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春秋列国玄幻离奇故事 » 三十六章. 文王梦中老虎扑入怀

三十六章. 文王梦中老虎扑入怀

    公元前1171年,商代末年,周文王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无法安居乐业。文王深感天下人民疲惫不堪,于是召集了各地重镇代表和名士智者开会商议解决之道。

    谈了一会儿,文王忽然面露微笑,宣布有个解决之策:“台下再开一池沼,以应‘水火既济’之意。”众人大喊万岁!无不欣喜雀跃。但很快,他们就开始争执起来:“这可不容易实现,要挖掘好多好多土方呀!”文王听到后,感到很为难,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要辛勤劳作,不能再给他们添更多负担。

    这时,众人纷纷表示:“小小池沼有何难成,又劳圣虑,我们自己会挖!”文王听了,心中非常感动,因为只有团结一心,默契协作才能创造奇迹,走向和谐幸福。于是,他急忙传旨,命众人准备好锹锄,去开挖这个池沼。不一会儿,大家便纷纷前来,挖出了一个不小的池沼,沿着池沿种上芦苇、莲花和荷花,整个池塘变得格外美丽,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去处。

    可是,在挖掘池沼时,众人挖掘出了一副枯骨,令人有些恐惧。他们四处抛掷,似乎要摆脱属于死者的痕迹。可是文王坐在台上,看到了这个情况,就问:“众民抛此何物?”左右回答道:“此地撅起一副人骨,众人故此抛掷。”但文王却想到了祭天及祖先的道德规范,他急传旨,命众人:“将枯骨取来,放在一处。用匣盛之,埋于高阜之地,以表祭祖文化之感慨。”

    众人听后,都非常感恩,纷纷前来携带枯骨。将它们放在一个地方,用一个鲜明的颜色的匣子打包好,深深的埋在高阜的位置,向祖先献上最真挚的敬意和思念。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在建设社会、创造祖先留下的文化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功利性的目标,而是要陶醉在人类团结互助的美好奥妙中。在每一个败局背后,我们要安放信仰和精神的地方,毕竟这些感情是我们强大非凡的根基。

    文王真是一位仁义之君,他的道德合乎天心,让所有西岐的万民获得了父母一般的关爱和照顾。这让众民欢声大悦,对他的敬慕更是如此之深。

    有一天,文王在灵台挖沼池时不知不觉时间过得太快,天色已经渐渐变暗,回驾已经来不及。于是,他和文武一起在灵台上设宴,君臣们共同欢聚一堂。席散之后,文武在台下休息,而文王选择在灵台上设立绣榻,睡在上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到了深夜三更的时候,文王正沉浸在梦境之中。蓦然间,他仿佛看到一只东南方向飞来了一只白额猛虎,它的胁生了双翼,正朝着他的帐篷扑来。文王十分惊恐,连忙呼唤左右的人来救他。而就在这时,台后传来一声巨响,并且一道火光冲天而起。这个情景让文王非常的惊吓和疑惑。

    随着火光的照耀,文王才发现他身边有很多的马车和士兵,这在他刚刚进入梦境的时候并没有出现。文王意识到这只白额猛虎是梦境中的某个信息。但是,他现在已经想不出这个梦的意义与含义。他开始思考这个梦境,直到天亮,这个梦才真正的消失。

    在梦境之后的几天里,文王跟他的大臣们进行了讨论,想出了这个梦的含义。他们认为这个梦可能是一个警告,提醒文王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戒备。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文王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需要有人来帮助他。而像这个梦境里包括的那些马车和士兵,就可能是他的朋友和仆人。

    总的来说,文王是一个聪明的、有远见的君主。他对他的国家、民族及个人前途的把握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的国王和领袖。他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管理能力,让他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楷模。在他自己的时代里,他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广施仁义,道合天心”的目标,这也表明了他是一个得到天命眷顾的君王。

    话说当天清晨,文武齐聚于大殿参见完毕,文王突然开口问道:“大夫散宜生何在?”宜生便躬身出班,礼貌地问道:“请问陛下有何宣召?”文王说道:“昨夜三更时分,本王做了一个异梦,梦见一只白额猛虎,它胁生双翼向我扑来。我急忙呼叫左右,只见台后火光冲天而起,随后一声巨响,我才惊醒过来。这个梦的吉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散宜生答道:“陛下,这个梦是吉兆。这代表着陛下将会得到一个担当重任的人才,一个贤达的客人。这个人的价值不亚于风后与伊尹这两位大贤士。”

    文王好奇地问道:“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宜生解释道:“昔日商高宗也曾有一个类似的梦境,他梦到一只飞熊,后来得到了一个智者的劝告,最终完成大业。现在陛下的梦境,猛虎展翅高飞,也应该被视为具有正面象征意义的吉兆。”

    文王听完宜生的解答,心中豁然开朗,他当即下令将散宜生召入宫中,派马车前往东南寻找那只白额猛虎,试图寻找到那个担当重任的人才,以便自己能够完成天赐的重任。宜生也被任命为王室中的神算大师,专门为文王献策出谋划策,帮助文王使天下太平。

    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姜子牙的人,他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和智慧的人。他曾经是朝歌国的一位大臣,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他选择了离开朝歌,离开他的妻子马氏,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磻溪。

    磻溪是一个清幽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溪水潺潺,景色宜人。姜子牙在这里安顿下来,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他不再问世事,不再关心权力和地位,只是默默地修行,悟道修真。

    每天清晨,姜子牙就会来到渭水边,拿起渔竿,开始垂钓。他喜欢这种宁静的感觉,喜欢听着溪水的声音,看着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他觉得这种感觉很舒服,很放松,可以让他的心灵得到净化。

    姜子牙的修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他会感到孤独和无助,有时候他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

    有一天,姜子牙在渭水边垂钓时,突然听到了一阵哭声。他顺着声音望去,发现有一位老妇人在不远处哭泣着。姜子牙走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

    老妇人告诉他,她的儿子被一只凶猛的野兽袭击了,现在已经奄奄一息,需要紧急治疗。姜子牙听了之后,立刻决定帮助她。

    他跟着老妇人来到了她的家中,看到了那个受伤的年轻人。他的伤势非常严重,已经无法动弹了。姜子牙仔细检查了他的伤口,然后开始施展他的土遁之术。

    土遁之术是姜子牙的绝技,他可以通过控制土壤的力量,来治疗伤病和拯救人民。他用自己的力量,让土壤中的能量流入到年轻人的身体中,帮助他恢复健康。

    经过一番治疗,年轻人终于恢复了健康。他感激地望着姜子牙,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周武王。姜子牙听了之后,知道这个年轻人将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他决定帮助他,成就他的大业。

    于是,姜子牙开始了他的征程。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残暴统治者,建立了周朝,成为了周朝的首席大臣。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帮助周武王治理国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姜子牙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并不是注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成就自己的大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坚持不懈,不放弃,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最终,文王按照宜生的建议,成功找到了那个价值连城的人才,他成为了文王的得力助手,在未来的岁月里,为文王治理天下、开辟疆土、促进经济发展、联合各族,奠定了夏商王朝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