昕渐渐模糊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每一次的相逢都是离别的开始,可又有谁会知道哪一次离别会是再见无期。

    长安,皇宫,宣政殿。

    元松皇帝和辰王元天逸起了争执,陛下甚至出手打了元天逸一记耳光,元天逸却跪在殿前反驳说自己不仅仅是父皇的儿子,也是太傅楚弘的学生,更是需要守护天下人的辰王。还说元松皇帝既派了他去代州体察民情,暗地里却给太子元天辽授意蓄谋诛杀尚书府。元天逸责怪元松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不惜屠杀尚书府一众无辜百姓,还反问他坐在那个位子上不会寝食难安吗?太傅楚弘教导元天逸七年之久,待他之情更甚父子,如今皇帝借着儿子北上代州之名诛杀楚氏一族,丝毫不顾及元天逸的处境和想法。

    元松皇帝慢步走近跪在一旁元天逸,并伸手要去搀起他,他知晓元天逸与太傅楚弘情同父子,也一直想替楚弘上奏为尚书府请旨一家人团聚。元松也知晓元天逸一时之间是无法接受尚书府被灭门之事的,他甚至怀疑父皇和太子哥哥也参与了这场灭门惨案。元松皇帝反问元天逸有没有想过这一切可能都是有心之人设局,不仅离间父子关系,挑拨君臣,更是离间皇子间的兄弟之谊,终将会引起国本的动荡……

    元天逸跪着向后退了一步,没有丝毫要站起来的意思。七年前前太子元杉因刺杀萧氏被废黜,元松皇帝刚登基不久,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和至尊之位便诛杀了前太子旧部。他还将楚弘押回长安,只因群臣反对才不得不留他性命。元天逸明知父皇诛杀楚氏之心早起,却毫无阻止之法,以至于他会怀疑此番奉旨去代州体察民情,不过是元松皇帝想借辰王之名对楚氏出手,故而导致了今日楚氏灭门的惨案,元天逸只觉得已无颜面对太傅……

    一番指责之后,元天逸朝着皇帝行了跪拜之礼后转身离开。望着往殿外走的元天逸,皇帝极力地想要叫住他,他希望儿子能明白自己也有不得已之处,可元天逸却头也没回得离开了宣政殿。元松皇帝是不希望看到楚氏一族日益壮大,他是想过要诛杀楚氏,可他不会借着元天逸体察民情的名义……

    皇帝慢慢地蹲下来,他苦笑着打开了手里的奏折。七年前他为了朝纲安定不得不将楚弘软禁于长安,而今群臣上奏为楚宏请旨返回代州。楚弘是前太子之妻的胞弟,前太子被废黜,他也被软禁于长安七年之久,楚弘做错了什么?只因他是前太子的家亲吗?这份委屈和不公又该如何计算和发泄?皇帝自然不愿楚宏逃离长安,要想阻止悲剧发生的唯一方法便是诛杀楚氏一族。他心想:天逸是朕最宠爱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替朕想一想呢?为什么朕寄予所有期望的儿子却偏偏一心向着自己的仇人?

    元天逸急匆匆地离开宣政殿前往太医院的方向,不为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还问他是不是要去寻太医孙允。元天逸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却很好奇不为怎么知晓他内心所想。不为不慌不忙地解释说元天逸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只会找两个人,一位是太医孙允,另一位就是太傅楚弘。而且他料定元天逸此刻是不会去见太傅的,只能去找义兄孙允了,更何况这是去太医院的方向。

    元天逸终于放慢了脚步,他问不为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说他不应该只顾及自己的名义,父皇也定有他的难处。不为四处张望着确保左右无人才小声宽慰说这不怪元天逸,整件事情他是并不知情的,不过是有心之人借殿下之手罢了!还说皇帝日理万机定然也有许多不得已的地方,只要父子之间心平气和地说一说也就好了。

    可这有什么要紧呢?世人哪里懂得换位思考体谅旁人的不易,他们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更何况这件事情元天逸确实难辞其咎……再说了,元松皇帝虽是元天逸的父亲,可他也是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啊!他每日除了把自己关在宣政殿处理公务也不会再做别的事了,自七年前元松遣散了后妃众人之后再未踏入后宫半步,他不愿面对元天逸之母卫贵嫔的离世。所以人都知道他是心怀愧疚,却不知这愧疚是指对卫贵嫔的意外离世还是爱慕宁安郡主不可得。

    闲聊之后元天逸再次加快了步伐,不为立即跟上去拦住了元天逸,说他无意间听一位太医说起孙允今日去了城外的山庄。元天逸停下了脚步,才知义兄孙允去了城外西面的七里村义诊,他便带着不为离开了皇宫。

    卖糖人的流动小贩穿梭在长安城内,老字记前皆是排队买点心的妇人孩童,长安城内的旅人行色匆匆……这偌大的长安城,容得下官僚权臣的计谋猜疑,容得下平民小贩的安逸人生。

    几日的食不果腹,一路风餐露宿,易苓昕终于来到了长安,那个心心念念了七年的地方。

    “排好队,排好队!每个人都有,不要抢!”

    皇帝登基七年余,与周边国家的战争却未曾间断过,长安城内出现了许多流民,朝廷只好开仓放粮。今日,不少官兵在城内为乞丐和流民施粥。

    易苓昕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她混入难民里排队等待官兵施粥。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就在这时,有一个和易苓昕差不多大的女子衣衫褴褛,插队排在了她的前面,排在后面的一些难民开始抱怨以达到阻止女子插队的目的。他们的目的却落空了,女子不顾他人的想法径直地站在了易苓昕的前面,自然也不会在意他们的抱怨和不满。排了好久的队,官兵终于舀起将一碗热粥递向了女子。就在这时,女子却慢慢合起来双眼,瘫倒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