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十二章 王朝的稳固(上)

第十二章 王朝的稳固(上)

    【书接上文,虽然扳倒了多尔衮的势力集团,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的利益纷争和矛盾,才开始展开。

    满汉文化的差异,使得入主中原后,清政府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治国思路,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亲政的顺治皇帝,虽然年仅十四岁。但他的执政伊始,就显示出一股清新之风。

    从顺治帝亲政后,所颁布的诏书,就表示了他整顿吏治的决心。顺治帝首先对多尔衮等人的错误政策进行清算,这当中尤以侵犯广大汉族民众利益的圈地、扩充、逃人法三大弊政为最。

    顺治帝首先下令停止圈地,将以前跑马圈地的田地归还原主,又免圈京畿良乡等十三个县的土地,同时督促各级官吏,招来流民开垦荒地、丈量土地,绘成鱼鳞图册,并将人丁、丁银、地、粮四项编织成黄册,即户口册!

    对关系国家财政收入的赋税制度进行整顿,编撰成《赋役全书》颁行全国......】

    皇太极:“福临,没想到你年幼亲政,还是有所作为的嘛!”

    顺治帝:“爸爸谬赞,跟玄烨比,我差远了。”

    乾隆:“爷爷可是千古一帝!”

    玄天教主:“咳咳!别商业互吹了。”

    【治国必先治吏,顺治帝也同时提倡,乃至满汉一体!他大力整顿吏治,严惩了一批贪官,重用汉族将领和士人,平定反清力量有功的汉族奖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都得到了重用。

    顺治二年,范文程上疏顺治帝“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

    一系列体恤民生的举措也随之出台,顺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本要修建的乾清宫,因水旱灾害过于严重,顺治帝决定暂停工程,款项用于救济灾民。

    他还决定永远不再向江南征收橘子,永免江西进贡龙碗,四川进贡扇柄,湖广进贡鱼鲜等。

    公元1657年三月十五日,北京城李花盛开,顺治帝来到了宣武门内的一处住所,举行他十九岁的生日庆典,这处住所的主人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与医术,早在1623年的明朝末年就来到中国,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位西方传教士同东方的青年皇帝建立了传奇的友谊,也戏剧性的影响了清王朝的政治走向。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子时,紫禁城养心殿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因为感染天花病毒,正在带领清王朝走向兴盛的青年皇帝顺治,溘然病逝,年仅24岁。

    作为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顺治帝虽然生命短暂,但他勇于开创的作为与魄力却并不平凡......】

    顺治:“才24岁,我这么短命的吗?┭┮﹏┭┮”

    李世民:“小伙子真惨,年纪轻轻就挂了。”

    玄天教主:“因为死的早,加上儿子做出了千古一帝的功绩,所以顺治帝的光芒是被掩盖了的,属于妥妥的透明人一个了。”

    康熙:“皇阿玛驾崩的确实太早(*/ω\*)”

    顺治:“......”

    【天花夺去了顺治的生命,却成就了另一个人,那就是皇三子玄烨,玄烨出过逗,脸上留下麻子,就是这九死一生的得病经历意外的成全了他!

    在孝庄皇太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支持下,年仅八岁的玄烨被确定为嗣君,顺治考虑到玄烨年纪尚小,在征得孝庄皇太后同意后,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并将此写进遗诏。

    在当年拥护顺治帝及同多尔衮的抗争中,索尼等四人立场鲜明,态度坚决地站在孝庄皇太后一边,从而深受孝庄皇太后的赏识和信任。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的正月初九日,也就是顺治帝去世后的第三天,玄烨在紫禁城太和殿登基,继承皇位,年号康熙。

    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执政六十一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时代,后世评价他勤于国事。史书载:‘好学不倦,午夜批阅,每至宵分’......】

    评论区

    始皇帝:“虽然异族建立的政权让朕看的有点不爽,但这康熙还挺勤政,中原百姓应该过得还行。”

    汉武帝刘彻:“值得表扬!”

    永乐帝:“点个赞!”

    康熙:“两位偶像过奖啦(* ̄︶ ̄)”

    玄天教主:“康熙算是清朝唯一一位勉强能进千古一帝竞争中的皇帝啦!(* ̄︶ ̄)”

    孙文:“清政府前期不错,后期嘛,一言难尽......”

    乾隆帝:“怎么感觉又跟我闭关锁国有关系-_-||......”

    宣统帝:“高宗你猜对了。”

    太炎先生:“@乾隆帝垃圾!”

    乾隆帝:“艹!【一种植物】”

    【乾隆帝被玄天教主禁言14个小时!】

    宣统帝:“禁的好!”

    ‘宣统帝撤回一条消息’

    【康熙立志高远,亲政之前饱读经书,使他受到了浓厚儒家文化的熏陶,为他日后处理满汉民族关系治理国政打下了基础。

    康熙登上帝位,面临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转变,如果不恰当地处理民族关系,就有可能会重蹈蒙元最后被赶回漠北的历史悲剧,早在康熙亲政之前,就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江南三大案”!

    哭庙案、通海案、江南奏销案。

    这是清廷高压统治激化满汉矛盾的典型案例,官府对于在江南地方田赋征收所欠者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处死了一大批江南的官绅,这就是江南奏销案。

    探花,昆仑山瑞叶方蔼仅仅因为欠官府一厘税钱,就受到处罚。当时有一句话叫作“探花不值一文钱。”

    康熙亲政,一件急迫而重要的事情就是翻案遗诏,朝廷公布的顺治遗诏中,历数了他当政期间的十四条错误,实际上全面否定了顺治帝的革新功绩。

    公元1668年,康熙六年正月,康熙帝撰写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为皇父翻案。碑文写道:“视满汉如一体,遇文物无轻重。”康熙继承父辈满汉一体,将满汉两种文化融为一体的治国思路,为父翻案的深意正在于此。

    十几年后的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冬,康熙帝到山东曲卓孔子故里祭孔,书写了万世师表的匾额,匾额左侧为“康熙甲子孟冬敬书”,康熙命全国各地孔庙将题词一体刻制成匾悬挂于大成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