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龙泽 » 第三章 偶遇

第三章 偶遇

    位于沧浪街一处不起眼的宅子里,暗影影主朱锐正在细心规划着蝶郡主与那姬氏小儿的偶遇。虽然对宁王殿下的命令感到震惊、不解,但身为宁国暗影的总负责,宁王朱权在天下的另一双耳目,无条件执行宁王殿下的命令便是其自身唯一的信条,暗影是没有思想的工具,主人要什么,他们就必须去做什么,哪怕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这便是所以暗影们加入组织所必须接受的信条。明日便是元宵佳节,届时全天下都将处在灯火璀璨的安然气氛之中,香氛焰火,鱼龙戏舞,加上初春微寒的风裹挟着青春萌动的心,才子佳人们诗篇中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爱情佳话的暗示,难道还有比这更加精妙玄绝的偶遇机缘吗?想到这里,一向不苟言笑的朱锐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微笑,似为自己这天才般的设想所折服,又像是为那活泼英武的小郡主能觅得良缘而高兴。

    一切计划抵定,剩下的便就是手下人的执行能力了,而这却是朱锐最不担心的,笑话,堂堂的宁国暗影,纵横天下九州可谓是上至朝堂、下至市井无孔不入又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大材小用到给个把青年男女拉娘配的小事都做不好,那就不要混了,他朱锐也是实在丢不起这个人。将所有计划交代下去,朱锐便自密道离开了暗影总堂,至于剩下的细节事情,就交给属下们去一一去完善执行了。

    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正月十五。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成都灯会历史悠久,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玄宗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这首诗道出了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问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由此可见元宵灯会在成都百姓心中地位之高。前几年蜀地大乱,百姓人心惶惶,也就无心于灯会庆典之事,之后几年,宁军入蜀,虽然安定了蜀中,可是方经兵灾的百姓士绅们还处于惶惶不安之中,故而成都灯会也就草草了事,并未大办。今年蜀中安宁,百业复兴,宁王又有欲以灯会昭示天下蜀中安定,招揽天下富商,大办物资交流之意,故而成都各界均早早的准备灯会事宜,青羊宫旁早在数日之前便由官府、商家搭建灯棚彩灯,各商家也是极尽所能,都想做上最壮丽的彩灯,一来有讨好宁王之意,二来也有与其他商户攀比之心,故而今岁灯会,数丈之高的鳌山灯几乎随处可见,其盛况尤盛昔年蜀王之时,当然最大的彩灯乃是官府搭建的瑶台玉兔花灯了,各商户都默契的将自家彩灯尺寸规格设置在此灯之下,以示对宁王殿下的尊重。各类小商小贩也在这一天早早来到青羊宫旁,抢占有利位置摆放摊位,准备借着这一年难得的盛会好好的赚上一笔,解决一下家中的生计问题,故而这日青羊宫旁热闹非凡。

    赤乌刚刚西垂,赵卓便急着催促着姬炎等人赶紧收拾好了去青羊宫看灯,姬炎等人知他期盼这灯会好几天,也是无奈,只能草草收拾一下便起身出门一路向着成都城西南郊的青羊宫方向走去。一路上人潮汹涌,仿似整个锦官城的人都涌到了一处似的,本来半个时辰的路程硬是走到了华灯演映时方才到,到了地方,往前闲逛着,就看见青羊宫旁光明如昼,各类小吃鳞次栉比,正好众人因着傍晚出门的急,都没有吃东西,便去往各类小摊上觅寻着自己中意的小吃来填填肚子,人潮拥挤之下,慢慢的众人竟然都走散了。

    姬炎初时因着第一次看到杂耍,便一时入迷兴致勃勃的驻足观看了一会儿,待到回过神来时,方发现身边众人皆已经不知了去向,此时满目所及尽是人流,这又要到哪儿去找他们呢?想着他们找不着自己,回头也会回客栈的,便不再纠结,顺着人群向着前方走去。闲逛了大约个把时辰,兴致已然怏怏的姬炎正想着是否就先回去时,突然看见前方有大批游人驻足观看,拍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当下便有些好奇,连忙凑了过去。

    待挤过层层人群凑近一看方知,原来是一处商户摆下猜灯谜的摊位,几个峨冠博带的读书人正凑在那边,想是刚刚有人猜出了其中某个有些难度的灯谜,才博得驻足游人们的阵阵叫好吧。想到这里,本来意兴阑珊的姬炎一下来了兴趣,便凑了过去看了一下谜题,想着能不能也解开几道来满足自己那该死的好胜心,也为今天的游览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只是刚凑近一看,姬炎立马就感觉自己轻率了,这里面的谜语简单的早已被人揭开了谜底,剩下的都是一些看都看不太懂的谜语,感觉到自己光靠自己那有限的知识似乎无法解开这难解的谜题,姬炎登时心中打起了退堂鼓,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刚刚硬插了进来,若是立时就退了出去,岂不是过于丢人现眼了,还是装作思考一阵再退出去的好吧,正在这样思量着时,便听到旁边有人以及其微弱的声音说了句:“洪湖歌声融暮色-打滕王阁一句,不就是窜梁鸿于海曲嘛”姬炎闻声,诧异的左右看了看,却不知是谁说的,又不见说这话的人去解这谜底,犹豫片刻之后,便想着把这题答了再退出去脸上也好看些,于是便准备高声揭幕答案,正在这时,只听身边一个女声略带嘲讽的说道:“一群腐儒书生,不思在朝堂上施展所学造福天下,名扬诸侯,又不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护国卫家,只会在这沽名钓誉,为争个虚无的名声绞尽脑汁的浪费时间,岂不可笑”姬炎闻言不禁一愣,转过头去看向说话那人的方向,但见是一位年约二八、身着素白色描金云锦衣袍的女子,这女子浑身上下透着一份世上难见的英气,配着她方才讥讽在场诸生的话语,更显得锐气十足,而在她身后,跟着两个一般大小的女子,低眉顺眼的一看便是白衣女子的婢女,但其脸上却也流露出一份咄咄逼人的傲气,一看便不是小家小户该有的气质。方才正争强好胜的诸生听到这话,脸上纷纷流露出愤慨之色,然而回头一看这女子,便又纷纷低下头不敢再说什么,便是有那么几个有眼不识泰山的书生想要反驳的,也被其他众人拉住了去。姬炎也就顺势低下了头,心中思量着这是哪家权贵的女眷,似乎来头很大的样子。然而女子讥讽完这群读书人也不多留,冷哼了一声便带着手下婢女往别处去了,只留下围观诸人面面相觑,趁着这个绝好的时机,姬炎顺势从人堆中走开,向着那女子离去的另一个方向逛了过去。

    大约又逛了半个时辰,感觉到夜色已深且意兴已尽的姬炎便开始逆着人群原路返回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的喜悦之情,这一刻,即使是对朱权恨之入骨的姬炎在心中也不得不感叹宁王的手段,不过数年,就能将一个兵连祸结之地变成幸福安乐之乡,这等手段恐怕天下难有几人可以做到了吧。正想着,突然听到前方一阵嘈杂之声传来,人群杂夹着尖叫声快速的向着四周奔逃,姬炎快步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几个彪形大汉手持钢刀,正在奋力围攻着三个女子,这三个女子正是方才在解谜摊位边讥讽诸生的主仆三人,三个女子手持长剑正在奋力的抵挡着钢刀的劈砍,眼看着便是险象环生了,来不及多想,姬炎拿起路边被踢翻摊位上挂糖葫芦的插杆,便冲入了战团之中,趁着大汉们注意力都在前方女子身上之机,姬炎一棒抡翻一个彪型大汉,正待再故技重施之时,旁边的大汉已有警觉,侧身躲过迎头一击,便提着钢刀砍了过来,然而随着姬炎的这一打岔,分化了歹人们的力量,包围圈也撕裂开一个巨大的口子,刚刚被围攻的三个女子便趁着这个时机从围攻中逃了出去,见状,大汉们迅速追了上去,已经将姬炎砍得左支右突的那个大汉此时也放弃了对姬炎的攻击,提着大刀向着女子逃跑的方向追了上去,好不容易有了喘息之机的姬炎此时也顾不得继续纠缠大汉,瘫在地上大口的喘起了粗气,过了好一阵子,休息好了的姬炎正准备起身离去之时,只见一队甲兵从远处快步走来,将他围在中央,为首一人一身银甲,弓身向姬炎行礼道:“请问壮士是刚刚勇斗歹人的英雄吗?”姬炎向他也回了一礼道:“英雄不敢称,只是看着一群大老爷们儿欺负几个小女人,看不过眼上去帮了些小忙罢了,不值一提的事。”银甲小将谦声回道:“方才壮士见义勇为,可知救得是谁?”姬炎闻声一愣,不解的问道:“莫非是哪位贵胄家的小姐?”银甲小将笑着回道:“不错,刚刚壮士所救的便是宁王殿下最宠爱的小女儿蝶郡主,方才得壮士相助,蝶郡主方才逃脱了歹人围攻,等到了顾将军的救援,蝶郡主脱险后,惦念壮士的安危,故而命我等前来找寻壮士,向壮士致谢。”说着命手下拿出两块金锭递向姬炎。望着一脸真诚的银甲小将,姬炎心中一阵愤怒,怎么说自己也算是舍命救她的人,她获救后就连当面致谢都不屑,还让一个裨将拿着黄白之物来侮辱人,简直不可理喻。然而面上却没有丝毫显露,只是淡淡的说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本是寻常之事,不必道谢,今日夜已深了,在下便就先行回去了,回去晚了唯恐家人担忧,”说着便伸手接过金锭飘然而去。望着远去的姬炎,裨将轻蔑的冷哼一声,便带着人向着青羊宫方向走去。把玩着手上两块金锭走了一会儿,听着来来往往的百姓谈论着今晚蝶郡主遇刺,龙骧将军顾逸飞单枪匹马英雄救美的事迹,姬炎愤怒的将金锭掷向路边,快步向着元乐客栈走去。

    而在沧浪街的暗影总部,朱锐望着垂头丧气的手下一脸暴怒,本来好好的才子佳人剧本,被郡主的不解风情破坏了,好吧,那就换一个英雄救美的剧本,结果硬生生给手下这群蠢货玩砸了,美人是被救了,但是英雄却换了人,最主要因为郡主的傲慢,恐怕还把人得罪的不轻,事情搞成这样,明天又该怎样向王上交代呢!想到这里,朱锐脑中一阵阵的抽痛,只能无奈的挥挥手让手下们先自行散去,至于惩罚,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