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学霸玩转大明 » 第二百零一章 以德服万民

第二百零一章 以德服万民

    刘牧离开衙门之后并没有去书院,也没有回家中,反而是直接去了李老五的石匠铺子,让他去找一些打火石,并打碎成跟指甲盖一般大。

    他也想一下子就发明出21世纪最厉害的枪械来,像AK47,M16等等。但现在的科技水平不能支持他制造出类似的枪械,更重要的是他也不会啊。

    所以刘牧只好先从最原始的燧发枪开始做起,原始是相对于后世的AK47而言的,跟现在大明朝用的火铳相比那还是先进了不少。

    跟李老五交代完了之后,刘牧便去了余安那里,他现在正带着几个学徒按照刘牧提供的草图制作实验桌,见到刘牧来了,也便停下了手中的活,走上前来行礼,也把身后的学徒招呼了过来,“来,赶紧见过师爷。”

    余安的学徒愣了愣神,还是对着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刘牧叫了一声“师爷”。

    刘牧挠挠头,不好意思地接受了这个称呼。余安可以说是自己收的这三个工匠徒弟中心思最细的一个,已经开始自己带学徒了。

    “这桌子大约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啊。”刘牧抚摸着刚刚切割好的木板,问道。

    余安沉思了一会儿,“大约三五天的时间吧,但您要的那些瓷盆子我可不会弄啊。”

    “这个我想办法,等你弄完了就来我的宅子上,我找你还有别的事情。”刘牧安排完了事情之后,就转身离开了,余安的话倒是提醒了他,实验桌需要的水盆在大明朝的市场上可是买不到,是时候打个窑自己来烧制了,但刘家庄的人都是种庄稼的出身,压根就没有烧窑的经验,看来只能去窑厂请一个师傅过来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刘牧就过上了三点一线的生活,上午去书院上课,下午就去武械司办公,等到了晚上便回到书房里琢磨燧发枪的事情。

    就在刘牧闭门造车的这一段时间内,洪武六年的科举考试也结束了,一切都按照当日公布的科举制度进行的,一共录取了三百名士子,在传统的四书五经考试结束后,便是太子和六部官员对士子们进行各部专业的对答。表现合格的士子直接分配到了六部和地方府衙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期,而那些表现不合格的士子则只能顶着一个进士出身的名号回家准备来年的六部审核。

    纵使很多士子对忽然间改变科举制度表达了不满,但当大考来临的时候,还是非常踊跃的刀京城参加会试,谁又会跟功名利禄过不去呢。

    乾清宫内,朱元璋看着军报,笑得合不拢嘴。

    朱标和宋濂带着从中书省拿来的各地上报的奏章走进暖阁,笑道:“父皇,什么事情让你笑得这么开心啊。”

    朱元璋将军报放在桌子上,伸了个懒腰,看着朱标,颇有些自豪地说道:“徐达等人已经奉了父皇的命令在山西,北平备边,临走前,咱让他带上了二十个热气球,没想到还真得立功了。”

    “立功?”朱标没想到热气球这么快就立功了,“到底是真么回事啊。”

    “徐达每天都派人乘坐着热气球在巡逻,竟然提前发现了王保保准备袭扰大同,就提前做好了准备,想来一个瓮中捉鳖,虽然让王保保跑了,但这次却让他损失惨重啊。”朱元璋兴高采烈地将军报上的事情告诉了朱标和宋濂,自从去年在漠北输给了王保保之后,朱元璋就一直想要找个机会报仇。

    热气球立下这样的功劳,朱标打心眼里为刘牧感到开心,“父皇,刘牧发明的热气球果然大有用处,我觉得该好好封赏他。”

    “按理说是该封赏他,来人,传朕的口谕,刘牧发明的热气球在大同立下大功一件,特此表扬。”

    “。。。。。。。”朱标无奈,合着这表扬就得是口头表扬啊。

    “陛下,太子,微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宋濂拱手问道。

    “宋师傅有什么话但说无妨。”朱元璋对宋濂很是尊敬,站口宋师傅闭口宋师傅。

    “微臣认为热气球终究是奇淫巧技,终不堪大用,我大明朝得以德服万民。”宋濂如实地说道,虽然这次热气球立下了大功劳,但他始终不太认可。

    还没等朱元璋发话,朱标就率先开口了,“宋师傅,我觉得您这句话有所欠妥,我大明朝自然是要以仁义道德服万民,但这万民是我大明的子民,对于时不时就进犯我大明的异域外邦,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武力上的打击。”

    宋濂一时哑然,说不出话来,他并不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这是他给太子做老师以来,太子第一次站出来对自己说得话表示质疑。

    朱元璋也没想到一向尊师重道的太子竟然也会反驳宋濂的意见,更重要地是,朱标的这些话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里,“太子所言甚是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蒙古人一日不除,终将是我大明朝的心头大患啊。”

    ……

    宋濂缓缓地走出了乾清宫,现在是阳春四月,他却觉得有些悲寂寥的感觉。他能明显地感受到,自从刘牧横空出世以来,太子的治国理念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虽然他还是一个仁慈,温文尔雅的储君,但他似乎开始逐渐怀疑儒家的思想。

    看来,老夫也是到了致仕的时候了,只是这样走了,属实有些不甘心。

    三日之后,宋濂亲自上表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和朱标再三挽留都没有改变他的决心,朱元璋无奈,只好同意了宋濂告老还乡的请求,并亲自为他践行。

    一直将宋濂送到了正阳门,朱元璋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宫中,派朱标继续送他一程。

    朱标一直将宋濂送过了秦淮河,宋濂再次回首望了一眼南京城,虽然宦海沉浮这么多年,京城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但他心里清楚,这次离去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在回京城了。

    “宋师傅,是不是本宫前日顶撞了你,惹恼了你啊。”朱标搀扶着宋濂的胳膊,问道。

    宋濂摆着手,摇摇头,面色慈祥地说道:“殿下,你这是说哪里的话,殿下现在已经长大,微臣能教导你的已经全都教给殿下了,只要殿下能够磨砺心志,将来必成大业。只要稍微提防着身边的小人即可,千万不要被人蛊惑了啊。”

    这个小人,不用宋濂说,朱标也心知肚明他指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