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末:我,孙可望!绝境翻盘!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吴三桂的名单

第二百六十七章 吴三桂的名单

    吴三桂此言一出,周围的吴藩文武们都纷纷点头。

    孙国主的跟斗才栽了几年啊?要是吴藩不防一手实在是说不过去。

    与其到时候后悔,倒不如现在就借缅甸人的手一不做二不休,一次性全杀个干净!

    汪士荣见状也长叹了一口气,缓缓开口道:“群臣的确可杀,很多小人也该杀!”

    “只是皇上身边也有一些可用之人,王爷万不可让缅人全杀了。”

    “那是自然。”吴三桂点头道:“老师在昆明时便建议我留下黔国公沐天波。”

    “这些日子我与马宝等人仔细地详谈过,从他们口中得知总兵魏豹、王升、王启隆、邓凯四人皆乃良才,故此孤想让缅王留下这五人。”

    沐天波这位黔国公的身上有着沐家三百年来的威望和人脉,在各地土司中声望甚高。

    无论在谁那里都吃香,孙可望看重他,李定国依仗他,在东南亚各国眼中这位黔国公也地位超然。

    所以洪承畴便建议吴三桂留下此人,助力其稳定云南局势。

    原本洪承畴只愿意留下沐天波一人,只不过吴三桂思索再三后,又决定多留王启隆四人。

    所以在给缅王的名单上,又添上了王启隆四人的名字。

    这份吴三桂的名单将决定南明群臣的生死。

    只不过和孙国主昔日在安龙因为密诏之事怒杀十八位南明大臣,制造了名扬天下的十八先生案相比。

    咱大明的群臣在洪承畴和吴三桂的手中莫说是杀十八个人了,连活十八个人都不行。

    加上沐天波,吴三桂的名单上只有区区五人可活!

    其余南明大臣们,都得死!

    “王爷,不如多留一些人吧。”汪士荣继续开口。

    吴三桂要杀这么多南明大臣,虽是借缅人之手,但仍然会被天下人评击为尔朱复生,董卓再世啊!

    孙可望昔日杀了十八位大臣,便被世人指责为乱臣贼子,臭名昭著。

    吴三桂每杀一人,他的名声便臭一分,这么多人杀下去,那自己的王爷岂不是要臭名昭著了?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汪士荣的心里直摇头。

    “多留无益。”吴三桂缓缓道:“沐天波贵为黔国公,本王自有大用,孙可望昔日都需要借助他在云南的声望,本王以云南起兵,对这位黔国公自然得以礼相待。”

    “王启隆四人身为总兵,素有才能,可为本王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又人品不错,深得马宝等人赞赏,自当留之。”

    “而其余诸臣,就像崇祯朝的那些衮衮诸公一样,尸位素餐,毫无作用。”

    “又精于算计,令人不胜其扰。”

    “孤乃大明官军,对此早已深受其害,不像孙可望和李定国这些流贼出身的人,还不知其中利害。”

    “有孙可望的前车之鉴在此,孤又为何留他们?”

    汪士荣闻言哑口无言。

    吴三桂可是大明官军出身,在咱大明的体制内混过十几年的!

    对咱大明朝衮衮诸公的德性还不清楚吗?

    洪承畴昔日在体制内也是深受其害,

    一个偌大的大明朝都不够衮衮诸公祸害的,后面只剩下了一个云南又被祸祸完了。

    不同于留他们一命的孙可望,也不同于依仗他们的李定国。

    吴三桂和洪承畴昔日就品尝过了苦果,所以大明官军出身的他们决定——杀!

    “好了,本王主意已定。”吴三桂对使者道:“速去阿瓦,让缅王完成这两件事情。”

    “如若不然,本王必当率十万大军,踏平阿瓦,剿灭缅甸这个蕞尔小国。”

    使者闻言连忙带着吴三桂的书信往阿瓦而去。

    和李定国和白文选相比,吴三桂无疑有底气许多。

    除了兵力和后勤上的优势外。

    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吴三桂的心里他并不是真正地在意永历的生死。

    在李白心里,永历这个皇帝得不到和死亡这中间的意义相差太大了。

    但是在吴三桂的心里,永历这个逃跑天子他一旦得不到,那么永历和死了就没什么区别!

    所以双方的决心就完全不同。

    李白二人救驾他们怕永历死。

    但是吴三桂接驾虽然也怕永历死,要是却不至于因为怕永历死而放弃接驾。

    因为要是得不到永历这杆旗帜,那么对吴三桂而言这和永历死了没什么区别。

    在使者出发后,吴三桂统率七万大军继续南下,沿着缅甸境内的大路宛如推土机一般,势不可挡。

    在群山和密林之中,白文选的大军正在沿着阿瓦到木邦大路前进。

    军队中不少士兵伤痕累累,士气低落,显然是刚刚遭到了挫败。

    “大帅!晋王来了!”

    一名将领急忙从前方折返,来到了白文选的身边禀报。

    “什么!”白文选心中一惊,连忙纵马疾驰,来到大军的最前方。

    而后拿起了望远镜,只见一支打在日月龙抱旗的军队出现在他的眼中。

    几十名骑兵扛着一杆晋字大旗,正在护卫着一人疾驰而来。

    “是晋王!”白文选惊呼一声,连忙带兵来迎。

    “文选!”

    “晋王!”

    在大路之上,雨林之旁,李定国和白文选再次相遇。

    “晋王恕罪!”白文选突然下马,单膝跪地。

    将自己此行的种种一一道来。

    李定国听闻后心中大惊道:“文选,你救驾未成,皇上危险了!”

    “晋王,这是何故?”白文选连忙道。

    “吴三桂来了!”李定国咬牙道。

    原来吴三桂打着咱大清的旗号浩浩荡荡地南下,此事在三日前已经被李定国得知。

    所以他才会带着麾下的六千兵马急匆匆地南下。

    “什么!吴三桂这个汉女干他想干什么!”白文选大惊道。

    “哼,还能干什么。”李定国冷笑道:“必是奔你我和天子而来。”

    “你我二人在蛮夷之地,尚可左右腾挪,带着吴三桂这个狗汉女干在雨林之中遛上一遛。”

    “只是天子在缅人手中,若是被吴三桂所害,我大明社稷就再也无望了!”

    直到此时,李定国仍然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纵使吴三桂带着浩浩荡荡的大军前来。

    这位李晋王也丝毫不惧。

    不过这也难怪,在运动战和伏击战中李定国先杀孔有德,后杀尼堪。

    磨盘山之时,他又以六千残兵,几乎干翻了满清主力。

    现在宽广的雨林之地,正是李定国的用武之地。

    他从来不怕强敌,即便是再强大的敌人,在运动战和伏击战中李定国都总能找出他们的破绽。

    而现在,虽然他麾下的六千将士虽然已经掺杂了土司兵和新兵,大不如磨盘山之时了。

    但是在磨盘山之时,李定国身边无人可用,为了永历还不得抽调自己的四千精锐兵马去护驾。

    可是现在,他的身边却有着白文选,李白合力其军力远胜磨盘山之时!

    有白文选在,在雨林之中李定国根本不怕吴三桂来找自己麻烦。

    昔日尼堪何其强大?三贝勒,八固山,可最终还不是死在了衡阳!

    昔日孙可望何其强大?大军十四万,战将千员,可最终还不是交水惨败?

    昔日多尼何其强大,攻占云贵,气焰滔天,可最终还不是磨盘山一战被李定国打得欲哭无泪!

    李定国不怕强敌,只怕对手不露破绽。

    尼堪有破绽,孙可望有破绽,多尼有破绽,所以他们都被李定国击败过。

    而在缅甸的雨林之中,李定国有白文选在,不怕吴三桂不露破绽。

    大不了在丛林之中,将吴三桂遛上个一年半载。

    一旦吴军露出了疲态,李定国将如毒蛇一样直接窜出来咬得吴三桂哇哇叫。

    在现在这个时期,打运动战和伏击战,李定国根本不惧任何人。

    只是有永历在,这一切似乎都变了。

    “文选,吴三桂迫近,你我二人需要尽快救出天子,否则圣上必为吴三桂所害!”李定国急切开口道。

    吴三桂来找他李定国不怕,但是就怕这个狗汉女干不陪自己钻雨林,直接去阿瓦擒拿永历啊!

    所以李定国得赶紧去救驾了。

    “好!晋王你我二人这就去阿瓦救出天子!”白文选立马答应。

    李定国和白文选二人立刻合兵,带着已经不足两万人的大军先是降服了孟乃、雍会两地的土司。

    以大军为资本,令其助粮助饷。

    在筹措了一批粮饷,暂时解决大军生计问题后,二人立刻向阿瓦进军。

    在李白二人准备的时候,缅王也没有闲着,莽达喇下令全国的兵马集结,准备和李定国、白文选决战。

    缅甸各处的援军陆续抵达阿瓦,使得缅王军势大振。

    特别是各地战力强大的边军抵达,更增强了缅王信心。

    于是得知李白二人再次来犯后,缅王莽达喇命大将边牙鲊、边牙猓、如国龙三人率大军十五万,战象千头,携带以西洋进口的铳炮,前往抵抗李定国和白文选。

    两军在锡波江边一连交战十余日,明军的物资迅速耗尽。

    火药和箭矢难以补充,渐渐地已有不支之势。

    缅军眼见明军后继乏力,不由地大喜过望。

    于是便决定倾巢而出,一举歼灭李定国和白文选。

    而这也正中李定国的下怀!他不怕对手强大,就怕对手不露破绽!

    要是对手露出破绽,就算是尼堪、孙可望、多尼他及时抓住,一举破之。

    可要是对手结硬寨,打呆仗,就算是尚可喜李定国都无计可施。

    而现在明军虽然无后勤支持,而缅军兵力众多,但只要他们离开大营选择野战。

    那么李定国就有信心击败这十五万缅军!

    翌日清晨,缅军横阵二十余里,鼓声震天。

    在战阵的最前面千头战象排开,在战象后方十多万步兵组成方阵,手执盾牌、长矛、蛮刀、弓弩、火铳等各式武器,杀气腾腾地层层推进。

    李定国和白文选则背水列阵,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

    尽管明军的兵力只有缅军的十分之一,而且历经磨难,装备奇缺。

    在千里奔逃后,就丢失了几乎所有的火炮。

    在现在就连火枪和箭矢都弹药稀少,士兵手中只有长矛、佩刀、白棒了。

    但是这些西营将士皆是百战余生的精锐。

    其战力要是在同等状态下甚至不弱于现在的八旗兵,战斗素养更是远远超过这些杂七杂八的缅军们。

    因此即便面对强敌,即便背水一战,但明军却根本没有畏惧之感,反倒是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打算与缅军大战一场。

    缅军主将边牙鲊见明军兵力不多,又背水一战,不禁冷笑一声。

    当即下达了进军的命令:“传本帅令,象阵出击,从正面突破明军防线,把他们全都赶进江里喂鱼!”

    随着命令下达,千头战象立刻在象兵的驱使下组成了冲击队形,一齐向着对岸的明军军阵发起了正面冲击。

    这些战象一面横冲直撞,一面高高举起鼻子,发出令战马不寒而栗的吼叫声。

    一时之间,大地震颤,腾起的烟尘遮天蔽日,久久无法消散。

    缅军的战象颇有一种势不可挡之势。

    边牙鲊不是不知道火器可以破象阵,只是和明军交战多日。

    李定国和白文选的部队原本所剩不多的火药已经大为耗损,就连鸟枪都没多少药子了。

    就这情况还等什么呢?

    战象突脸怎么输?

    李定国看着无数战象的冲锋丝毫不惧,而明军也娴于象战阵法,久与战象为伍,甚至此时军中还有不少战象,因此也没有丝毫的慌乱。

    随着缅军战象的逼近,李定国很快就发现缅军是以一只善于突阵的花象作为群象之首。

    虽然在花象的号令下,缅军的象阵颇有章法。

    但只要能够击退这只花象,那么眼前声势浩大的战象群便会群象无首,露出破绽。

    在看出了象阵的漏洞后,他又不慌不忙地认真观察了一番整个战场上的形势,心中顿时有了主意。

    “文选,你来指挥!孤亲自去冲阵!”

    话音未落,李定国便带五百精兵从大阵中冲出,直面缅军的战象。

    而明军将士眼见主帅亲自出阵,也是一个个地士气大振。

    “驾!”在象阵之前,李定国纵马疾驰。

    在象鸣之下,明军几乎所有的战马都不敢靠近大象。

    唯有定国胯下的坐骑‘二斗金",跟随定国征战多年,颇通人性。

    所以便能在主人的驾驭下发起冲锋。

    而在他的身后,五百明军精锐手持在长矛咆哮着冲向战象。

    (看完记得收藏书签方便下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