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心如宝月映琉璃 » 第71章 千头万绪

第71章 千头万绪

    夜幕降临,后山屯新建成的沈宅前锣鼓喧天,人头攒动,不时爆发出叫好喝彩。

    沈家招工之事已经传遍村里,不少邻村的人也来凑热闹,即便招不上,蹭一顿免费的戏酒也不亏。

    下半场戏接着昨天的,唱得正精彩,原本人心浮动的村民也都渐渐看入了迷,暂且将招工的事情放下。

    木质的扩音器放在戏台一侧,不怎么起眼,却将声音清清楚楚送到众人耳边。

    乡里的草台班子行头简陋,唱得倒是有板有眼,因着主家大方,赏钱给得足,因而唱得格外卖力。

    大黄踩着胭脂马背,居高临下凑热闹,小厮在一旁不时喂这俩点零嘴儿,其乐融融。

    邢方站在大门口,嘱咐京城来的沈护卫。

    “沈头儿您千万留神。昨晚公子拒了好些个白莲教的人,今儿个白天也不许上门求情,那些白莲教众心气不顺,怕是要闹事。”

    沈威一手扶着腰中剑,眼底精光四射。

    “管家放心,兄弟们都不是吃素的,交给咱们就是!巴不得来个刺头好杀鸡儆猴,立一立咱们表少爷的威风!”

    沈威是近日明月华亲自写信往京城左相府讨来的帮手,与素有京城第一纨绔之称的沈明也打过交道,这表少爷的称呼一时还没改口。

    邢管家对他的底细心知肚明,哪里还不放心。

    左相府里特意派来帮自家公子撑场面的,那绝不会是庸手,不能丢了相府的脸不是?

    “沈头儿辛苦,晚上散了戏,请弟兄们喝酒。”

    沈威吧唧下嘴,这府里的酒可比外头的美多了!表少爷不愧是第一纨绔,会吃会玩,花样多得很!

    “这可说定了啊,至少得上两坛子。”

    邢方嘿嘿一乐,大方应承:

    “管够!”

    许了彩头,沈威等一众护卫兴致更高,分散开来不错眼珠盯着四周,将场子护得滴水不漏。

    九红没跟去下头挤,倚着二楼书房窗户往下瞧。

    “公子,真不管明家人啦?”

    昨夜闹了一场,算是跟明家人撕破了脸。九红替自家主子解气之余,又有些不得劲。

    怎么说,那也是小姐的娘家,难道真就这么断了亲?

    沈家那边是那样,明家再闹成这样,小姐岂不成了孤零零一个儿?连户籍都没处落。

    “又心软了?”

    明月华头也不抬,手里毛笔刷刷点点,忙得不可开交。

    若不是待会儿戏散了,招工时她还要露个面,早回书房忙去了。

    这临街的书房嘈杂得很,说是书房,不如说是雅致点的客房来得准确,书画也只是摆设罢了。

    九红绞着手里的帕子,也觉得自己这样一会儿一个主意的不太好。

    她平时也不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只是事关小姐,才会想得多了些。

    “您怎么说,九红就怎么做。”

    小丫头本也不是拖泥带水的性子,一咬牙便那些纠结心思丢到一旁。

    公子总是对的!她又没公子聪明,还是乖乖听话做事好了。

    “嗯。”

    明月华无可无不可地应了一声,将墨迹淋漓的一张纸随手抛到地上晾干。

    夜里烛光黯淡,毛笔字看得不费眼。

    九红忙奔过来捡起那纸,先看底下的页码,再对着字轻轻吹着气,踱步到相关的纸堆跟前,就要拿起镇纸将这新写的一页放进去。

    “制炭?”

    小丫头瞥一眼那纸上内容,吃惊地叫出声来!

    “嗯。”

    明月华又嗯一声,头也不抬地继续挥毫疾书。

    万事开头难,制炭说起来不难,真做起来事情可不少。

    先得起窑。

    窑洞的图纸她可以画,但还要请积年的工匠来建,图纸上有什么疏漏,也可以因地制宜查漏补缺。

    这其中还包括了保密、食宿、酬劳等等一系列问题,她虽不必面面俱到,可也得做到心中有数才行,否则如何驭下?

    窑工的招募也是个问题。

    因着保密的要求,最好要找信得过的人。比如签了死契的家仆,就可以优先考虑。

    还得考验人品。

    另外白炭的研制也是问题。

    她倒是可以亲自试验,但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只靠她一人太慢,况且她也有别的事做。

    缺人哪!

    这要是下雨的话,家家户户忙着春耕,肯出来做工的人就更少了。

    所以必须双管齐下,建窑制炭的同时,还要琢磨粮食增产的事,少饿死些人。

    农耕这一块她懂得不多。

    她是实打实的城里人,因为打小身子弱,就连孤儿院里的菜园都没进去几回,哪里懂什么农事。

    就算是别人捐书,也不会捐农书。

    这块儿是明月华的短板,她能使力的空间很小。

    但不是没有。

    她曾经听农村来的同学提过几句,知道要挑选良种,要提前育种育苗,最重要的是化肥农药要跟上。

    光是这几句话,已经够她摸索几年的了。

    化肥农药先不说,育种育苗她知道的!小学时还曾经写过种西红柿的观察日记。

    她详细打听过,大越的农作物种植还是很随意的,压根就没有育种育苗这一说。

    明月华坚信,后世流行的种植方法必然有其先进之处,所以这一点可信,并且可行。

    其次,农用肥的使用。

    化肥农药还没影子,农用肥便是肥地增产的主力。

    她曾亲眼见到上到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儿,无不见粪心喜,甚至还有为抢一坨新鲜的牛粪斗气的。

    可见肥料的短缺。

    种子已然非是良种,肥力再不充足,如何高产?

    明月华觉得要赶紧在农用肥这一块下下工夫。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腐烂的枝叶可做土肥。

    还有草木灰。

    暂时想不起太多。

    但有没有办法造出更多的土肥?

    明月华将这一点着重标出,写上发酵二字,只等天亮便着手进行试验。

    她又丢开一张写满字的纸,在新的空白纸张上唰唰记录。

    种子土肥之后便是科学的耕种方法。

    地理书上曾经提过桑基鱼田,这个她还记得大概,等雨水足了,照猫画虎便是。

    历史书上好像还提到过间种、套种、轮种,依稀还记得某些要点,统统记下来。

    再然后便是农具。

    这个她倒是可以有所作为。

    她曾经跟着学校安排参观过博物馆,还拿废纸叠过一架小水车,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当礼物。

    春耕在即,耕地的犁也可以试着改进一下。

    她连螺旋木箭都能搞出来,不信做不出更轻便省力的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