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时空投资人 » 第七十二章 盐等于石油

第七十二章 盐等于石油

    这个时代的盐铁。

    铁矿集中在中原六国旧地,韩国境内。

    盐矿分为两种,一种是六国旧地,齐国的海盐。另一种是巴蜀之地的井盐。

    天下食盐有三分之二出自巴蜀之地的井盐。巴蜀井盐有三分之二是产自川东汉中郡的井盐群。

    ………………

    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

    伟大的李冰父子治理巴蜀20余年,除兴修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外,他还十分重视井盐的生产。

    修筑水利工程耗费之巨,一个水渠能够灌溉千亩良田,也能把一个国家的拖垮。

    唯有用井盐之暴利来修筑水利工程,才能够支撑住都江堰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

    当时,巴蜀之地,只有少量露天盐矿,产量少,食盐质量差。

    蜀郡太守李冰上书秦昭王,请统筹汉中郡、巴郡、蜀郡的三郡盐政,用产盐之资金,修筑水利,治都江堰,决岷江之水,以灌数郡良田。

    秦昭王允之。

    李冰用五年时间组织人民开凿盐井、盐溉。最深至地下三十丈,年产数十万斤井盐。

    这些盐井、盐溉属于大口浅井。不但能开采自然盐泉、盐岩所标示的地下盐卤,而且能开采没有自然盐泉标示的地下优质盐卤。

    这让巴蜀之地的井盐,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碾压齐鲁之地的海盐。

    巴蜀之地成为内陆最重要的产盐区。

    公元前245年,李冰病逝。百姓感其恩泽,尊为川主,厚葬于洛水章山。各郡县豪强乡绅出资三十万钱在高景关和洛水之间修大王庙、二王庙,用来祭祀李冰父子。

    公元前250年,汉中郡、巴郡、蜀郡的豪强乡绅,纷纷请愿上书,允许百姓开采盐矿,缴税国家。

    秦昭王拒绝这些豪强乡绅的请求。

    公元前260,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和赵国两军在前线对持,展开国运之战。

    李冰留下的千里沃土,让巴蜀之地成为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粮仓。

    可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何将粮食运出去东川,翻过秦岭,到达前线成为一个大问题。

    面对严峻形势,秦昭王同意百姓开采盐矿,缴纳三成赋税。

    此令一出,当地乡老豪绅立刻发动乡间百姓,运送粮草,支援前线作战。

    最终,在国力消耗战中赵国无法支撑。

    赵王临阵换将,用锐意进取的年轻将军赵括替代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

    同时,秦国也秘密换将,把主将王龁换成杀神白起。

    著名的长平决战就此拉开序幕。

    ………………

    长平之战结束后的百余年,那些巴蜀之地的乡绅土豪利用自己的当地势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盐井产业,成为富甲天下的盐商集团。

    又利用巴蜀之地的消息闭塞,对朝廷旨意阴奉阳违,无论是李斯的《督责术》,还是赵高的连坐清洗,对于巴蜀之地的影响都很小。

    巴蜀之地,特别是东川的盐商集团,已经从秦昭王时期的种子不知不觉成长为参天巨木,将整个西南官场都笼罩在其阴影之下。

    现在,白泽和秦王子婴签订的《咸阳条约》,严重损害坐拥川东盐的盐商们。

    这些盐商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

    汉中郡的蜀王府行帐。

    万极的一个杀字让整个屋内的气氛将至冰点。他身上溢出来的杀机让董翳这个没有觉醒的普通人都能隐约看到盔甲缝隙里黑色的死气在飘荡扩散。

    白泽解决六根二十八斤重椒盐猪肋排,皱了皱眉头。

    这个万极已经杀戮上瘾了,有点太重口味了,不知道《时空投资人》的读者们会不会喜欢。

    要知道。自从上次的黄金推荐票之后,无论是人气,还是推荐票都没有增加,更不要说什么打赏,月票之类的了。

    有的时候白泽不禁会想,是不是万极在咸阳的事情做的有点过火了。毕竟不是所有读者都喜欢血腥暴虐的重口味。

    “这个食盐有这么重要吗?要不算了。我们就想把咸阳钢铁公司,还有切克利中央银行办好。”白泽说道。

    “不行!”在旁边一直用家庭魔法添酒倒水的切克利,如同被踩到尾巴一样,发出尖叫声。

    “怎么了?”白泽很少看到切克利这样情绪激动。

    万极和董翳也不解的看向切克利。在这一群人中切克利一直是和气生财的代表人物。现在他居然起这么大反应。

    切克利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区区食盐在后世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在公元前的古代,这是决定国家的生死和富强的关键!”

    “这个时代,盐对农业社会的价值等同于石油对21世纪工业社会的价值。”

    万极和董翳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这个“石油”是什么,他们看向白泽。

    白泽有点不敢相信,看着切克利说道:“相当于工业社会的石油?有这么重要吗?”

    “当然,甚至比石油还要重要。”切克利尖声说道。

    “……?”

    ………………

    从一万多年前人类发明农业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逐渐转变为农耕,粮食中缺少盐,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通过动物来补充盐,转变为寻找含盐的矿物质。

    而通过在食物中加盐,每天摄入少量盐是最自然的方式,所以大部分食品消费中又都伴随着盐的消费。

    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一个人要满足温饱需求,大部分可以靠自己来解决,但唯独盐很难靠自己解决,必须依赖外来的供应。

    吃饭缺了盐就像汽车没了油。

    而且,食盐在古代不仅仅是人体的石油,还是远古冰箱的存在。

    ………………

    盐是保存菜、肉、鱼、奶的最重要的防腐原料。

    因为这些食物容易腐烂变质,不像谷类一样可以长期保存。但如果用盐腌成咸菜、酸菜、火腿、咸鱼、奶酪制品,就可以保存数月甚至数年。

    这些食物就是灾荒年间的救命粮。

    此外,古代的农民经常需要拿粮食去交换盐,来制作腌制食品。

    腌制食品除了老百姓长期自用,还能够实现远距离的食品贸易,这相当于古代版的物流体系。

    古代内陆的人吃不到海鱼,但是做成咸鱼就可以运往内陆。

    农业地区的人吃不到北方草原的奶制品,但是用盐可以加工成奶酪运往南方。

    中原腹地的人也可以把牛肉晒成咸牛肉干运往四方。

    同时,这些腌制食物也是商人长途跋涉的重要食物补给。

    商业贸易因此得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