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写给北中原的情书 » 第7章 潮汕的信使

第7章 潮汕的信使

    汕头我还是第一次来。

    海的气息越来越近了,风是不是有点咸?

    在古老记忆的传承里,对一个平原人来说,南中国潮汕之地,大约是称为“番”的,这似乎有一点惧意或者是拒意,是不是呢?在我的认知里,这大约算是遥远和陌生的代名词吧。

    作为一个平原人,作为《香港商报》作家采风团的一员,第一次走在古南越国的土地上,饱览了飘散着海洋气息的南国风光,自然就有了许多感慨。

    大海就在眼前。走在潮汕的大街上,空气里、阳光里处处有海的气味。在这里,走访了有八百年历史的古镇,参观了当代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炮台,游览了南中国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岛,还有潮南、潮阳的一些地方,品尝了潮州菜肴的美味,在南中国阳光的熏染下,风咸咸的,岛屿、大海、沙滩、北回归线的自然之门……一个不大喝酒的人,似乎也有些许醉意了。

    是啊,潮汕也是南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但在这里,让我吃惊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居然保存得很好。以我的理解,这里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且把精华部分保存最好的一个区域。给我印象最深的,当是那座侨批文物馆了。

    在汕头的侨批文物馆里,我一下子愣住了。我像是站在潮汕人百年惊心动魄的出洋史面前,那一封封家书像是历史画卷,书写着潮汕人漂洋过海的异邦奋斗史和血泪史。那一个繁体的“難”(难)字,写尽了侨胞出洋打工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一封封批书既有“明批”,也有“暗批”;既有寄款数十万的成功者的大“批”,也有汇款一元,仅报平安的小“批”;既有“口信批”,也有情意绵绵的“思乡批”……这不由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一个个工工整整的繁体字,就像是一个个在异邦拼搏的华人在岁月里行走。是啊,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含在那一封封家书的文字里。

    站在侨批文物馆的大厅里,我的精神有些恍惚。我仿佛在一封封批书的后面看见了一个人,一个漂洋过海行走在百年历史中的人。那一封封“批书”,都是有名有姓的。那么这个人呢,送信的人呢?他该叫什么呢?信使,或是“送批的人”?是的,我像是看见了“他”,这个隐身在岁月中、隐身在书信背后的人。就是“他”,戴斗笠,穿草履,挎“批匣”,一次次地漂洋过海,带着万千侨胞的嘱托,带着同胞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泪钱,不惜以性命为代价,长年累月,孤独地走在送“批”的路上。那是一个个远渡重洋的日子,海啸,风暴,巨浪滔天……“他”又是怎样逃过那一个个劫难的?是什么样的信念使“他”没有携款潜逃?又是什么样的信念使“他”为一诺不惜长年奔波在充满凶险的大海上?这一切都为着什么呢?

    是的,这里是有一个字托底的,一个大写的字。“送批的人”肯定是怀揣这样一个字行路的。在海外打工的侨眷们敢于把捎往家乡的深情和血汗钱托付给“送批的人”,也是以一个字垫底的。这是一个个“信”字。有了这个“信”字,“批书”已不等同于一般的家书,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仁、义、礼、智、信中的那个“信”。所以,在潮汕,在侨乡,它是重托,是最大的信任。于是,上升为“批”了。

    那么,百年之后的今天,在南国,在民间,还完好地保留着这个“信”字吗?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