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20章 局势恶化(议论章)

第20章 局势恶化(议论章)

    “十三州之乱”是大夏王朝最大的一场动乱,就像唐朝的“安史之乱”一样是决定王朝盛衰的转折点。不过,在讲述这一场动乱之前,有必要谈一下当前大夏王朝的政治局势。

    一个王朝兴旺之时,往往就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忠臣良将辅佐,帝王励精图治,规范王朝的秩序得以建立起来,而秩序的规范又可以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上进的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所以国力强盛的国家,在没有大的变故影响下往往会越变越强。而反过来也是一样,一个王朝衰败之时,往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奸臣权佞当道,帝王昏庸无能,国家秩序和法律被践踏,人才得不到上进的机会,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奸臣当道,忠臣良将心灰意冷,人才不得施展抱负,国家只会一步一步进入深渊。

    然而遗憾的是,一个王朝想要由盛转衰十分容易,然而由衰转盛却十分困难,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出自于环境。盛衰其实都是一种势,是一种大环境下的势,而这种环境很难以一人之力加以改变,当然作为一朝之君主,在王朝的盛衰成败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王朝发展的方向,但在王朝的大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大势中,即使是君主也显得如此渺小和卑微。后世很多学者将宁州之乱作为王朝的兴衰转折点,认为宁州之乱使得大夏王朝的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但是一个王朝的衰落,不是流星式的坠落,它更像是一种癌变,由一个点慢慢扩散至全身,慢慢腐蚀整个王朝。所以,单单一个宁州之乱并不足以反映大夏王朝衰落的原因,还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更精确的考量。

    昌明二十五年大夏明帝之死,杨太后和夏少帝登基,但是,杨太后和夏少帝的威望并不足以统领群臣,所以,在杨太后和夏少帝面前,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起新皇的权威。不过,作为一代明君,大夏明帝可谓是留下了一大笔“财富”给继任者,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制度和人才。

    一个王朝,制度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出现过明君,但很多明君都是“人在政在,人亡政息”,明君的很多做法都没有被继任者继承下来,导致一个王朝的辉煌难以延续。所以,制度的建设远远比人才的发掘更为重要,人力终究是有限的,唯有依靠制度才能将盛世的辉煌保存下来,而大夏明帝留给继任者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大夏王朝的制度。

    大夏王朝在大夏明帝之时,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辉煌的功业,有赖于其特殊的“考评制度”。大夏明帝对官员的素质看得很重,考评制度实际上就是对官员素质的核定,将适合的人派到适合的岗位。考评制度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官员都需要从底层一步步晋升上来,如无特殊功绩不得越级提拔官员,所以职位越高,工作经历就越丰富,尤其是大夏王朝的宰相团,几乎每位宰相都有多个部门的工作经历,对王朝各个事务都有相当充分的了解,在解决实际疑难问题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考评制度另一个特点就是考评的内容综合化,历史上很多王朝选拔官员时都容易失于片面,比如过于重视能力的考察而忽略了对个人品行的要求,或者过于重视政绩而忽视了民心,而这些片面的评价标准就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综合化的考评内容,不仅要求官员能够做出一些成绩,还要能够为民众信服,在品行上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所以,选取的人才都是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成事首在人,一个王朝的成败也是以人作为评价标准,而确立了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无疑为后继者提供了相当程度上的便利,无数的人才也就能源源不断地涌入朝廷。

    有了良好的制度,人才自然也就能够合理分配到各个岗位中,而人才资源也就是大夏明帝给后继者的第二个遗产。大夏明帝驾崩之时,并没有为杨太后和夏少帝留下辅政大臣,但是却留下了最丰厚的人才资源,大夏明帝也相信,他留下的这些人才,至少能够保大夏王朝十年太平,十年之后,有了良性的人才选拔制度,新旧更替完成,王朝也能蒸蒸日上,而有了新鲜血液的王朝,也必将得到再一次的发展。

    以制度作为框架,以人才作为资源,大夏明帝确实做到了最好,但作为后继者,却并不曾领大夏明帝这个情。大夏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宁州的叛乱和羽林军全军覆没,进而发展演变为“十三州之乱”,但从根源来讲,仍然是制度的破坏和人才的流失导致了其后一系列的结局。

    首先是人才选拔制度的破坏,大夏明帝建立的是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制度,看重官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杨太后为了迅速稳定统治局面,任用了一大批亲贵,堵塞了人才跃进之门,说明此时的人才选拔已经从任人唯贤变成了任人唯亲。从宁州之乱中可以看出,杨怀作为杨太后的弟弟,没品行也没能力,却能够身居高位,越级提拔,这就是问题所在。而人才制度是一个王朝盛衰的红线,一旦碰了这条红线,就只能够在混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杨太后的初衷是想要提拔亲贵,迅速掌握统治国家的各种命脉部门,尤其是地方军队,可是却显得操之过急,不仅没有起到想要达到的效果,反而动摇了自身统治的根基,破坏了人才考评选拔的制度,饮鸩止渴最后必然自取灭亡。

    其次是地方军政制度被破坏,大夏王朝严格实行军政分离的制度,军队首脑不得干预政治,而政治长官不得手掌军权,军权和行政权相互配合的同时又相互制约,而为防止军权和行政权结合危害朝廷,在各个地方,帝都都派驻了监察使,监察的对象就是地方的军事长官(总督)和地方的行政长官(刺史)。中央政府给予地方势力很大的自主权,又能保证地方势力始终听从中央政府的安排,按照有关的制度,地方军政长官由中央任命,监察使直接对中央负责,除此之外中央不得干预地方的具体事务安排。这个安排既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又能够使得地方保留一定的自主性,能够因时因地处理有关的事宜,这样就不会发生临阵换将、粮草军械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宁远之乱打破了旧有的规则,中央插手到地方具体事务之中,在此之后,宁远和中央的矛盾日益激烈,最后甚至到不死不休的地步,而林瑾打破了军政分离的原则,成为宁州节度使,一人手掌军政大权,更完全将地方军政制度破坏了,让宁州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十三州之乱”表面上是一系列历史偶然因素引发的,但地方军政制度的破坏才是引发“十三州之乱”的必然因素,也是表象下的本质。

    然后是君臣关系的恶化,大夏王朝在大夏明帝时期的君臣相和的局面已然不在,君臣关系陷入空前的紧张状态。历史上所有的盛世,都是君臣相合,形成合力之后的结果,君臣关系越好,政治局面就越稳定,王朝社会就能够越繁荣。不过,杨太后和夏少帝显然破坏了君臣相合的环境,改变了大夏明帝以来的政治环境,从而导致大夏王朝由兴盛转为衰亡。君臣关系可以说是整个王朝赖以生存的几个重要的关系之一,良好的君臣关系,是君明臣贤的政治氛围的必要保证,君主能够得到臣属最真实的反馈,改正自己的错误,而臣属也可以直言进谏,不必有所忌讳,由此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证王朝高质高效地运转。而且,良好的君臣关系,也会调动臣属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氛围,毕竟每个公司的员工都希望自己和老板能够相处融洽,这样做起事来才不会有负担,能够全身心投入进去。由于杨太后自己的决策失误,导致宁州局势变得无可挽回,此时杨太后却将对宁州的怒火转嫁到大臣头上,使大臣们噤若寒蝉,最终三缄其口,默不敢言。所以,当时的名将梁道衡就说道,政治和军事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军事的斗争比的是谋略和基础实力,而政治则更为复杂。不过,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贯穿其中的准则就是始终保持理性,不要被恩怨情仇和各种情绪感染,绝对的冷血和漠然是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存活下来的必要心态,也只有在绝对的冷静中才能抓住对方的破绽,利用对方的心理状态、情感情绪给予对方致命一击。杨太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迁怒于人,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所以,林瑾在得知杨太后的行为后才会表现出嘲讽和戏谑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而言,他希望促成这样的局面,甚至有条件的话,他还会加上一把火。

    最后是中央朝廷权威的衰弱。前面的三个原因最终导致的就是中央权威的衰弱,而中央权威的衰弱就是地方势力崛起,导致“十三州之乱”的直接原因。中央朝廷的权威,一靠信誉,二靠实力,二者兼具,统治就十分稳固,二者缺一,统治虽然会遇到一定的问题,但仍然可以支撑下去,但如果二者都没有,所谓的统治不过是纸糊的老虎,根本有名而无实。所谓信誉,其实就看中央政府是否都能遵守一定的“契约”,是否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地方军政事务。这种“契约”是大家的共识,共同认可信奉的准则,而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契约”就是王朝制定的制度和法律,朝廷如果率先破坏了自己制定的法律和制度,就会引来地方势力的不满,朝廷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地方势力,那么地方势力就不会认同朝廷。这种信任看起来虚无缥缈,却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中央朝廷没有足够的实力,但凭借着信誉,就能拉起勤王讨逆的大旗,而地方势力之所以能够响应朝廷的号召,也不是因为王朝统治有什么合法性,只是因为地方势力认同朝廷,不然也没有人会为了不信任的政府卖命。同样的,如果地方对朝廷没有信任感,那就要用最强硬的手段,用暴力镇压让他们不敢反,所以没有信誉,有实力同样能够维系国家的统治。但是,这种统治也不能长久,也不够稳固,地方势力欺上瞒下、阳奉阴违,一旦朝廷没有镇压地方的实力,地方势力就会马上发动叛乱。秦王扫六合,建立秦王朝,统治的根基就是实力,所以秦始皇一死,大泽乡起义之后,秦王朝没有镇压天下的实力,统治一下就崩溃了。而汉王入关中,以信誉为本,约法三章,在关中建立起很高的声望,以至于之后韩信暗度陈仓重新夺回关中,关中地区全部都臣服在汉王的旗下,顺利地接管了统治权,这就是信誉的力量,或者说是民心所向。

    所以,纵观“十三州之乱”,其根本原因是制度的破坏和人才的凋零,使得整个社会大环境从治世走向乱世,而直接的原因是中央政府,也就是朝廷的权威遭到了破坏,没有信誉支撑,也没有足够的实力作为依凭。由此,整个王朝进入了盛衰兴亡的转折点,而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