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秦汉芳华 » 第13章 焚书前因

第13章 焚书前因

    荣毅谦虚和谨慎的态度,早已在扶苏的预料之中,他连连摇头笑道。

    “哈哈!我说荣毅啊,你这为人谦虚一点,的确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本公子也并不反对。

    可你若是因为太过谨慎,而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这就有些得不偿失啊!”

    荣毅不禁满脸无语,还不是因为你这大名鼎鼎的公子扶苏的缘故?

    本公子在这兰亭阁中,本该无人关注,也无人问津才对。

    可是被你时不时的拉出来遛一遛,还时不时的猛夸赞一番,我就是想不上天都难啊!

    本公子若是还不谦虚一点,谨慎一点,还不知道会招来多少眼红之人的嫉恨!

    “承蒙公子扶苏教诲,荣毅当铭记在心!

    在吾心里,大秦始皇帝雄才大略,且高瞻远瞩,乃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丞相李斯大人亦是大秦旷世奇才,国之栋梁,堪称是国士无双。

    荣毅自知才疏学浅,怎能入得吾大秦始皇帝和丞相大人的法眼?”

    扶苏闻言之后竟然沉默了,他出奇的没有再揪着荣毅不放。

    只见他一口饮尽樽中美酒,然后有些意兴阑珊的道。

    “是啊!父皇一生雄才伟略,又总是高瞻远瞩于世人。

    他先是把所有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秦国,后来又把毕生的理想都寄托在大秦帝国之上。

    丞相李斯大人这些年来,先是为秦国默默奉献,后又为整个大秦帝国殚精竭虑。

    他们二人乃是名副其实,确实当得千古一帝和国士无双之名!

    可是这天下芸芸众生之中,也不乏他们二人这种惊才绝艳之辈啊!

    父皇和丞相大人明明知道,诸子百家思想乃是这些人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土壤。

    为何他们二人在这件事上,会这般铁石心肠,偏偏就容不下天下人呢?”

    当扶苏言语之中提到诸子百家思想的时候,荣毅已经心有所悟。

    秦始皇焚书事件即将上演!

    秦朝历史上,公子扶苏是极力反对秦始皇焚书和坑儒的。

    就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公子扶苏不惜代价劝谏秦始皇,甚至因此触怒了后者。

    公子扶苏却始终坚持己见,心中丝毫不肯悔过。

    这导致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曾一度降到了冰点。

    最终秦始皇狠心下令,将心灰意冷的大儿子扶苏派去北方军中当监军,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

    始皇帝心知扶苏过于心地善良,且为人忠厚仁义,他本意是想要借此历练一下这个儿子。

    可是不曾想,却因为这件事情,导致父子二人心生隔阂。

    最终,当扶苏接到赵高假传的圣旨之时,他想都没想就自杀身亡了。

    素有贤德之名和君子之风的大秦帝国长公子扶苏,就此黯然落幕。

    想到这里,荣毅不禁眉头一挑,身边这个借酒浇愁愁更愁的家伙,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听他这般说话的口气,果然是对他家老子的怨气很大啊!

    荣毅为了证实心中的某些猜想,于是小心翼翼的道。

    “扶苏公子,你喝醉了。

    实不相瞒,这些话就算你敢说,我也不敢听啊!

    大秦皇帝和丞相大人计划的焚书之事,还请你慎言啊!

    这话若是落在宵小之人耳中,再传到你那皇帝老子的耳朵里,咱们俩可就吃不完,兜着走啊!”

    荣毅一番善意的提醒,似是惊醒了醉眼朦胧的扶苏。

    转眼之间,扶苏不但酒醒三分,而且眼神微微一亮笑道。

    “荣毅,本公子果然没有看错你!

    你仅是从本公子刚才透露的只言片语之间,竟然猜出来了一件即将上演的大事件。

    唉!事已至此,想必此刻宫中已经有所结果,你我暂且拭目以待吧!”

    荣毅闻言默然不语,他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扶苏。

    在现代地球的时候,他曾深入了解过秦朝历史中的焚书坑儒事件,也曾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真思考过此事。

    在荣毅看来,秦始皇焚书是为了将不同的思想排除在外,从而加强大秦帝国中央集权和维护其统治。

    可是实际上,焚书没有达到秦始皇预期的效果,甚至还间接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讲,秦始皇焚书钳制了天下人的思想,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想到这里,荣毅不禁抬首北望皇宫的方向,心中一时之间思绪万千。

    总之一句话,此时无权无势的他,即便想要改变历史,此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与此同时,大秦始皇帝本人正在宫中大宴群臣。

    宴席正酣之时,仆射周青臣想要借机表现一番,于是奉承秦始皇道。

    “臣忆往昔之岁月,秦国的土地仅是方圆千里。

    现在因为陛下英明神武,方使得天下安定!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只要日月照到的地方,没有不对陛下您俯首称臣的。

    从前诸侯王的土地变为郡县,天下人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再没有战争的纷扰。

    陛下的功业一定会流芳万世,为天下人传颂!”

    秦始皇听后自然是很高兴,可就在这时,博士淳于越却站出来反对道。

    “臣听闻殷商、姬周能够数百年不绝,是因为他们让后世子弟、功臣做为诸侯王,来辅佐国君共同治理天下。

    现在陛下为天下之主,赢氏子弟却皆是平民百姓。

    一旦如田常、六卿那样的大臣犯上作乱,大秦帝国没有诸侯赶来勤王,那谁来救援呢?

    历史上没有听说过治国、执政不效法古人,就能取得成功的。

    周青臣不是在为吾皇分忧,而是在加重您的过失啊!”

    听完博士淳于越的说法,秦始皇不禁眉头一挑,他表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实则大为欣喜。

    “哼,好你个腐儒淳于越!

    朕正愁没有找到机会,能够光明正大的拿你们诸子百家开刀。

    你倒好啊,自己居然送上门来了!”

    秦始皇立刻把两人谈及的问题,交给众大臣来共同讨论。

    还不待众大臣正式展开讨论,丞相李斯已经起身,并且直言不讳道。

    “三皇、五帝各自采用自己的方法治理国家,他们不是有意改变制度。

    而是当时的时代、环境都变了,治国、执政之法也需要适应新的情况。

    现在陛下开创千古伟业,愚昧的儒生是不能理解的。”

    “博士淳于越口口声声说要效法古人,当怎么效法呢?

    昔年诸侯纷争之时,方才招揽天下之士,可是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数年之久。

    如今大秦帝国法令皆出自陛下一人之手,百姓、士人都应该各司其职才对。

    这些读书人不好好学习现在的法令,反而要效仿古人,用古制诽谤今制,实为惑乱民心之举!”

    “臣李斯冒死谏言,过去天下之所以不能统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下人之思想未能统一。

    人们都想引用古人的做法,抨击和破坏今天的制度。

    他们都认为自己学识渊博、方法管用,便以这些为理由,试图推翻当今朝廷的制度。

    现在陛下统一天下,一切制度、国事应当全凭您一人乾坤独断。

    然而读书人私自开办学堂,私下议论朝廷法度。

    这种风气一旦盛行,必会蔓延到朝廷大臣和官吏,使得他们也非议朝廷的新法令。

    此等歪风邪气如果不加以禁止,不但陛下您的威严不保,而且大臣和官吏们也有可能会阳奉阴违。”

    “臣在此恳请陛下,应该下令禁止他们的种种非议行为!

    臣请求让史官将除了《秦记》的书籍全部烧掉,天下除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藏书也统统烧尽。

    天下之人,凡谈论《诗经》、《尚书》者统统处死。

    妄用古代的制度,非议当今法令之人,处以灭族之刑。

    民间禁止开办私学,欲学法令当以大秦帝国官吏为师。”

    丞相李斯本就是大秦帝国政坛之上,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

    他说出来的话和提出来的建议,自然是相当的有份量。

    显然,此时丞相李斯之言,正好与秦始皇心中的计划不谋而合。

    早在秦始皇的谋划里,焚书计划是势在必行的,二人可谓是一拍即合。

    宴席之上,秦始皇以威严的目光,扫视一干噤若寒蝉的大臣,然后高声宣布道。

    “爱卿所言,甚合朕之心意!

    朕早已决定,焚毁包括秦国以外的各国史书和学说。”

    “如今大秦帝国统一天下,是建立在结束六国贵族统治的基础上。

    朕在统一六国之后,并没有将六国的王公贵族赶尽杀绝,而是将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安置在皇城咸阳。

    这些六国的贵族在失去权势之后内心必然不甘,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成为威胁大秦帝国中央集权稳定的因素。

    六国亡国之人若是燃起复国的理想,他们复国的动力,必会来自于对旧国的热爱和怀念。

    而记载着旧国辉煌历史的史书,就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

    “朕打算将六国史书烧毁,一使秦国历史独立于世,二能杜绝六国贵族在史书之中,重新燃起复国的想法!”

    “在朕看来,《诗经》、《尚书》以及记录诸子百家学说的著作中,还记载有许多古代法令、制度,尤其是记载着世袭制、分封制等。

    这显然与大秦帝国当前施行的法令、制度完全不同!

    诚如李爱卿方才所说,读书人读《诗》、《书》会非议和诽谤当朝法令。

    若是焚毁《诗》、《书》等书籍,则能够大大减少士子非议和诽谤当朝制度的可能。

    朕觉得焚毁诸子百家之书,亦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重要方式!”

    “朕曾经身为秦王,自然深知春秋战国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个时代社会混乱,纷争频繁。

    为了让社会走向安定和平的正轨,无数士人得以纷纷崛起,并代表着不同的学派著书立说。

    在各家学派的思想传播过程中,当以儒、墨、道、法四家最具有影响力。”

    “以朕之见,儒、墨、道家的学说有碍社会的发展,甚至是以社会倒退的方式,来实现拯救天下之人。

    法家学说特立独行,主张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诸子百家思想之中,只有法家最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这是也法家思想,为何能够成为吾秦国执政思想的重要原因!

    最终秦国正是凭借法家思想崛起,并且成功一统六国。”

    “毫无疑问,当今大秦帝国除法家思想之外的其他诸子百家思想,或多或少是与帝国的执政思想背道而驰的。

    朕想要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就必须禁止法家以外的思想传播!”

    “此外,今大秦帝国统一天下,已使那些原本致力游说六国诸侯的士人,彻底失去施展才能的机会。

    他们会通过议论和诽谤新政的方式,来表达各自心中的不满。

    如此看来,诸子百家思想著作也同样留之不得了!”

    “朕已经下定决心焚毁书籍,但是主要针对的,乃是民间存在的藏书。

    官府和朝中官员们仍然可以收藏书籍,这样一来,大秦帝国的藏书并不会大量流失。”

    “哼!春秋战国时期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的,读书人多是贵族子弟或没落贵族。

    自大秦帝国统一天下,朕下令将六国贵族和富户迁居到皇城咸阳,他们当是所焚书籍的主要收藏者。

    换句话说,朕欲焚毁的书籍主要聚集于咸阳,而非全国。

    朕料想李爱卿实际上,也是在反对这些士人拥有各种著作吧!”

    此时此刻,秦始皇越说越来气,心中更是震怒不已。

    如今已是大秦帝国统一天下后的第九个年头,博士淳于越竟然还在他的面前鼓吹分封制,并且反对郡县制。

    当初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讨论,早在大秦帝国刚刚统一天下之时,他就让李斯和丞相王绾等人深入讨论过利弊。

    后来是他亲自拍板决定,最终采用李斯提出的郡县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郡县制已确定九年之久,身为博士的淳于越竟然仍旧主张分封制!

    这让他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是可忍,孰不可忍!

    与此同时,秦始皇再次意识到,如今主张分封制的诸侯势力还很强大,这对中央集权的稳定是非常不利。

    丞相李斯说分封制导致后来春秋战国的纷争是非常有道理的,秦始皇本人早已深以为然。

    李斯当是为了避免这些曾经的六国贵族重振旗鼓,或以讲学、议论朝政的方式对朝堂风气造成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央政权的稳定,方才提出焚书的建议。

    想到这里,秦始皇双眼掠过一抹精光,语气更加坚定不移的下令道。

    “朕焚书的目的就是要统一天下思想,维护大秦帝国中央集权的稳定!

    朕现在将焚书之事,交由丞相李斯来亲自督办。

    诸位爱卿当齐心协力,共同辅之!

    总之一月之内,朕誓要焚尽天下之书!”

    丞相李斯当即起身领旨,在场诸位大臣纷纷躬身附议。

    接下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焚书事件,果然不出荣毅所料,开始席卷整个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