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十三章 王朝的稳固(下)

第十三章 王朝的稳固(下)

    书接上文,在经济方面,康熙执政伊始,就提倡文教、治河重农,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然而,康熙的新政收到了鳌拜等四大辅臣的严重掣肘,他们对康熙帝更张旧制、渐习汉服的做法越来越不满,提出率循祖制、咸复旧章的治国主张,尤其是鳌拜,居功自傲,把持朝政。一些重大的朝政,鳌拜先在家中议定后实施,竟然在康熙御门听政时施威。

    当年多尔衮专权的一幕,即将再次上演......】

    评论区

    始皇帝:“看起来,鳌拜危险了。”

    雍正:“鳌拜,危!”

    鳌拜:“......”

    道光皇帝:“就像始皇帝你当年的情形一样,不过圣祖皇帝智擒鳌拜真的精彩。”

    顺治帝:“比阿玛厉害多了。”

    康熙:“(* ̄︶ ̄)!”

    【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年已十四岁的康熙帝到了亲政的年龄,身居首位的辅政大臣索尼,担心鳌拜势力越来越膨胀,便提议皇帝亲政,不久,索尼去世。鳌拜俨然以首辅自居,这一事态,使孝庄皇太后深感不安,她同意康熙帝亲政。

    少年天子如何战胜老辣的政治人物鳌拜,关系到清朝统治的稳固与长久,鳌拜的亲信党羽,几乎遍布朝中,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将会酿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少年老成的康熙帝筹划出一个智取鳌拜的妙计,一些十五六岁的少年整天陪着皇帝玩布库之戏,即使鳌拜来也照常进行。

    康熙八年五月初十,宫廷里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康熙帝在南书房召见鳌拜,当鳌拜刚走进书房内,早就埋伏好的布库少年们便冲了出来将他擒住。

    很快,鳌拜的其他主要亲信党羽也全部被缉拿收监,康熙列出鳌拜三十条罪状,不久鳌拜死于狱中。

    康熙智擒鳌拜,一举扭转了清王朝这艘巨轮的转向,拨乱反正,开启了兴盛之路。

    宫廷里的内斗刚刚平息,然而,远在千里之外割据坐大的三藩之地,却让刚刚执政的康熙遇到了人生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三潘,就是叛明降清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掌管云贵、广东、福建势力范围,这虽然并非朝廷封地,却不折不扣是一个独立王国。

    三藩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吴三桂还自行选派官员,称为西选,更为严重的是,三藩名握兵权,拥兵自重,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为朝廷一大祸患......】

    朱允炆:“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要削藩了。”

    汉景帝刘启:“+1”

    汉武帝刘彻:“朕是一直在推行推恩令削藩的。”

    玄天教主:“三藩最终造反了,你们看投影。”

    【就在康熙出生那年,朝廷开始封三藩,到了顺治十七年形成三藩格局。康熙剪除鳌拜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于宫中柱子上夙夜牵念。

    三藩,不仅垄断地方财政,还不断以兵饷和行政开支为由向朝廷索要巨额经费,这对朝廷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以顺治十七年为例,国家正赋收入银八百七十五万两,吴三桂年耗饷银就达九百万两,所以当时有一句话,叫作“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

    铲除鳌拜之后,解决三藩问题正式提上日程,然而真正去撤藩,显然是一步险棋。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这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自己回到东北老家去,让他的儿子来继承王位,康熙觉得这是一个撤藩的好机会,为了试探康熙帝的态度,吴三桂、耿精忠于七月也疏请撤藩,康熙帝将计就计,答应撤藩。

    吴三桂没想到自己弄巧成拙,大为恼怒。

    公元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处死不肯依附于他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公开举兵叛清,拉开三潘之乱的序幕,就此,康熙帝与吴三桂的一场生死博弈开始了。

    吴三桂振臂一呼,一时间叛乱四起,耿精忠于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尚之信于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先后举兵叛旗。

    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也纷纷反叛,时人描述为‘东南西北,在在鼎沸’,大半个中国都陷入战火。

    反叛四起,年年轻的康熙皇帝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开始,由于吴三桂等叛军势头猛烈、多路进攻,清军疲于应付,处于不利局面。面对十分险恶的局势,康熙帝镇定自如,他深知,这是一次决定大清命运的生死之战。

    为了稳定军心,他每日游览景山、观骑射,康熙帝还下令处死吴三桂的儿子。

    康熙十五年,即公元1676年,康熙帝对战略部署重新做了调整,将军队主力部署在中线,即湖南前线,将次要兵力部署在左翼的浙江、福建一线和右翼的陕西、四川一线,康熙亲自指挥各自重大战役,他命前线主帅绘制敌我双方军事形势图,反复研究,决定作战方略。

    因为战事紧急,康熙帝每日接军报多达三四百疏,甚至深夜三更坐待军书。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午夜迢迢刻漏长,每思战士几回肠。’......】

    评论区

    顺治:“玄烨文采不错嘛。”

    皇太极:“孙子不错,点个赞。”

    刘彻:“比朕的秋风辞差远了(͡°͜ʖ͡°)”

    朱元璋:“呵呵┌(´_ゝ`)┐”

    康熙:“皇爷爷、阿玛,过奖啦(* ̄︶ ̄)”

    李世民:“朕不比他差(ˉ▽~~)。”

    李渊:“闭嘴!人家是合法继位,你呢?怎么继位的,自己心里没点数?┌(´_ゝ`)┐”

    雍正:“玄武门杀兄弑弟(¬◡¬)✧”

    李世民:“玄武门那道坎过不去了是吧-_-||......”

    玄天教主:“唐太宗的继位确实过于残忍血腥!”

    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