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踏歌与你同行 » 第11章 拜访LYG东磊的延福观 寻找道家文化的根源

第11章 拜访LYG东磊的延福观 寻找道家文化的根源

    东磊延福观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我和好朋友郭梅林、赵学习去连云港的东磊游玩,在去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把要玩的景点一一列出,如太阳石刻、道观、玉兰花、奇岩怪石、丹洞花光、东磊朱樱、斗阁邻天、平台水月等。

    本来计划半天把整个景点转完,但是一天也没有看遍,慌乱之中下得山来,这座山虽然海拔只有200米,面积只有9平方公里,是不能再小的小山包了,但是只看了一个景点,时间就没有了。本来是找我们约好的熟人带路,可是不巧,朋友有事不在,我们只好自己登山。

    山底下仰视,整个山体像一个庞大的巨人,伸开粗壮的臂膀,把这片大地牢牢的卧在身下,人走山底,像一个个蚂蚁。东磊的山叫围屏山,和周围的山体相连,因为是冬天,到处裸露着山体光洁的肌肤和强健的骨骼,沿着光滑的水泥路行进,山上枯枝遮掩,落叶覆盖,满目生机的是那丛丛的松柏,在阳光的暖照下,闪着油亮的光,此时的大山有一种沉静的美,一种苍老的壮。

    我们呼吸着山间的新鲜空气,享受着山间的暖阳,看一看山下的遍野人家,感觉心情舒畅,怡然自得。不远处,一片竹林,我们走过去,呼啦啦的飞走了一群麻雀,山间此时还能听到鸟鸣声,清脆悦耳,好像一个歌手给自己练嗓子。

    快到山顶了,还没有看到道观,有点着急,这时看到一个“延福观”的指示牌,我们很激动,终于到来了。

    一

    不远处,一家人家饲养着孔雀,鸡鸭鹅狗,一片竹林,我们走过去,呼啦啦的飞走了一群麻雀,逗留了一会,山间此时还能听到鸟鸣声,清脆悦耳,很难得,好像一个歌手给自己练嗓子,唱着清脆的歌。

    一棵油亮的松树,蓬松的像一朵朵绿色的拉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路边有一座山神庙,由于无人看管,门口像垃圾场,我进去看了一眼,有两尊雕像,怒睁着两眼,目光锐利,我一吓,跑出来了。

    这里有一片茶园,像青郁的梳理整齐的发型,走在茶树中,如履平地。

    快到山顶了,还没有看到延福观,有点着急,这时看到一个指示牌,我们很激动,终于来到一个景点了。

    二

    一条路从山脊中间穿过,迈过一座石拱桥,看到一块奇特的石头横在路边,像一个大乌龟,伸过头来,朋友说这就是传说中的乌龟石。

    这里有四株玉兰花,树龄在800年以上,文人称最古老的玉兰花树为玉兰花王或玉兰仙人,清代陶澍shù称赞“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人如鹤竹间来。”春天开花的时候,游人来往,络绎不绝。

    清朝的李汝珍经常在此听老道长讲学,讲花仙、树神等故事,李汝珍对此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觉痴迷起来,最终完成了《镜花缘》的创作,一部惊动世人的作品由此问世。

    《西游记》第三十回记载,“上连玉女洗头盆,下接天河分派水。”这里也有,曾经《西游记》研究专家来考察,确认这里的“玉女洗头盆”是《西游记》里的。

    三

    我们首先来到延福观的一个院子里,后来知道这是“住持室”,院子里有一棵参天大树,我和朋友一起拍照片,我们在同一个地点拍摄,总是拍出不一样的效果,她拍的是一条线的阳光,我拍一个半圆的太阳。好像太阳在我和树中间,散发出五彩的光芒,别的地方我也拍,却没有这样的风景,我很奇特,朋友又换了角度拍了几次,太阳还是一条线。

    就是在这里,我分辨出延福观的道长,四十岁左右年纪,五官端正,面容清雅,戴着眼镜,像一个读书人。穿着道服,形容清瘦,懂得很多,吐字铿锵有力,从后来的言语交流中,证实了这一点,从他的姿态中,流露出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道骨形象。

    他正和朋友喝茶聊天,仿佛远离尘世之事,我冒昧的走过去打听,“请问是王道长吗?我们是来旅游的,想请道长给我们讲解一下。”旁边的那个年轻道徒有点不耐烦了,“随便讲讲得了,讲高深的,她们也听不懂。”

    我马上反驳:“我们就是要听专业的,我这是来学习的,当然以后还要修行,我不能随便。”那个道徒见我执意要听,不好说什么了,道长此时好像饶有兴趣,已经准备要开始给我讲了,朋友提示我一下,你怎么能让道长站着,你坐着听呢?我马上站起来,我手里拿着一叠手稿,这些都是我准备好的材料,随时准备看的,还有随时准备记录的笔。因为我有一个习惯,不管什么讲座,只要涉及到知识性的,我都会记录,而且笔录的速度能够跟上开会的语速。所以我只顾自己听讲,就没管道长是站是坐,马上让道长坐着讲。

    道长先自我介绍一下,他姓x,法号xx,我们称他x道长,xxxx人,到延福观已经8年了,一直守候在这里。

    我先让道长给我讲讲有关帽子和衣服的来历,道长坐了下来,像是练功夫的,板凳上也坐得挺直,方正,两只手搭在腿上,自然的拍了一下,我这个帽子名叫“庄子巾”,属于“正一派”,道家还有“全真派”,名叫“混元巾”。

    上面正中间帽檐上镶嵌一块玉石,玉石上有道家的“阴阳鱼”标志图,这块玉子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玉石,但是象征做人冰清玉洁,帽子戴正,做人也要端端正正,行事要大大方方。

    道服是汉唐服装,延续了几千年,叫三清服,衣领上有三道横线。鞋子是十方鞋,但是今天没有穿,留着做法事的时候穿,圆口布鞋,鞋帮上有黑白相间的椭圆形图案。

    “道家信奉的是什么呢?”我问。

    “道祖师,三清,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这个待会到大殿里给你讲。道祖三清最大,教祖创始人张陵,张天师,东汉末年,徐州人,创立了五斗米道,这是道教初期,道教属于本土宗教。”

    “古代皇帝身边一般会站着两拨人,一拨道教叫人顺应天意,一拨佛教教人做善事。道教十人九瘦。”

    为什么呢?

    “道教教徒要学习很多技能,比如针灸、中医、看天象、望风水、诵经、敬香、打太极拳、研究长生不老。”

    “道家结婚吗?”赵问。

    “道家结婚,道家讲究自然,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但是道家有四不吃,道家四大戒律,忠孝节义不吃,如狗忠诚不吃,黑鱼孝鱼不吃,大雁孤苦伶仃不吃,牛重情义不吃,平时不吃荤食。”

    延福观起源于一千多年前,连云港原来共有五家道观,南城东山上的“玉皇宫”,花果山上的“三元宫”,九岭的东岳庙,海州天后宫,东磊的“延福观”。

    延福观还有一个故事,传说宝应泥下河地区因为玉米、黄豆等农作物经常被淹死,三官显灵,就是大殿里的“三官”,让人们种植水稻,把灶台里烧过的草灰洒在水田里,那一年,水稻获得了丰收。三官托梦,到云台山上找到延福观,正月十五是天官生日,老百姓大年初一往云台山赶,正月十四道延福观,正月十五敬香,里下河地区越来越好,有钱人想个办法出资修建人工运河,这条河很快就修起来了,从里下河直通东磊村,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烧香河,所以先有延福观,后有三元宫,延福观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顺应自然规律,就能把事情做成功。

    道家的做事方式,拿着宝剑画符,比如夫妻关系不好,祈福消灾,风水有问题,做法事,救人,度人。朋友告诉我,曹道长会医学,针灸、推拿。

    道家道场又分为阳事和阴事,阳事有祈福消灾,救人。阴事,平常人看不到的事,开天眼能看到。今天就做了一个法事,在观前烧香祈福,她们虔诚的举香,参拜。还有给逝去的亡魂做法事。

    您有什么愿望吗?

    “希望得到理解,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道教出现较早,属于国人创立,道教玄乎又深奥,一般人很难到达这种境界,还有很多道教问题,科学也无法解释,比如阴阳眼,开天眼等。

    我们开始转山转水转神台,自从云台山从海底隆起,这里的海水就退潮了。明朝延福观有99间房子,我们观看了'斗母阁’遗留的痕迹,里面供奉的是斗母元君,主管人的生死。还看了周围院墙的遗迹,墙上有三个字'非人间’,崖壁上有一天然形成的'仙人床’,传说有仙人在上面,我从一侧观看,床不大,也不小,像柳树叶形平面,只是在悬崖边上,让人心惊胆战。传说一个小孩上来过,因为下不来,这里就不允许人上去了,因为上去容易下来难,下面又是绝壁,看起来岌岌可危。

    仙人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道家认为“一生随缘,缘有份,缘外无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也信服这句话,多少人与你擦肩而过,明明伸手可得的尘世万物,却不能拥有,越是强求,往往如手中沙漏,道家以一个人的一颗平常心,对人对事,顺其自然,《道德经》中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就是尊道,崇尚自然;贵德,修身养性。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中说:“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鎭(同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男女受护度,咸得长生。”这里是说仙道贵生,消除灾害,共享长生。道家认为,首先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反对杀伐纷争,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乃得长生。其次尊重一切生灵,悟性有早有晚,阶段也有不同,最终都能修炼成神,度己度人,度民于水火,度人于无量。

    向前走,一旁的陡崖上有石刻“小蓬莱”三个字,这里便有了小蓬莱之称,大蓬莱山,应该是北面的花果山吧。

    曹道长发现一座山崖,这个山崖非常奇特,拍在照片上能看到观音的头像,普通人看不到,怎么也瞧不出来,最后我怀疑,可能在这座山崖上刻的时候,按照山势的立体刻法,我们在立体的山石面前是拼不出来人物的神像,但是相片是平面的,对准了角度之后,平面上便可以从整体上看出清晰慈祥的观音大师神像,观音属于道家,也属于佛家,在道家道号叫慈航,让我不得不惊叹古人的雕刻艺术之精湛。

    我们观看了一个小小的地上洞穴,里面蓄满了水,水底清晰可见,道长用竹竿比划了一下,有一人高,水面会上升和下降,但是水井到现在从未干涸,明朝天启年间,皇上封这口井为“圣水井”。道长让我们尝了一口,真的很甜。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多在道教。”道教的博大精深又怎么是我们所能领会的呢。

    山门的头上门匾是明朝皇家亲自赐观名,只要有“勑”这个字,便是皇家赐号,否则无人敢用,两旁有一幅对联,“延寿千载玉兰静参东磊月,福泽四方金竹争度蓬莱仙。”我们来到佛像前,这里供奉的是药王孙思邈,药王活了142岁,道教中人确实长寿,有的能三个月不吃不喝,一般活200岁,有的能活到300岁,彭祖活800岁,彭祖这个人比较玄,但是我国的秦岭一代的道士真的能长生,他们不杀生,吃素修行,诸葛亮、李白都和道有着深厚的渊源。

    我们称道家人为道长,那么我们被称为什么呢?

    道长称我们为居士,历史上的青莲居士、香山居士、易安居士,他们和道家是不是有着深厚的渊源呢?也许是吧。

    北厢房的外墙壁上贴着四块黑板,留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词,前面有盘龙石碑,如果龙是四个爪子就是唐朝以前就有的,唐李渊后龙便有五个爪了,这里的石碑是五个爪子,说明是唐朝后期,上面有还有的部分被破坏。

    我们参观了观中最大的大殿,正殿对联,“德辅天地三官赐福如东海,道合阴阳百善增寿比南山。”大殿内供三官,天官紫薇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曹道长给我们做了个示范,手心朝里,手背朝外,手掌略微弯曲,引领我们上前参拜礼数。大殿内挂着帐幕、花幡。大殿右边是三清,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左边有两尊神像。每尊神像皆黄铜渡身,刻画栩栩如生,看起来慈眉善目,让人肃然起敬,前面摆放香烛、米面、花朵、水果等,凡是外面送来的“灯香花果”等贡品,先供奉。

    曾经有一位远道来敬香的客人,因为肩膀疼,让他拜了水官,几分钟以后,神奇的好了,这叫心诚则灵。

    正殿的背面还有一殿,供奉观音神像,两边有一幅对联,“寻声救苦杨柳枝头甘露香,随处现身芙蓉花开春风暖”。

    我问道长,为何道家中人要躲着凡人或者生人?

    道中行规有道长、法师、道人、真人等称呼,在盛世时,道家喜欢隐居,不喜会客,每当国难当头,道家纷纷下山,同道中人就是道教讲的,著名的军师、参谋,如张良、姜子牙、诸葛亮、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等都是道家出来的,比如老子、东方朔、张天师、王重阳等,都是道家高人。世俗中的人名利心太重,所以不宜交往过甚,道士生活简单,一天两餐,钻研道家学问,老子的《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很多祸患都是人心的贪婪所致,所谓欲壑难填,很多人把知足挂在嘴边,可是当各种诱惑出现时,全然忘记了初心。老子认为,没有比放纵自己,贪得无厌更可怕的,所以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功成名遂身退,是天之道。这才是大道理,大智慧!

    我们参观了前院主持室,再次来到开始落脚的树下,经过讲解,才知道这是三景树,一景怀抱松,柏树的枝丫处生出一棵小松树,可能是鸟衔的种子落入。二景是梅花鹿,一块天然形成的梅花斑点的石头做身子,树长成了梅花鹿的头部,很奇特。三景是树抱石,由于年代长久,石头长入了树干的内部,像是怀中抱着一块石头,很奇怪。

    道家讲求参悟大道,自己悟出来的道才能长久,听来的依然不属于自己,学道要有悟性,并且要长期实践,融会贯通。“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时常让自己保持在谦逊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所谓虚怀若谷,所谓芥子纳须弥。

    我们还参观了多处石碑,石刻,如“海外壶天、九转丹成、海上仙山”等,传说这里明清时期,山下还是汪洋一片,求仙问道者无数,但是道家秉承师法自然,参透自然的奥妙绝学,太多的天地造化一时无人能懂,唯有走人间正道,善始善终,才能功德圆满,每个人都有生存之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需要随时独自参悟其中的根本。

    通过延福观大师曹道长的讲解,我仿佛若有所悟,用《红楼梦》里一句话“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我们追求的富贵功名,在高人看来只是虚设,而道家的文化被我们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道德经》认为:一切众生,原是一性,本无人我之分,无过去未来之别,但因困在人体,被气禀所拘,物欲所蔽,遂至迷昧,忘却本来。此心者,专为我谋,遂有人我之分,迷之浅者,利我之外,尚能利人,称为善;迷之深者,则损人以利我,称为恶。虽有善恶之殊,本来之性未尝亡也,得到之后,明性之所在,谨守之,明白此性无人我之分,将性弄干净,即光芒四射,如太阳之消冰,众生不觉受其感化,遂去其迷,故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何不让道家文化普照天下,照耀众生超越生死,寻求那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通向理想、通向现实的光明正道。

    游延福观

    寻观远山择海畔,高人领我觅清潭。

    仙人趣事家珍数,玉女持盆梦里酣。

    落笔成辉西游记,执经叩问镜花缘。

    古传遗迹山中掩,大道无形造化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