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 第24章 时刻准备着

第24章 时刻准备着

    ¤时刻准备着

    早年,计文君是我见过的、唯一背着两手走路的姑娘。

    人秀秀的,静静的,却背着手走路。

    曾记得,那次见面是在我的家乡许昌,在一个家乡文联举办的创作会议上。散会后,大家都在路上走着,说说笑笑的。唯有文君,一个人背着手走在后面,慢悠悠的,很有心思的样子。落日下,那份沉静和孤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

    在我的家乡许昌,有一古塔,名曰:文峰塔。也仿佛记得,在那次会议上,我和家乡的作者一起在古塔前照过相。此后就想一向以低调著称的许昌人,也曾如此“狂傲”?也许,依仗的是汉魏古都的那一点名分吧,还有那曹操酒醉后题写的“春龝楼”,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醉也醉得大气了。

    可文君那时还很年轻,一个小姑娘,也刚刚工作不久(好像在银行里数钱?),哪儿来的这么一份从容?

    此后她调许昌市文联工作。在一些会议上也有过几次接触,仍是静静的,还显得稍稍有些腼腆,话不多似的。走路的时候,仍是背着手,偶尔会有一跳。

    后来再见面,熟一些,就见她笑了。高兴的时候,笑逐颜开。我突然发现,她一点也不阴郁,很明朗。大笑时,咯咯的,还很幽默呢。那时候我才知道,这个背着手走路的姑娘,很不一般。她一边做着文联的工作,一边办着一份刊物,同时还报考了河南大学的现代文学硕士学位,在河南大学读书。她在河大读书期间,一边应付考试,一边写作,文学的电火花一闪一闪的。更让人吃惊的是,她读完了硕士,又接着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艺学博士。老天,她研究的方向居然是“红楼梦与古代小说艺术”,这让我十分惊诧。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座舞台,那么,在序幕拉开之前,她已默默地做好了准备。可以说,她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功课”。在出场前,她为她人生的文学之路做好了最充分的铺垫。尤其是她读文艺学博士,研究“红楼梦与古代小说艺术”,这可是一些“老学究”在做的事情啊。她哪儿来的这份耐性?

    想一想,这么一个小女子,她要干什么呢?

    此后,就有作品陆续发表出来。先是一篇一篇的,像打冷枪,带哨音的那种,而后就是集束手榴弹了……如《飞在空中的红鲫鱼》《水流向下》《天河》《鹿皮靴子》;接着是《想给你的那座花园》《此岸芦苇》《剔红》《白头吟》《开片》《窑变》《七寸》,等等。这就像是一夜之间,花就开了,灿烂无比!叫你吃惊的是,你弄不清花的准备期,怎么说开就开了呢?

    我个人以为,文君的文字是有静气的。我想,这与见识有关,有见识才有静气。(也许,她有一个很不一般的童年?)这就像是一双明亮的、洞察一切的眼睛,却又揣着一颗沧桑的、万般包容的心。她趴在窗口处,静静地看着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来者来了,往者往了,生生死死,情仇恩怨,都在她的眼里。当她把这一切见诸文字的时候,在明亮里就有了一种岁月的沧桑感。是不是呢?

    文君的文字是有诗意的。那诗意包裹着五味杂陈的苦意,你得慢慢品。品的时候,就有一种女性的柔情慢慢地从文字里溢出来。文君文字的诗意是含在情韵之中的,是含在一个个表现女性的细节和话语中的,是细微处见力量。这种诗意弥漫在小说的行文之中,一笔一笔的,是冲着高贵而去的,像是要化开那人生的苦意。是不是呢?

    文君更善于在纷乱中构造她的诗化建筑。这也许与她苦读“红楼”有关?她的文本很有些大观园意识或是伍尔夫那种。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短篇小说,她的开篇也是与众不同的。她总是在不经意间下笔,就像在建一座花园或亭台楼阁,她先是开一扇很小的“门”,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不经意间却又峰回路转,走着走着,就有神奇出现了,一处一处,美不胜收,气象万千。是不是呢?

    当然,文君现在已经是文坛的一棵树了。写下以上的话,只是期望她越走越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家乡人在看着她呢。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