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投影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王朝 » 第六章 武王伐纣、周公摄政

第六章 武王伐纣、周公摄政

    【公元前1046年正月甲子日,一支五万人的大军停下了脚步。

    前方便是600年的大商王朝的首都,朝歌城。

    拦住姬发五万大军的,是商纣王的七十万大军。

    随后双方激战于牧野,由于商纣王统治上过于残暴,加上反对神权等措施加上严刑酷法,触犯贵族利益,最终,由俘虏和奴隶组成的前锋临阵倒戈,回杀商军。

    最终,周军以少胜多,商军大败,商朝,大势已去...】

    周文王:“@周武王儿子,干得不错。”

    周武王:“爸爸过奖了。(* ̄︶ ̄)!”

    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刘禅:“是以汤、武脩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

    诸葛亮:“阿斗,看来你功课学的不错。”

    刘禅:“相父!”

    孟子: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

    【残阳如血,兵败已黯然的商纣王率残兵败将,从牧野逃回朝歌城,躲进了鹿台。众叛亲离的商纣王,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商人祖先信奉了六百年的天命在这一刻轰然倒塌,商纣王不明白,为何商人祖先信奉了六百年的天命彻底抛弃了他?

    商人认为,天命神邸决定现实的一切,只有诚心信奉神灵,便可万世长存。

    笃信天命,直到纣灭亡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改变。

    最终,纣王自焚于鹿台,与之伴随的是六百多年的商朝,沉入黑暗!】

    ......

    评论区

    商汤:“没想到,我大商终究亡了!ε=(´ο`*)))唉。”

    武丁:“难受!”

    商纣王:“姬发不讲武德,他偷家,如果不是我把军队都安排在东夷了,我会失败?”

    叮!商纣王被管理员玄天教主苏宇禁言一天!

    玄天教主苏宇:“好好看投影,不准随意辱骂。”

    周武王:“@玄天教主苏宇苏仙人干得漂亮,亡国之君还敢面前当跳梁小丑。”

    [玄天教主苏宇修改昵称为-玄天教主!]

    始皇帝:“仙人都说话了,大家还是好好看视频吧。”

    查士丁尼一世:“实名羡慕,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拜占庭帝国啊?”

    奥斯曼:“拜占庭,败仗庭罢了。”

    查士丁尼一世:“@奥斯曼喂!你谁啊?干嘛怼我?”

    苏莱曼大帝:“@奥斯曼祖宗,您别埋汰查士丁尼一世了。虽然您灭了拜占庭,但如果不是查士丁尼,拜占庭不可能成为千年帝国。”

    始皇帝:“什么?千年帝国!?”

    约翰六世:“哈哈,羡慕了吧?”

    王莽:“我去,好多外国君主。”

    ......

    【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一个新的朝代翻开了新的一页。

    周人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远逊于商,却最终克商而建立了新的政治权威。这一意料不到的历史发展,促使周人追寻历史性的思考。

    什么是'天命'?

    号称掌握着天命的强大的商朝,为什么轰然倒地?

    天命可靠吗?

    《诗经.大雅·荡》中,给出了答案。

    天命无常,能使国家兴起,兴国也未必善终。

    夏代失天命灭亡了,殷商不以夏代为鉴,也灭亡了。上天是下民的领袖,天生众民、为民立君,上天看中殷商的德行,降天命于你们身上,可你们不珍惜,咆哮于中国,所以上天改变了当初的承诺,毁灭了商朝。

    所以,商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而文王之德使得天命降于周,故而取代了商朝。因此,要永保天命,必须以德配天,注意敬德保民。

    在周人看来,天,高高在上!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谁好谁坏,它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才有天命和革命。

    更为重要的是,天是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以德为标准,来为人民选择君主。

    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对敬德保民的敬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此看法作为警示名言,一直昭示后人,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抗,失德者必亡......】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实施分封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于齐、召公奭于燕等,另封子帝辛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商朝遗民,和商纣王之子武庚的行动。

    前1043年,周武王崩,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

    周武王临终前希望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太子。

    很显然,他认为只有自己的弟弟周公旦,才能稳固这个新兴的王朝。

    但周公并未接收,而是以摄政的身份辅佐成王。

    《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

    周武王驾崩后,武王的遗命被三监认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诸侯势力,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

    《尚书·金縢》载:“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在这种情况下,管、蔡与武庚联合作乱。

    公元前1041年管、蔡以及武庚与东夷地区的叛乱,严重地威胁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团结召公奭,采取果断措施,亲率大军东征。

    东征对巩固周王朝、扩大周辖地起了重要作用。《尚书·金縢》记载:“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三监之乱严重威胁到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周公花费三年的时间进行东征[9],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周公进一步营建东都雒邑和封建诸侯。

    周公旦平定此乱,武庚及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流放,霍叔处被废为庶民。周公旦在洛阳盆地伊、洛二水一带建洛邑,是为成周......】

    周武王:“弟弟干得不错。”

    周文王:“有你们两个儿子,我感到很欣慰。”

    周公姬旦:“爸爸过奖!”

    【至此,周朝不再是当初的小邦周,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终使西周王朝的通知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四面八方。周王朝的制度建设还在继续。

    为了更好的管理商朝遗民,周公在洛水营造了洛邑,即后来的洛阳。

    将九鼎迁到王城。使其正式成为天下政治的中心,据《尚书·洛诰》载:“当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

    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周公带领百官,使他们在旧都熟悉礼仪之后,再跟从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开始用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这些礼节是非常隆重而有条不紊的。

    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由于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称“咸王”,管、蔡也可以因争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虑大邦殷的经验教训,何况周公对夏殷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人数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贵的。

    商朝是传弟和传子的并存,曾导致了“九世之乱”。传弟终究还要传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

    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国祚不久。

    商朝从康丁以后,历经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显地废除了传弟制而确立了传子制。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维护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诸侯卑的等级森严的礼法。

    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化。反过来,它又起到巩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维护父权制,维护周天子的统治,谁要是违反了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的具体规定,便视为非礼、僭越。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则必以土地国有为前提。

    周礼的意义,在当时不仅是周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手段,更在文化上制礼作乐集周礼之大成。

    周公之后还政于成王,回到封地养老......】

    贾谊:“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孔子:“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曾国藩:“周公,古之圣人矣!”

    周公姬旦:“过奖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