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M君的相亲小记 » 第十三次相亲75

第十三次相亲75

    从饭店出来,已是月上柳梢头,几名同事里竟然有人喝啤酒喝到撒酒疯,先是走出八字,接着就走出个大麻花,继而走起钢丝绳来,最后蹦蹦跳跳像是在跳秧歌。

    m君平时不饮酒,这次却也喝到脑袋晕晕乎乎的。

    这是因为酒逢知己千杯少吗?

    当然不是。

    与这几位是不是知己无关。

    似乎人不开心时,总比开心时更能喝酒,也醉的更快。

    有种说法是,忧郁会缩小人的酒量。还有一个专门解释这句话的俗语“借酒消愁,愁更愁。”

    确实如此。

    他不过喝下两杯啤酒,脚就不大利索,虽没画出个麻花来,但也走不成直线了。

    说实话,他曾经最看不起的一种人就是全天下的酒鬼。

    可今天,他打心底里羡慕酒鬼。

    能够醉到一塌糊涂,忘记自己是谁,放弃一切狗屁不是的社会属性,像垃圾堆里的野猫野狗一样就地打滚,对他而言似乎是一种奢望。

    他实在是放不下心理包袱,在大街上解放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

    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行。

    至少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他可以。

    别说在脏兮兮的马路上打滚,就算是绕着石市裸奔都三圈没问题!

    可是明天呢?

    回忆起今天的事,该怎么出门上班?该怎么面对同事?该怎么面对满大街的陌生人呢?

    不用别人戳脊梁骨笑话他。

    单是想想就觉得无地自容!

    说酒精能让人失忆的一定是做过坏事又不想承认的老油条。

    根据他的经验,酒精不会让脑子迷糊,只是会让人手脚不大灵活。

    也就是说,人第二天醒过来,一定会记得昨天经历了什么。

    不过话说回来,有谁会在乎他发酒疯吗?

    除了他本人,以及他的亲人,似乎不会有人在于。

    这些外人顶多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失败者。

    只有被生活打垮的人才希望自己是酒鬼,才奢望在酒精的麻醉里找寻些许慰藉。

    这正是他瞧不起酒鬼的原因所在。

    可是今晚,他忽然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原因。

    他瞧不起的不是嗜酒这个行为,也不是借酒撒泼的丑态,而是失败者。

    那些整日浑浑噩噩沉浸在酒精里的人实际上大多数是失败者。

    就像讳疾忌医的人一样,他因讨厌失败而厌恶酒鬼。

    可他自己不就是个失败者吗?

    什么是失败者?

    被小自己好几岁的人像教育孩子一样教训。

    这就是失败者就典型的表征。

    他还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对一些事很好奇,比如:有些公司里有很多四十多岁的员工,被一群二十多的小孩儿耳提面命,甚是经常被骂成猪头一样。

    可这些人极少会摆出长辈的威严,教训这些没大没小对小孩儿。

    等他三十多岁了,才明白那些人哪有长辈的威严呢?

    人类社会不是以年龄大小来分尊卑的。他们向岁数小的人屈膝就是知道大小。

    前两年,他在给一位成功人士照相时,发现不远处站着一个把嘴撇到耳朵根的人。这人和成功人士岁数差不多,都是五十多岁上下。

    他当时只是觉得,不论在哪都能遇到患红眼病的。

    现在回想起来,那不是因嫉妒面目全非,而是被发自心底的悲凉冻伤了嘴。

    他意识到这一点后,就觉得能心无挂碍的成为一个酒鬼真好。

    可惜,大多数人无法放下很多事,不能放任自己成为无所顾忌的酒鬼。

    历史上最有名的酒鬼大概就是阮籍。这位前辈的知名事迹,除了青白眼、嗜酒,就是哭了。他的哭与众不同,不是躲在犄角旮旯里偷偷抹泪,也不是强忍着泪水不让其掉下来,而经常漫无目的驾车狂奔,一直到无路可走时,就对着空气放声大哭。

    世人都说这是癫狂。

    事实上,哪里有半分癫狂?不过是在心里憋屈着一把辛酸泪罢了。

    世上的酒鬼大多如此。

    所不同者,没有竹林贤者之才而已。

    世上多的是小屁孩惯着中年人。

    每个处于下位者都会因此痛哭流涕,痛不欲生,痛恨天地不公吗?

    显然不是。

    大多数人或许心有不甘,但大都会安居其位。

    本质原因是无法撼动上位者。

    此外,还有些因素可以充当润滑剂,缓解上下之对立,以达表面的平静甚至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境地。

    这些原因大致上有以下几种:

    第一,胜利者在人格上以德服人。所谓以德服人,在这里无非就是给予失败者人格上的平等对待。简而言之,就是在平时相处中不以上级自居,以对待同事的平等态度与之相处。这是非常有效的法子,可以缓解绝大多数因上下变动引起的激愤,避免过度刺激对方。久而久之,会给失败者一种胜败无所谓的错觉。

    第二,胜利者在物质上分享了胜利果实。如不想失去胜利者应有的威望感,就得用这条办法了。也就是让失败者有败得不惨的感觉。就好像刘邦分封英布为王,维持了他固有的领域。让对手产生所丧失的只是一个名分的幻觉。

    第三,胜利者未变动原有小社会的架构。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且不是由上下变动双方来决定的。

    比如:战国时代,商鞅去秦国之前,一个魏国人去执掌秦国的国政,并不会引起秦国原勋贵大臣过于激烈的围攻。

    是因为秦国贵族大臣们都公忠体国,觉悟谋求私利的心?

    当然不是。

    原因很简单。

    这些外来的客卿大臣虽然能取代原有的大臣执掌朝政。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触及秦国本土贵族的根本利益。

    这个根本利益就是秦本土贵族政治的基本架构,也就是在那个年代贵族之所以是贵族的原因:血统。

    以及根据血统联系和构造出的一整套统治与升迁系统。

    也就是说,新来的权臣只是个外聘来的打工崽,看起来风光无两,也确实能颐指气使一阵子。

    但是在真正的贵族们眼中,不过是“隆隆者绝,炎炎者灭”,就是几只秋后的蚂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