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二十三章 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十三章 闭关锁国政策

    书接上文,白莲教起义结束后,清朝进入了衰落。

    而此时的投影呈现出一个繁华的近代城市“伦敦”!

    【公元1840年四月七日星期二,英国伦敦春天里普通的一天,在英国议会下院,一场异常激烈的辩论拉开了序幕。

    在场四百多位下议院议员都加入了论战之中,这样的辩论足足进行了三天。

    但是让他们激烈争论的不是英国的法案和政令而是攸关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家国运的决策。

    辩论焦点只有一个,英国政府到底该不该籍鸦片之名对遥远的中国发动一场战争。

    议员当中,被后世誉为英国汉学之父的瓦托马斯.斯当东备受瞩目。

    他极力鼓动用战争取代对中国的外教谈判,这一主张来自其几十年来对中国情况的广泛了解和切身体验。

    十二岁时,斯当东曾跟随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作为使团中年龄最小和唯一会讲中文的成员,受到乾隆的青睐,得到一个皇帝亲手赠送的荷包。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斯当东对中国产生兴趣的开始,对中英两国来说这更是一次影响极为深远的重要事件。

    它是东方的首席代表中国和西方的新锐代表英国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具分量的大国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也是另无数曾对中国梦牵魂绕的欧洲人改变了他们对这个东方古国的印象的转折点。

    公元1793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澹泊敬城殿过着自己的八十三岁生日并在此接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一行。

    马戛尔尼访华的名头是庆祝乾隆皇帝大寿,但根据国务大臣邓达斯的训令,他此行的真正使命是增进与中国的来往以便在中国销售英国及其印度领地的产品。

    为此,英国人做足了准备,光礼物就带了六百多箱,包括全欧洲最精美的天体运行仪,标有各国国土、首都和航海线路的地球仪,备有一百一十门火炮的英国最大战舰‘君主号’模型以及榴弹炮等武器。

    他们确信,这些代表欧洲先进科技的礼物一定能使中国人印象深刻,让皇帝眼花缭乱。

    使团上下对完成使命信心十足,尤其是马戛尔尼这位颇有名望的贵族曾出任驻俄公使,外教经验丰富。

    当船队经过一年的艰苦旅程临近目的地,他注视着阳光下的海岸感叹,“我感到了希望”。

    可是在前方等待这些满怀希望的来客的究竟是什么呢?】

    评论区

    雍正:“朕忽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_≡)=”

    康熙:“+1”

    乾隆帝:“朕只是闭关锁国而已啦,英国就因为这个要打我大清帝国?Σ(ŎдŎ|||)ノノ”

    王莽:“其实,让马戛尔尼不能接受的是他必须向乾隆皇帝行三拜九叩的君臣之礼,而他只肯单膝跪地或者行吻手礼。

    中英双方官员为这个问题僵持不下,在这个礼仪问题的背后蕴藏着中英双方难以逾越的认识上的鸿沟。

    英方试图通过贸易手段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则把使节来访当做纳贡称臣。”

    雍正:“弘历的脑子瓦特了,先进科技竟然不收?”

    乾隆帝:“皇阿玛你……”

    查士丁尼:“那个小岛蛮族也能发展起来?ε=ε=ε=(゚◇゚ノ)ノ”

    【当马戛尔尼终于获准觐见乾隆皇帝,他失望的发现,他们精心挑选的礼物在大清皇帝眼里都不过是奇技淫巧。

    他们提出的增设贸易口岸、固定关税等贸易请求早到断然拒绝。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上豪迈的宣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沮丧之余,马戛尔尼仍想方设法做了各种努力,例如,请大臣福康安观赏英国卫队演练欧洲新式武器。

    他以为,这位备受乾隆喜爱的将军会对此大感兴趣,或许能帮忙美言几句,结果,福康安冷淡的回答“看也行,不看也行,想来没什么稀罕。”

    这些通过外交打开中国市场的尝试最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筋疲力尽的马戛尔尼在清廷的反复催促下坐船返航,但他没有空手而归。

    离华前,使团用了三个多月,由北京南下沿途观测中国内地形式跟各地的军事设施、水陆交通,重新审视这个貌似强大的古老帝国。

    眼光敏锐的马戛尔尼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他的判断,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到在地。

    他不乏自豪的写道,“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他很想凌驾各国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之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马戛尔尼相对客观地说明了当时清政府的国际观以及他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抱持的心态。】

    评论区

    王莽:“清朝以一个游牧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政治体系入主中原、取代明朝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他在塑造自己政治文化的过程中主要学习明朝,学习儒家文化的国家治理思想。

    这也使得他同时接受了传统中国王朝认为中国就是世界中心的观念。

    这种文化优越感使得清朝在早期与西方列强的交往当中并不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

    从而在双方的地位、关系的认知方面产生巨大的差异。”】

    雍正:“弘历,你个坑货「(゚ペ)”

    明治天皇:“准备看好戏,后面还有大清皇帝更难受的事情(* ̄︶ ̄)”

    乾隆帝:“……”

    嘉庆:“……”

    道光:“……”

    咸丰:“……”

    慈禧:“……”

    同治:“呃(/“≡_≡)=……”

    光绪:“(*꒦ິ⌓꒦ີ)”

    【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清王朝开始奉行彻底地闭关锁国政策,除广州易地外,其他港口停止对外贸易。

    这道圣旨后来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祸根。

    颁布闭关锁国政策措施的直接原因是怕西方商船北上。

    洋人深入内地会支持沿海地区已经存在的反清情绪、内外勾结影响清王朝的统治。

    而闭关锁国的直接后果是让中国与世隔绝。

    清廷和士大夫们自满于帝国的强大,闭目塞听,对世界局势变化一无所知。

    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下令撰修的清朝第二部《大清一统志》完成。

    其中,关于欧洲的记叙基本沿用了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说法。

    认为欧洲大国是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提都没提英国的名字。

    就在这一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已经取得他在改进蒸汽机过程中的第四项专利。

    亚当.斯密赞颂自由贸易的杰作《国富论》已经在英国出版了十八年,并被无数次销售一空。

    英国的上空响彻着机器的轰鸣声与弥漫着新时代降临伴有的新鲜气味……】

    随着投影继续播放,画面转入工业革命的英国,各种机器,蒸汽机,火车运转的画面,让其他古代王朝的人全部震惊了。

    而在评论区里……

    评论区

    查士丁尼:“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力量吗?这乾隆真是蠢得无可救药……”

    康熙:“看来朕得继续坚持开海禁而且还得发展远洋贸易(゚⊿゚)ツ”

    雍正:“+1”

    苏莱曼大帝:“我在位时一直在跟葡萄牙争夺制海权,但舰队一直难以战胜葡萄牙舰队,现在看来应该就是科技代差的原因ԅ(✧_✧ԅ)。”

    洪武大帝:“工业革命……”

    乾隆帝:“哼,不过是奇淫巧技罢了╯^╰”

    嘉庆:“……”

    【公元1764年,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能一次将棉花纺成多根棉线的珍妮纺纱机。

    公元1774年,经瓦特大力改良后的蒸汽机投入生产。

    公元1819年,史蒂芬森发明了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因为前进时烟囱中不断冒火,它被称为“火车”。

    各种新发明层出不穷,英国领先世界各国进入工业革命并在这场革命的滚滚浪潮中从一个农业岛国崛起为工业强国。

    到公元182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量已占了全球产量的一半。】

    评论区

    玄天教主:“英国崛起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新的产能蒸汽机这种技术的发现。

    发现之后使国内产能迅速饱和,因此他面临着产能输出的过程。

    同时,16世纪人类又面临一个大转折,航海的发现,指南针的应用,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东方和西方的距离拉近了。

    而中国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西方人眼里面很早就知道中国,而中国又是一个没有工业化的地区,也就成为英国资本家的首选。

    康熙:“看来,朕确实要开海禁,启民智了”

    雍正:“唉:-(”

    乾隆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