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大也 » 48章 实乃巧合

48章 实乃巧合

    上首,梁王放下最后一册竹简,轻拍三下,轻轻起身,端起玉杯,绽放笑容。

    众人随之站起,无不避席,举杯于身前,躬身倾听。

    “闻中方先生一赋,胜饮醇酒百杯,寡人已醉矣。”

    “三文之后,又闻嘉赋......先生果大才,吕曹掾诚不欺我,中方先生果沧海遗珠。”

    “此杯为中方先生贺”

    梁王看向杨玉,嗟叹不已,梁国许久未曾见到如此贤才了,之前刘赵之争些许不快早已一扫而空。

    数百道目光都投注在自己身上,杨玉尽量保持淡然,只道一声过奖了,与众人同饮。

    梁王又举杯望向司马相如,欣赏之意不加掩饰。

    “寡人与长卿相识于长安,于千万人中拾君,君果然未让寡人失望。”

    “见长卿,方知何为英年才俊。”

    “前有贾太傅,后有司马长卿,同是少有才名,以善文为人所称,君勉矣。”

    “此杯为长卿贺。”

    众人心中一震,梁王话中可是大有深意呀,将司马相如与贾谊相提并论,就差明说文帝有贾谊,寡人有司马相如了。

    是要倚为心腹,视若肱骨呀。

    这司马相如腾飞之日指日可待。

    一时间,众人看向司马相如的目光火热无比,比杨玉更甚三分,杨玉毕竟老了。与日暮涂山的杨玉相比,司马相如朝生之日,潜力无穷。

    司马相如难掩激动,他看到了梁王眼中的嘉赏,不禁长叹,其本为皇帝武骑长侍,只因皇帝不喜文赋,才接受了梁王招揽,来到梁国。

    如今证明,他来对了,心潮彭拜之下,对梁王大礼参拜。

    梁王温声勉励几句,突然说道:“长卿与中方先生可是旧识?”

    司马相如一愣,下意识回答道:“不曾相识。”

    梁王又将目光转向杨玉。

    杨玉目光一闪,对方为何突然有此问,他心知肚明。

    大概皆因两篇赋而起。

    《子虚赋》中以齐人楚人为主角,《上林赋》中虽齐人楚人一笔而过,但驳斥的却皆是《子虚赋》中齐人楚人所列举之事。内容明显承接《子虚赋》,两文上下衔接的极好,写作风格更是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皆是那般辞藻华丽,气象恢弘。

    且《子虚赋》写楚王田猎,《上林赋》就写汉天子打猎。

    这也太过巧合了些。

    很难不让人怀疑杨玉与司马相如是否提前约好了的。

    故梁王才会问两人是否旧识。若不是倒也罢了,若曾相识,两人却故意装作陌生人,那就有问题了,梁王不得不弄清楚这点。

    梁王固然喜好文学,但毕竟是上位者,视角与普通文人不同。

    一语惊醒梦中人,梁王此言一出,众宾客醒悟,先前他们为两篇赋宏大气象所震,竟忽视了内容竟有如此多关联之处。

    枚乘庄忌邹阳三人也是一怔,这个问题他们之前也未深想。

    在场要说谁感受最深,那么非司马相如莫属了。

    他早有疑惑,只是因为没有证据,再加上与杨玉素不相识,不方便贸然询问,只能将困惑埋进心里。

    没想到如今梁王点破了此问题。

    公孙诡与羊胜对视一眼,两人都是心中一动,公孙诡深深看了一眼羊胜,后者领会,暗中颔首。

    杨玉将众人反应一一看在眼中,并不慌张。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或者说是下上篇更合适一些,两篇同出自司马相如之手。内容关联如此之深,简直再正常不过。

    众人有怀疑正常,不怀疑才值得怀疑。

    只不过《子虚赋》是司马相如二十来岁青年时所写,《上林赋》写于壮年。

    还有两篇赋因为出自同一人,所以主题思想,人物设置与语言,内容与形势都完全统一。

    比如《子虚赋》中写楚国的子虚与齐国的乌有先生互相夸耀诘难,各言本国之强大,将齐楚诸侯王的田猎描述的无所不有,无所不好。

    而杨玉在《上林赋》中,虽未提及子虚与乌有,却将两人之言批判的淋漓尽致,批评齐楚作为诸侯国“不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即僭越君臣之礼,不守诸侯本分。然后便纵横恣肆的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的盛举,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诸侯不堪与天子相比,从而壮天子之威,止诸侯之争。

    难怪司马相如会表情呆滞,一脸懵逼,他与杨玉分明互不认识,他作了一篇赋,然后杨玉也作了一篇赋,却在赋中将他赋中所言尽数驳斥,批判的狗血淋头。

    若不是不认识,他几乎怀疑杨玉是不是他的仇家,专门针对他来了。

    更奇怪的是,他的《子虚赋》乃现场所写,杨玉明明未曾看过,为何能与他的内容完美衔接?

    但有一点,司马相如是佩服的,《上林赋》中所蕴含思想似乎比他《子虚赋》更上一层。

    《上林赋》止诸侯之争,正君臣之礼,建道义之邦,得民众之心,进而使天下统一富强,繁荣昌盛乐观,充满生机勃勃。

    这乃盛行于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此时景帝刚刚继位三年,诸侯坐大,有盖过朝廷之势,当然还未出现。

    《上林赋》作于汉武帝时期,那时司马相如已经年届中年,思想当然要比青年时期成熟。

    所以,不奇怪。

    当然杨玉所作《上林赋》与原文还是有区别的。

    原《上林赋》先通过“亡是公”指出子虚、乌有二人之论不确,从而引出天子上林之事,既承接了《子虚赋》,又为下文作好铺垫。

    而杨玉所写《上林赋》,将亡是公这一承上启下之人删除了,自行添加了一个“汉人”,以代替亡是公的角色,由汉人对楚人与齐人开展对话:

    “汉人行于野,闻齐人楚人相争。齐人曰,齐大国,拥海疆之众,楚何能及?楚人曰,楚地广,方圆五千里,齐焉能并论。齐人曰,齐强也,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楚献苞茅以求和。楚人曰,楚以苞茅退齐,齐何以称强也。楚之强,庄王问周鼎之轻重。齐人曰,齐尊也,盟诸侯执牛耳天子致伯。楚人曰,楚霸也,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臣中原,服百蛮。齐人曰,楚人自曰我蛮夷也......”

    从而引出下面内容。

    若是原文照抄,单独看没头没脑,但与《子虚赋》放在一起看,简直严丝合缝。

    要是那样,就不是梁王怀疑杨玉与司马相如是否相识了,而是直接认定两人就是相识,作的赋也是提前商议后,一起做好的。

    那样,杨玉更说不清了,所以他稍稍更改了一下。

    以减少众人的怀疑程度。

    所以,现在杨玉可以这样回答:“回梁王,此赋乃臣游天子之上林苑后,感汉之强,不禁将其与周时强国齐楚相比,随手为之而已。与《子虚赋》之所以如此相似,实乃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