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仙道凡俗 » 第十九章 村落

第十九章 村落

    李家庄位于冬青山脚下,是沧州洪灾幸存者中李姓平民的聚居地,村历不过三年。

    村长是一个极其精明的胖子,名叫李有财。

    三年前,李有财只是青山城里一个做木材生意的小老板。

    生意干的倒是红红火火,每年也有上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进账。

    不过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差事,油水足了,就怪不得别人眼红,想要揩点油水。

    别的不说,就是每年交到城主府的税银就有千两之多。

    这也没什么,城里是人家的地盘,在人家地面上做生意,缴税是理所当然的。

    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揩油的人,占的便宜比交的税还要多。

    今天,城里的执法队例行检查,几十两银子,就变成了他们到百花楼喝酒的钱。

    明天,城主小妾的娘家盖新房,需要一批上好的木材,可是又说一时拿不出钱来。

    李有财就只好按成本价打折赊给他们。说是赊的,其实就是白给的。

    毕竟,人家城主府里有人啊,要是惹恼了他们,几位美妾在城主的面前吹吹枕边风,自己倾家荡产还是轻的,说不好就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或许有的人说,和城主府搞好关系,这些许代价也是应该的。

    不过如果知道城主三年十妾的故事,估计也只能呵呵了!

    总的来说就是:

    “当权的爽了,为民的苦了。”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虽然自己辛苦赚来的银子,被一帮孙子拿去爽了,可是自己一介平头小老百姓又能有何办法。

    不过,活人总不能被尿给憋死了。

    如果真的让尿给憋死了,那只能说这个人是个傻叉,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步伐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

    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自己,就赶紧去死!

    青山城里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李有财自己改变不了,改行做别的到头来结果大概还是一样。

    除非老天有眼让这帮孙子从此不举,不能再干花天酒地的勾当。

    但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先不说这些尸位素餐的家伙,吃的喝的都是特供的精品,不时还要滋补保养一下。

    不用付出,靠着祖宗的功绩就可以不劳而获。

    再着就算身乏体亏也只能是无休无止劳作却生活没有保障的穷苦百姓。

    所以,现在摆在李有财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就是乖乖的继续养着这样一帮蛀虫;另一条就是离开青山城另谋发展。

    可是,自己的根基家业几乎都在青山城,离开这里谈何容易。

    但若是继续留在青山城,看着自己的银子就这样被别人白白拿去挥霍,自己指不定哪天就被气的血管爆裂而亡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如果老天爷对一个人关上了所有的门,那就会在某个偏僻的角落为他开一扇窗。

    不过爬不爬的上去,那就是个人能力问题了。很显然,李有财就是那个有能力爬的上去的人。

    古麇国旭王九年,大批流民涌入冬青山脉,而其中一支较大的部族——李氏部族,就流入了青山城周边地区。

    为了安抚流民,维护治安,沧州郡守牛奋下令:冬青山脉所有城池,就近划地安置难民。

    李有财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首先自己是做木材生意的,再者安置难民少不了建设屋舍,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姓李。

    于是,李有财上书青山城主杨佗,说自己李记木材行愿意为李氏同胞,全部免费提供木材,条件是要把村长一职交给自己。

    杨佗城主这几年被几十位小妾搞得身虚体乏,加上难民安抚的事情郡守又压的太紧,此时正急得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

    现在有人愿意接过这个烂摊子,关键自己还不用掏银子,至于村长什么的,谁爱当谁当,只要城主还是自己就行!

    于是,大笔一挥,大印一盖,就搂着两位美妾去行那白日喧淫之事了。

    拿着城主府下发的委任状,李有财一张胖脸瞬间就笑成了一朵菊花。

    “哈哈哈,老子再也不用看这帮孙子的脸色了。”

    当天,李有财就带着几位店里的伙计,领着一百多个城主府招来的泥瓦工匠,拉着十几大车的粮食出城去了。

    在青山城北边三十多里外的忘川河畔,选了一处背山靠水的荒地驻扎下来,开锅布粥。

    又派人拿着城主府的公文,去召集李姓难民。

    第一日就招来了一千多人,第二日又招来八百多人,可是精壮男子只有五百多人。

    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不能够从事建设活动。

    而其他姓氏的难民大概还有三千多人,其中精壮男子就超过了一千五百多人。

    李有财觉得自己现在是村长了,百姓就是自己财富,要是有了白银就不要铜钱了,那不是傻叉吗?

    于是,李有财干脆也不管什么李姓,王姓还是张姓……一股脑的都招集了过来。

    短短三四天的时间,忘川河畔就聚集了将近六千多人,能够参加建设的也有两千多人。

    这人多了,问题也就来了,别的不说就单单吃饭就是个大问题。

    当初李有财带来的十几大车的粮食,眼看就见了底。

    这可是李有财准备吃一个月的粮食,如今连六天都管不够。

    不过好在这时已经是初秋时节,山里的野兽,野果,水里的鱼虾也正是肥美成熟的时候。

    于是,李有财把难民们集合起来,把会渔猎的人分成一组,让他们上山打猎,下河捕鱼;

    把还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分成一组,让他们上山采集野果、野菜;

    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妇人、伤残者分为一组,让他们照看小孩以及捕猎活捉回来的野兽的幼崽;

    其余的人就是建筑屋舍和生活设施的主力了。

    三个月过去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村庄就出现在了忘川河畔。

    因为村长叫李有财,于是这个新建的村子就命名为李家庄了。

    相对于三个月前的风餐露宿,现在居住在李家庄的百姓生活虽然清贫了点,但是温饱问题基本上也算是解决了。

    或许,是大家都经历过一次背井离乡的磨难,现在李家庄里不管同姓还是异姓之间,都相处的很是融洽,很少有争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