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万年文脉莽昆仑 » 第21章 孟母三迁

第21章 孟母三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小林龙凭着记忆,在摇头晃脑地读着妈妈曾经教给他的三字经。

    “你在念什么?”一旁调皮捣蛋的孟子在问林龙。

    “三字经!”

    “什么三字经?!走,咱们去做祭祀游戏去。”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由母亲抚养长大。为了守孝,也为了节约开支,孟母就在墓场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让孟子在附近的私办学堂上学。

    经常看到有人来送葬办丧事,日子久了,孟子一帮小朋友慢慢地学会了不少葬礼祭奠的规矩,大家觉得挺好玩的,就开始做起模仿游戏。

    “迎神——奏乐——再拜——”孟子俨然像一个祭祀主持人,林龙拉着其他小朋友煞有介事地跪拜在地,向着大家挖坑填土树立起的“墓碑”磕起头来。

    “奠玉帛——进俎——献礼——”孟子继续在发号施令,林龙和小朋友们继续跪拜、平身、献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送神——”孟子叫了一半就停下来了…

    “好哇,你们又在这里捣乱,不好好读书啊!”不知什么时候,孟子的母亲仉氏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吓的不敢吭声,有些小朋友偷偷溜走了。孟母没有过多责怪小朋友们,但她心里已经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读书环境。

    这次,孟子的新家紧挨着一所集市,天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小孟子拉着自己的铁杆粉丝林龙在集市上转悠,又玩起了经商做买卖的游戏。有时候,他们把捡来的破旧玩意重新改造一新,放到集市上吆喝叫卖起来,居然还赚钱了。这天,他们在集市上刚刚卖了一把破旧的铜剑,拿着几枚方孔圆钱去买冰糖葫芦,这前前后后的一幕幕又被孟母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孟母心想,在这闹市当中,调皮好玩的孟子学业肯定会被耽搁了,再次搬家吧。

    这次,孟母走遍了大街小巷,认认真真地考察了一番,找到一间公办学堂附近的房子。这里进出学堂的老师都学识渊博,学生也都彬彬有礼,勤奋好学。孟子耳濡目染一段时间后,自觉地在家翻书认字,学习礼仪。孟母非常高兴,咬咬牙关,节衣缩食也要把孟子送入学堂。

    孟子是林龙的铁杆玩伴,孟子走到哪,林龙就跟到哪。在学堂待久了,孟子又带着几个小朋友逃学了,在小溪边钓鱼、捉知了,玩得不亦乐乎。学堂老先生把情况告诉了孟母,说:“你这孩子,天资聪明,如果能认真读书,将来潜心做学问,一定大有作为啊。可惜太调皮贪玩了,希望好好管教一下啊!”

    等孟子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站在织布机前,说:“你整天贪玩逃学,不好好读书,就像这蚕丝一样,剪断了就织不成布了;布织不成了,就没有衣服穿;所以,你不努力读书,将来就成不了才。”说着,抄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子吓得愣住了,这可是孟母日日夜夜、辛辛苦苦挑灯夜战织成的布匹啊,看来母亲对自己逃学贪玩有多么伤心啊。这一次,孟子心里真正受到了触动。他回想着这些年母亲单独含辛茹苦地抚养他,有多么的不容易,自己不好好学习,将来必定一事无成。想明白了道理,从此,孟子发奋图强,专心做学问,拜子思的门徒为师,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称为“亚圣”。孟子在成名之后,无论到哪里游学,都让孟母单独乘坐一辆马车跟随着,形影不离地尽到孝道。

    林龙再次碰到孟子的时候,是在梁惠王的书房里,林龙是梁惠王的幕僚。

    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劈头盖脸地问孟子:“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有什么利于我的国家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说利益呢?说仁义就可以了。如果大王一张口就问什么对国家有利益,那么大夫就会问有什么对我的家族有利益的,一般的士和百姓就会问有什么对我自己有利益的。这么一来上上下下都只关系自己的利益,国家就会变得危险。从来不讲仁的人就会抛弃他们的父母,从来不讲义的人就不会去忠于他的国君。”

    林龙插了一句:“听说你提倡百姓要有恒产,这不是在说利益吗?”

    孟子回应道:“无恒产而有恒心的人,只有士大夫能做到,他们应该就是国家的精英,为了信念可以做出牺牲。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则必须有恒产,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

    梁惠王又说:“众所周知,魏国一度很强盛的,可是到我手里却衰落下来,东边被齐国打败,连太子都失去了;西边割让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还时不时地受楚国欺负。我真的感到很耻辱,想替所有死难者报仇雪恨。先生,我该怎么做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降低赋税,鼓励农耕,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一来,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败那些拥有坚固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这样导致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子东离西散。老百姓都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还有什么强大的军队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梁惠王非常赞同孟子的说法,此后,经常问政于孟子。

    梁惠王去世后,梁襄王继位。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极其不好,认为他不像个国君,也没有威严。孟子就离开了魏国。林龙拜孟子为师,天天不离左右。孟子和林龙、万章等又去齐国、宋国、鲁国等列国推广他们的仁政学说,但在天下纷争、干戈扰攘、诸侯鼎立的年代,统治者需要立竿见影的富国强兵策略和纵横捭阖的谋术,多数时候,孟子被敬重为德高望重的学者,仁政学说未能推行。最终,孟子回到邹国,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孟子》一书影响深远。在孟子去世的那一年,他让林龙陪他去儿时上学的墓地旁、集市里和公办学堂中兜了一圈,回想起母亲为了他的学业而几次搬家的情景,不禁老泪纵横,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